APP下载

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3-12-18周红梅王乐乐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高校思政课中国共产党

周红梅 王乐乐

【摘要】本文论述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在理论维度,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贯通,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相契合;在价值维度,回答高校思政课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实践维度,坚持以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为前提,以统筹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优化教学方法为关键,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为重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胸怀天下 高校思政课 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022-05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高校思政课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肩负着育人育才的使命任务。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对教育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视野具有重要影响,对激励青年学生勇担“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作用。

一、理论维度:将“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内涵

“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对时代问题作出正确回应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可见,“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内涵就是在认识世界基本形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的,具有“胸怀人民”“胸怀中华民族”“胸怀世界”三重意蕴,通过学习总结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相贯通、教学要求相契合。

(一)胸怀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

“胸怀天下”以造福人类社会为根本指向,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既是特殊的现实的个体,又是社会的总体。“胸怀天下”首先应包含“胸怀人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胸怀天下、胸怀人民,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与群众的生活问题息息相关,要求共产党员“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基本保障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总量日益可观、政治生活安定有序、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加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舒适、更幸福。可见,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人民,始终把维护人民的利益、谋求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厚植青年学生为民情怀的主阵地,必须把“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注重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热情,增进大学生对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

(二)胸怀中华民族: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华民族是以“民族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因此,“胸怀天下”还包含“胸怀中华民族”。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从江竹筠到董存瑞,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邓稼先到钟南山……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艰辛探索中,始终有共产党员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于艰苦岁月默默奉献,为国为民披肝沥胆。今天,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的青年是国家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历史与现实发展要求,深刻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关,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明确青年学生应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发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意识,以实际行动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胸怀世界: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存于一个国际社会体系中,竞争与合作共存、风险与机遇共存。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胸怀祖国,兼济天下”,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把为全人类作贡献作为重要使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因此,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胸怀天下”包含了胸怀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即“胸怀世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并明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民有着深厚的世界情怀,愿意为人类社会谋进步、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胸怀世界的生动体现。高校每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都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是课程要求都是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与思政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要求相契合。

二、价值维度:将“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胸怀天下”是百年党史积淀的重要经验,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回答了高校思政课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胸怀人民:培育学生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坚持胸怀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培育青年学生不负人民的家国天下情怀,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催生了这一代青年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也容易在互联网裹挟下被同化、误导,进而深陷于网络世界的“小我”,与现实世界的“大我”相疏离,与世界人民的“大我”相疏远。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价值实践过程中“坚持胸怀天下”,注重将“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之中,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不负人民的选择和重托。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引领青年学生厚植家国天下情怀,激励青年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二)坚持胸怀中华民族:培育学生勇担时代重任的历史责任感

高校要培育青年学生坚持胸怀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务实和勇于担当精神,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承担新时代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由此可见,在新征程上培养勇担时代重任的时代青年,对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之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为青年学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做出表率,激励青年学生勇于担当“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自觉肩负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重任。

(三)坚持胸怀世界:培育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坚持胸怀世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就要培育青年学生世界眼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激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人类进步事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发展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愈演愈烈,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人类社会的各种风险挑战,关键在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由此可见,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个体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青年大学生只有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青年,展现中国当代青年昂扬向上的风貌。

三、实践维度:将“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深刻认识与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教师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统筹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

(一)教学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在理论上要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和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核心要义和历史逻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人类命运,能够正确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在顺应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自己。在实践中,应重视建立多元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并不是终结的历史经验,而是在当今时代依然延续发展的价值理念。青年学生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百年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应构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在参与和创造中领悟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对此,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展览馆、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拓展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间与空间。例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发展理念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带一路”展览会,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结合中国实际科学统筹国際国内两个大局的,在助推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又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总之,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思政课必须生动鲜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让大学生真正感悟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天下的情怀。

(二)内容融通:统筹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宏观、立体层面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有侧重地融入其中,既要做到内容贴切,又要避免简单重复。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中,应阐述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把握随着人类社会广泛和深入的交往,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呈现出日益紧密的必然趋势;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的教学中,应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理念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和弘扬,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回击和超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可以讲述中国共产党以坚毅的姿态和包容的心胸,热切倡导全民抗战,积极发动东南亚各地华侨和当地人民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中国力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教学中,可以讲述毛泽东始终号召共产党人要有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价值追求,他还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强调“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重点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博大的天下情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国际秩序的稳定提出了中国方案。

(三)教法优化: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化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突破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屏障,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思政课要“利用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

在将“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重点解决学生因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对自我责任认识模糊、对自身与世界的联系认识不清的问题,研究透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做到胸怀天下”的调查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在校园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坚持胸怀天下的现状调查,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大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认知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践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理念,自觉走出网络“围城”,清醒认识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使命。

(四)重点突破: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比较的思维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

教师把“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融入思政课,首先,要坚持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的教学指向,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具备宽广的视野,不仅能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而且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其次,要教会学生运用大历史观,在把握历史潮流中发展自己。“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首要要求就是将中国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正确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教师要教会学生明晰世界发展变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在处理好“小我”和“祖国”“天下”关系的过程中把握当下和面向未来。最后,发挥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力量的历史主动精神。大学生要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认识到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民族、人民、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在奋勇前进的第二个百年征途中,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指引和激励青年学生成为高校思政课中迫切需要展开的教学环节。但高校思政课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大环境、教学体制的小环境以及学生思想新变化的挑战,对此,高校教师应遵循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维度和价值维度,不断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2022-07-25.

[4]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2020-12-18.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4]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高校思政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