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大思政”工作的创新探索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党委”建设为例

2023-12-15文/徐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马克思主义

□ 文/徐 娜 李 玮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事关学校事业发展方向,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发挥党建“导航仪”“方向盘”的作用,推动构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也成为了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逻辑必然

1.工作目标的内在契合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高校党组织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理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四为”方针,这为高校把握好办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也使得立德树人成为了高校的立身之本。由此可见,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都是在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育人成为了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二者的工作也是落实这一根本目的的关键举措[1]。这为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实现系统升华提供了契合之“魂”。

2.工作内涵的有机统一

“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一论述精准描述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地位。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党建工作的“生命线”,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而深刻的内涵[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意志,牢牢把握政治性。因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成为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此外,这一政治性要求,也决定了其理论性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引领[4],宣传和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汇聚起育人的价值共识。

3.工作实效的一致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等工作要求。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大思政”工作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新视角。这不仅是对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多维协同的工作观的有效贯彻,而且也是助推二者功能“双向”强化和良性互动,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有强烈责任担当、良好精神风貌的新时代青年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足

目前,“重教学、轻党建”仍是学校办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5]。首先,高校更多的是注重科学研究及教学任务,专业教师将知识培养排在首位,对于党建及思政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个别基层党组织也对党建工作采取敷衍的态度,应付了事,导致对党员的引领作用、约束作用弱化。其次,党建工作主要是通过党支部开展,工作覆盖面较窄,与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呈现出“割裂”的状态。最后,当前思政课力量还主要集中在低年级,短暂的课上教学难以使学生接受深入、系统和全面的思政教育,导致教育成效甚微。

2.党建思政工作队伍合力发挥的作用不足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充实壮大,但专职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队伍力量还相对薄弱,导致辅导员往往成为了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而辅导员工作繁忙、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中时常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故而教育效果也会打一定的折扣。另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涉及部门较广,各部门需要统筹协调,而过度强调职责或职责范围不清晰,也造成了部门利益驱使下对合作的干扰[6],加之兼职思政教育队伍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少、时间较短,欠缺持久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在这种“碎片化”的困境下,育人工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并发挥应有作用。

3.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程度不足

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但目前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相对陈旧,缺乏顶层设计,造成了二者融合的“乏力”。党务工作者通常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少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往往忽视了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工作也没有与党建工作牢牢结合,忽视了党建引领和向党员看齐的重要性。此外,思政教育缺乏新颖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形式主要以课程为主,学生真正听进去的较少,存在课堂讲授的知识与学生关心的问题脱离等“接地气不足”的情况,加之学生在课外实践、第二课堂中思政教育效果渗透得也不够,难以实现思政育人“入脑入心”的效果。

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学校治理体系改革为抓手,聚焦“整体性”“一体化”,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党委”,强化党建引领,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大思政”建设的工作机制。

1.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大党委”管理体制

“大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想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就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党建的引领优势,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建立一体化工作落实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全面加强和落实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从治理体系与机构改革入手,打破部门壁垒,完善职责覆盖。一是将与学生教育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招生与就业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教师工作部、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部门党支部整合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党委”;二是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育人大格局下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七大育人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群策群力抓好思政教育的新体制,开辟了高校“大党委”引领“大思政”建设工作的首创。这一举措,不仅推倒了育人隔断墙,填补了工作真空区,有效破解了学校育人工作中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推诿扯皮等难题,实现了部门联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愿景;而且也强化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促进了以党建工作引领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推动了育人工作的精准发力。

2.聚焦高效联动,探索“大队伍”师资集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同向同行的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大思政”工作队伍[7]。近年来,学校坚持挖掘、培育和提升并举,将打造一支合心、合力、合建设,谋深、谋远、谋发展“三合三谋”的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第一,配强党建组织员工作队伍。学校深入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及北京市相关工作部署,通过“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选配组织员。选聘一名原副校级离退休老干部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选聘两名处级干部担任兼职组织员,协助学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做好发展党员及其他党建工作。还选聘了一名具有多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专职党建组织员,专职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党委”组织建设、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以及其他党务工作。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务工作者“人员不专职、履职不专业、工作不专心”的问题。

第二,推动党建思政工作队伍融合。发挥“大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优势,推进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者、名师名医、关工委老同志、知名校友“六支队伍”有机整合,把准和严格育人工作队伍选人用人导向,将多元育人主体有机结合,通过实施新生班级“杏林成长导师”、组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思政研究团队等举措,有效实现了思政队伍整体联动的全新功能。不仅凝聚了各方育人主体的思想共识,实现了队伍向心力的有效提升,而且也打破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由辅导员主导的“乏力”困局。

3.注重特色挖掘,拓展“大课堂”育人平台

载体是媒介,是实现事物发展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8]。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就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实现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党委”在建设过程中,以创新显性和隐性载体为抓手,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重,创新开展了“杏林思政” 及“明辨启智”大讲堂、燕地“四史”讲坛、“人生与梦想”思政大课堂及十余个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公众号,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的育人“大课堂”。

第一,创新党建工作品牌活动。想要破解育人环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要不断强化党建工作对事业发展的引领力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在建设工作中,深入结合学校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孵化党建品牌,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四个师生党支部联合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科技处及学工团委党支部等八个党支部共同主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特色党建论坛。这一“党建+”工作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融合了多学科研究成果,也推动了党建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相融合的育人育才体系建设,成为了学校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探索。此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学院党委各党支部结合育人工作实际,从育人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出发,通过开展“七个一”和“一支部一特色”等特色党建活动,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在激活党建工作活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双融双促。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广泛汇聚师生的信心和力量,是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9]。学院党委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党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中的理念向度和内容向度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聚焦思政教育主阵地,在打造“5+3+N”思政课程体系,即在“4+2”(四门主干思政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课程基础上,分别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同时,整合国学、人文、中医等多学科资源,开设拓展选修,结合抗疫斗争生动实践,及时推出网络专题思政“金课”。这一举措,将党建发展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了最新党建理念在思政课中的精准嵌入。另一方面,带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和《“大思政课”建设方案》,让全体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从思想上行动上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推动了党员教师主体和引领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建工作“管”与教学工作“教”分离的问题。

第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隐性课堂”的作用。学院党委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工作融合的抓手,涵育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通过丰富思政教育新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党建工作生命力。例如:打造了以文化节、学术节、体育节、艺术节、生活节为代表的校园“五节”;发布“德育答辩一体化菜单”为学生提供德育发展路径选课式服务;开展榜样教育,打造“一路阳光行、一生杏林情”资助育人精品项目;形成了岐黄志愿者服务品牌等。通过开展各项“接地气”的德育活动,间接地将党内主题教育内容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结合了起来,让价值传导真正走入到了学生内心,强化了学生对党的认同,更加筑牢了学生的思想基础,也为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搭建了活动平台,有效解决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学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党委”党建引领的“大思政”工作的创新举措,是推动高校实现育人一体化的有益探索,经过前期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高校深入把握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大工作主题,持续挖掘二者协同融合的发力点,在融合实践中积累和升华宝贵经验,必然成为新时期落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要求的最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因此,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合,实现二者长期稳固的衔接,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长效机制,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马克思主义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