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状况的影响

2023-12-10邓力李艳枝陈小红韦初明余玉珠杨秀敛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冠幅胸径生物量

邓力 李艳枝 陈小红 韦初明 余玉珠 杨秀敛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 广西钦州 535000)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Maiden &Betche)Cheel]桃金娘科白千层属植物,又称澳洲茶树,常绿灌木至小乔木[1]。互叶白千层枝叶浓密,可用作庭院树、行道树和防风树,其新鲜枝叶经过加工也可以提炼出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的精油,又称茶树油,应用广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3]。茶树油具有强抗菌、杀菌抑菌作用,在农用杀菌剂、日用卫生制品、皮肤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香料、药品等行业被广泛应用[4-8]。互叶白千层原产于澳大利亚南纬23.5°沿海地区及其北方领域的北部等地区,于20 世纪90 年代初被引进中国,目前在中国海南、广东、广西、重庆等地有栽培[1-2]。互叶白千层具有生长速度快,萌芽能力强的特点,种植1 年即可采收枝叶,每年可收割枝叶1~2 次,可连年采收20 年。

互叶白千层被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围绕互叶白千层优良单株筛选[9-10]、种苗繁育[11-12]、栽培[13-18]及精油提取和成分[6-8]等方面开展研究。栽植密度是影响林木产量质量的重要因素,栽培密度是影响互叶白千层枝叶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吴丽君等[17]研究对比了互叶白千层组培苗3 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枝叶产量,结果显示,以22 500 株/hm2的栽培密度经济效益最高。韦曼华等[18]研究的互叶白千层种植技术中,山地种植密度以800~1 000 株/hm2为宜,平地以1 100~1 200 株/hm2为宜。广西尚未见过互叶白千层栽培密度的研究。广西南部沿海区域为酸性土壤,土壤肥力低,本研究选用的互叶白千层以采收枝叶为目的,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乌家镇钦廉林场管辖的林地内开展互叶白千层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研究分析互叶白千层株高、地径、冠幅、生物量等生长性状,探索最佳种植密度,为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广西国有钦廉林场乌家分场林地内,隶属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乌家镇境内,处于东经 108°40′~109°30′、北纬22°13′~22°43′,海拔13 m。试验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年均气温22.3 ℃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7.7 ℃,极端最低气温-0.8 ℃,年均降雨量1 880.5 mm,4—9 月为雨季。土壤为由砂岩、页岩、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或红色砖红壤。试验地地势平缓,前茬林木为桉树,土质松软;土壤抽样检测显示,pH 为4.33、有机质为8.51 g/kg、全氮1.38 g/kg、全磷1.51 g/kg、全钾0.66 g/kg。

1.1.2 试材 试验苗木为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4-松油醇互叶白千层无性系组培苗,苗高15~20 cm,地径0.15~0.20 cm,植株健壮,无病虫害。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 个密度水平,各处理密度株行距分别为1.0 m×0.50 m(处理1)、1.0 m×0.65 m(处理2)、1.0 m×0.80 m(处理3)、1.0 m×1.00 m(处理4),每个处理水平各重复3 次,共12 个小区。每小区试验面积1 亩,共12 亩。2019 年3 月按照试验设计,人工定点、挖坑、放基肥、回坑,每坑放500 g 有机肥;2019 年4 月植苗营建试验林,造林后一个月内检查成活率,发现死株及时挖出补苗,要求保存率达到98%以上;造林当年5 月、9月各追施复合肥一次,每次每株100 g。结合施肥,人工除草2 次,安排在施肥前3~5 d 进行。6 和8月喷洒稀释后阿维苏云菌粉剂,预防病虫害2 次。

1.2.2 数据测定与分析

1.2.2.1 数据测定 2020 年3 月测定试验林数据,每小区选取15 株互叶白千层测定高度、胸径、冠幅、生物量。高度采用带有刻度的测高杆测定,单位m;胸径采用游标卡尺测定,单位cm;冠幅采用胸径尺测定,单位m;生物量采用手提电子秤测定,在其他指标测定完后,将植株距离地面15 cm 处砍掉,测整株生物量,单位kg。高径比是植株高度与胸径的比值,反映树高与胸径相关关系的一个统计指标。

1.2.2.2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3 整理数据,使用软件SPSS19 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高度的影响

由表1 可知,4 种栽植密度的互叶白千层生长高度均在2.2 m 以上,平均高度为2.44 m;各密度生长高度从大到小排列为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1,处理3 最高,平均高度为2.69 m,其单株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各密度同比中也均为最大;处理1 最低,与处理3 相差0.43 m。从各处理植株高度的变异系数来看,处理1 变异程度最大,处理3 变异程度最小。从各处理植株生长量方差分析结果(表2)来看,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度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各处理采用Duncan’s 多重比较法进行分析,结果(图1)表明,处理1 与4 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处理2、3 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2 与3 之间差异极显著,与处理4 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3 与4 之间差异极显著。

图1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度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1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高度的影响

表2 不同密度处理对互叶白千层生长状况影响的方差分析

2.2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胸径的影响

由表3 可知,4 种栽植密度的互叶白千层生长胸径均在3.1 cm 以上,均值为3.58 cm;各密度生长胸径从大到小排列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处理3 最大,均值3.88 cm,与处理4相差0.04 cm,与处理2 相差0.45 cm,与处理1相差0.72 cm;处理3 单株胸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各密度同比中也均为最大。从各处理植株胸径的变异系数来看,处理1 变异程度最大;其次是处理4,与处理1 仅差0.18%;处理2 变异程度最小。从各处理植株生长量方差分析结果(表2)来看,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胸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0<0.01)。各处理Duncan’s 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图2)表明,处理1 与2 之间差异不显著,二者与处理3、4 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3 与处理4 之间差异不显著。

图2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胸径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3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胸径的影响

2.3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径比的影响

由表4 可知,互叶白千层不同栽植密度的高径比从大到小排列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 平均高径比为0.74,属最高;处理4为0.64,属最低。从各处理植株胸径的变异系数来看,处理4 变异程度最大,处理3 变异程度最小。从各处理植株高径比方差分析结果(表2)来看,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径比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0<0.01)。各处理Duncan’s 多重比较结果(图3)表明,处理4 与处理1、2、3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1、2、3 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

图3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茎比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4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径比的影响

2.4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冠幅的影响

由表5 可知,4 种栽植密度的互叶白千层生长冠幅在1 m 左右,均值为0.96 m;各密度从大到小排列为处理4>处理3>处理1>处理2。从各处理密度均值来看,平均冠幅相差不大,在0.01~0.09 m。从各处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各处理相差不大;从各处理植株冠幅的变异系数来看,处理2 变异程度最大,为16.30%;处理4 变异程度最小,为11.88%。从各处理植株冠幅方差分析结果(表2)来看,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冠幅影响差异显著(p=0.014<0.05)。各处理Duncan’s 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图4)表明,处理 1与处理2、3 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处理4 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2 与3 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处理4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3与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

图4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冠幅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5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冠幅的影响

2.5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物量的影响

由表6 可知,4 种栽植密度的互叶白千层单株生物量在2 kg 以上,均值为3.05 kg/株;各密度生物量从大到小排列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处理3 平均生物量最高,为3.96 kg/株;处理1 为最低,平均生物量2.08 kg/株。从各处理植株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来看,各处理生物量变异程度比其他生长指标变异程度大,在 42.24%~56.25%,处理1 变异程度最大,处理1 为56.25%,处理2 变异程度较小(42.24%);各处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也相差较大。从各处理植株生物量方差分析结果(图5)来看,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单株生物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0<0.01)。各处理Duncan’s 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图5)表明,处理1 与2 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处理3、4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2 与3 之间差异极显著,与处理4 差异不显著;处理3 与4 差异不显著。

图5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物量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6 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物量的影响

通过互叶白千层各种植密度平均单株生物量推算每公顷产量,结果发现,处理1 为20.81 t/hm2、处理2 为21.32 t/hm2、处理3 为24.74 t/hm2、处理4 为16.96 t/hm2。可见,处理3 生物产量最高,为最佳栽培密度。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种植互叶白千层以采收枝叶为目的,其生物量的高低是影响收益的关键,也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互叶白千层最佳栽培密度需要从株高、胸径、冠幅、生物量等生长指标表现性状考虑,单位面积生物量是最为关键的考虑指标。吴丽君等[11]在福建永安市开展的互叶白千层密度试验显示,高密度单位生物产量最高。通过单株产量估算本试验4 个密度的林分生物量可知,以1.0 m×0.80 m 的密度林分生物量最高,为24.74 t/hm2;其次是1.0 m×0.65 m 的密度,为21.32 t/hm2;再次是1.0 m×0.50 m 的密度,为20.81 t/hm2;生物量最低的是1.0 m×1.00 m 的密度,为16.96 t/hm2。为此,今后需要结合北海合浦县乌家镇区域的土壤条件和配方施肥,进一步探索植株生物量更高的栽植模式。

3.2 结论

本研究探讨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长性状的影响,经统计分析,1.0 m×0.80 m(处理3)密度的互叶白千层生长表现最好,平均高度、胸径、单株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2.69 m、3.88 cm、3.96 kg;1.0 m×1.00 m 密度(处理4)的互叶白千层冠幅表现最好,为1.01 m;1.0 m×0.50 m 密度的互叶白千层表现较差,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平均单株生物量均较低,分别为2.26 m、3.16 cm、2.08 k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高度、胸径、高径比、生物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冠幅影响差异显著(p<0.05)。通过分析各处理变异系数可知,生物量的变异程度最大,在42.24%~56.25%;其次是胸径的变异程度,在18.80%~21.79%;高度变异系数最小,在10.41~12.39,说明不同栽培密度对互叶白千层生物量的影响变化程度大,对其他指标影响变化程度相对小。

综合不同栽植密度对互叶白千层各生长指标及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可知,栽植密度以株行距1.0 m×0.80 m 表现最佳,可作为广西沿海北部湾区域互叶白千层最佳种植密度。

猜你喜欢

冠幅胸径生物量
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的单木冠幅数据在桉树林分蓄积量估测中的应用1)
城市绿地微环境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的效应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轮牧能有效促进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稳定性
基于无人机高分影像的冠幅提取与树高反演
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抽样调查中胸径测量精度范围的精准确定
生物量高的富锌酵母的开发应用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