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2023-12-15韩尚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突发事件

□ 文/韩尚峰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背景下,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提升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构建的逻辑路向

1.“三全育人”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遵循

“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在于实现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的全面协同推进,达成最大的育人成效。全员,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全面性;全程,强调的是育人过程的贯穿性;全方位,强调的是育人模式的完备性。“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中的预警机制、快速处置与联动机制和恢复机制的建设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面临着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责任而带来的特殊关注,面临着外界向学生群体灌输多元思想观念所带来的复杂影响,面临着学生群体高度聚集、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呈现新变化,突发事件潜在风险隐患增多的现实困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社会敏感性、群体性等典型特征,一旦防控处置不力,容易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秩序,危及安全稳定,干扰育人工作和育人成效,不利于“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构建是“三全育人”的实现载体

“三全育人”与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构建的组织实施高度依赖。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构建要在提高防控能力、有效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目标下,围绕预警机制、快速处置与联动机制和恢复机制建设,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方式优化完善工作体系,实施育人工作。科学高效的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体现。两者在育人实践层面相辅相成,实现了育人理念和行动、全局和局部的统一。

我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的现实样态

1.全员参与、有效覆盖不到位,学生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精度不高

在预警信息收集机制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方育人力量调动不够充分。现有工作体系过度依赖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一线辅导员承担了较大责任和压力,按照1∶200 的管理幅度难免出现百密一疏。班主任(学业导师)、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家长、同学(朋辈)等相关主体,亟须被纳入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

在快速处置与联动机制中,针对学生突发事件处置的参与部门,仍须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整合全校的工作力量,形成全员参与、协同一致的工作机制。在恢复机制中,往往集中力量针对学生突发事件当事人和涉及人员开展工作,而针对更大范围受到影响的师生群体,开展关怀、安抚、疏导、帮助和支持的工作不多,影响学生突发事件处置的效果。

2.全过程贯穿、有效闭环不到位,学生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深度不够

在管理理念上,目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存在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的倾向,部分高校尚未形成清晰成熟的“研判—预防—干预—处置”的闭环管理体系。在预警机制中,针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隐患苗头,需要动态掌握跟进变化情况,但往往出现责任主体不清,处置反馈不到位,彻底解决不明确或排除隐患不掌握等情况。在快速处置与联动机制中,学生突发事件显现与爆发期、持续演进期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措施需要有序衔接。在恢复机制中,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高校对事件复盘、反思、总结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形成科学理性的评价结论,总结固化为制度机制还不到位。

3.全方位协同、有效联动不到位,学生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效度不高

在预警机制中,围绕重点学生群体的信息来源往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影响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机构组织往往是临时组建的,各部门间容易形成信息共享不畅、有效联动不足、口径原则不一致、协同不充分等被动局面,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的构建路径

1.以全员化参与提升学生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精度

第一,构建“全员”参与的预警信息收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各方育人力量,围绕学生构建“全员”参与的预警信息收集体系。突出辅导员职责,广泛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切实掌握每一名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加强班主任(学业导师)队伍建设,思想教育与学业引领并重,关心学生成长发展;强化研究生导师作用,落实导师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关注学生学业和生活;加强家校联动,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实现重点学生家长常态沟通,家校共促;充分发挥班团骨干、同学好友等朋辈力量,构建辅导员、家长、班主任(学业导师)、导师和朋辈间的协同联动和信息沟通机制,全面收集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学业情况和应激事件等信息,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启动预警,迅速开展干预工作。

第二,构建“全员”参与的快速处置组织架构。高校应设立针对学生突发事件处置的组织机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党校办、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等所有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形成应急处置预案,按照突发事件类型和等级,明确工作职责、原则把握、处理措施、工作纪律和目标要求。结合相关时间节点和事件,适时开展桌面推演和实践演练,以强化突发事件处置意识、熟悉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提升应对能力。

第三,构建以人为本、覆盖“全员”的恢复机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会对当事人、在校师生及事件涉及人员造成伤害和影响。在恢复过程中,高校应结合突发事件实际,面向不同群体区分类别和层次,针对性开展工作。对于事件中的受害者、弱势群体,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给予安抚和帮助,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帮助。对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在调查事实清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校规校纪予以处分和惩戒,加强警示教育,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消除遗留问题和负面影响,防止引发后续危机。对于受到影响的其他师生,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支持,引导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2.以全过程贯通提升学生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深度

第一,构建“全过程”的预警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在发现学生突发事件的安全隐患后,建立“全过程”的跟进处置机制,实现闭环管理。聚焦现实问题和安全隐患,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动态跟进处置进展,畅通信息沟通,形成有效反馈,确保问题和安全隐患得到有效解决或能够持续稳定可控,不再演变为学生突发事件。

第二,实现快速处置“全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特点,需要全过程有效推进各项应对处置工作。在学生突发事件的显现与爆发期,要坚持“第一时间”原则。一旦发生学生突发事件,相关负责人要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第一时间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第一时间上报信息,第一时间控制事件态势,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为突发事件的后续应对和处置争取时间和主动。在学生突发事件的持续演进期,要坚持“统一领导、综合施策”原则。

第三,推动贯穿“全过程”的反思总结。高校应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对事件进行全过程复盘,及时调查事件原因,评估事件发生所导致的影响,倒查处理流程,梳理工作方法,分析应对措施,提出理性评价,深入总结经验教训。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漏洞和薄弱环节,要进行深入反思,研究改进措施和方法,及时整改到位;对工作中行之有效、作用强、可借鉴的优良做法,要及时总结固化,汇编工作案例,完善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为高校今后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时提供参考,不断提升应对能力。

3.以全方位协同提升学生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效度

第一,推动“全方位”的大数据信息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成果和优势,以“全方位”的大数据信息支持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提供保障。依托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建设智能化的校园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动态、心理状况、日常消费、班团活动、实践锻炼、违纪获奖、网络舆情等情况的动态统计,形成学生数据画像,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信息和情况。

第二,实现快速处置“全方位”的协调联动。在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各单位、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是平稳、顺畅开展工作的关键。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在统一领导和决策的基础上,各单位和部门充分信息共享,及时反馈问题情况,综合研判工作态势,会商解决痛点难点,协同确定工作措施,提高应对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构建“全方位”保障运行的恢复机制。学生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和正常秩序的恢复,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须按不同层次、不同导向有序展开。党委宣传部门加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学生工作部门有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深入开展思想工作,组织学生恢复正常学习生活;教务处、研究生院等教学部门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恢复运行;后勤部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保卫部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秩序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学生突发事件影响,学校各方面工作逐步恢复常态。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突发事件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