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三万里,诗人告慰心

2023-12-08张琪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猿声大唐王维

张琪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我们从各个角度看到了和想象中不完全一样的长安。

电影讲述的是那个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三绝并秀的大唐,也是那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大唐。画卷漫长,起落跌宕,其间的个体都将在名为“历史”的星河里熠熠生辉:是那个“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谪仙人,御风而来,骑鲸而去;是那个“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的高常侍,驰骋沙场,歌行磊落;是那独自弹琴的王维,是那奋发苦读的常建……各样的生活,各式的对白,都是对后来者的启发与慰藉。

那些被诗句感动的时刻,就是我们拥抱大唐、拥抱长安的时刻。我们于是与诗人们相遇了,他们捧出自己最真诚的经验,抚恤后来者的疲累与不堪,使得我们有勇气再次轻快地出发!

人物卡片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安三万里》片尾时,永王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到处招贤纳士,为了请李白出山,永王派人三顾茅庐,而一直踌躇不得志的李白怀着“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理想重出江湖,加入永王帐下。然而,永王兵败,李白继而被流放。幸运的是,在白帝城时,李白接到了来自朝廷的特赦令。

得知赦免消息的李白不禁狂喜,调转船头之际,一首诗已回荡在长江两岸:“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浩浩荡荡、扶摇直下的感情喷薄而出,如瀑布一泻千里。从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诗里,他将那些遥远的路途变成“一日”,而“猿声”一词又承载了多么厚重的悲哀啊,一如杜甫诗中的那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亦如郦道元文章中的那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难道没有感到过痛苦?我们都能看见他眼角的疲惫、身躯的卑微。仰望他的杜甫实录了李白的痛苦,“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他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就好像时间是可以伸缩的,他把那些苦楚与愤懑压缩成短短的片刻,一切都成为过往,烟消云散。李白由此从人生的千难万苦中顺流而下,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烂。

素材解读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这个在人群中一下子撒开车扶手的孩子不正是李白吗?他得意,他毫无顾忌,他总是一下子就捕捉到人生里难得的释放与自由的状态。

尽管我们不会忘记他在扬州时的壮志凌云,也不会忘记他写下“唯有敬亭山”的孤独与郁闷,只是在他生命最后的空档,我们会更感动于他仍和孩子一样的如释重负,他的去向一定是更开阔的地方,那是尼采所说的“婴儿”的状态——如初生牛犊般的理所当然!他,就是诗本身。

【适用文题】与______和解;朝向佳处,放步走去;那一刻,我释然了……

人物卡片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不过是个落魄的武将之后。二十岁的他怀着一腔热血前往长安城寻求出路,才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渤海高家在达官贵族眼中不过是衰落门第而已,只得归来以耕种为生。

十年后高适再次赴长安应考落第,他也曾试图北游燕赵,谋取报国之志,然而不过是小小幕僚,都不曾上战场杀敌报国。但高适的骨子里写满了不甘和坚守。他赴扬州之约去找李白,看见他挥金如土、醉生梦死的奢靡之态,眉头紧锁,写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他觉得男儿当尽忠报国而不是享受当下。

耕种之余,高适从未放弃过写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慢慢地,高适的诗开始为人欣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鲜明的对比给当权者以深深的警醒;“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则直接表达出自己誓死卫国、求取功名的决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感动无数离别之人。这些诗句都暗含了他的性格与追求:不哗众、不取宠,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

高适终于等到人生转折点时已是暮年。电影的结尾,高适行船的队伍挂满“高”的字号,他沉默地端坐于甲板上,深沉而专注,或许他会想起自己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平定高句丽的祖父,想起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却将自己视为毕生希望的父亲,也会想起那些同样报国无门却心有千秋锦绣的诗人们吧。他会想起李白,想起杜甫,想起王维,想起贺知章、崔颢、岑参、王昌龄……他带着他们一心报国的使命,终于平定叛乱,走向诗人仕途的巅峰,终于“天下谁人不识君”。

素材解读

高适是最循规蹈矩的常人。少年公子狂放不羁是他,中年不得志飘零四方是他,老年征战沙场、戎马半生亦是他。他走不了捷径,只能用一个又一个十年熬出人生的柳暗花明,从默默无闻到才情出众,再到领兵作战,终于成为了惊才绝艳的“高使臣”。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其说这首诗是写给琴师董大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更是写给后世里无数中年失意、半生潦倒的人們的。这句发于困厄却自我勉励的豪言壮语,将越过漫天的风雪,直达大唐的天空,并穿越无尽的历史烟尘,直达后世无数平凡而执着的奋斗者的心底,成为大唐日月间的闪耀明星,成为达于世者的温暖箴言和万古心声。

【适用文题】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总有一种向往;心声……

人物卡片

王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以诗才闻名,对乐理也颇有见解。相传,有人发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是哪首曲子。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为求真相,人们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能诗善乐的王维早就听闻李龟年的盛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岐王宅府中得以相见。在古代,诗往往都是唱出来的,诗人与歌者、乐人之间,都要经常沟通。二人志趣相投,恰逢年纪相仿,一来二往,便成了知音好友。清平时期,二人以乐会友,饮酒赋诗,互相唱和,纵享繁华太平。

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从大唐“乐圣”沦落为乱世流民,为求生计,他不得不南渡谋生。离别之际,李龟年与王维相约江上。往日盛景仍历历在目,如今却要被迫分离,情到深处,悲从中来,王维写下了“千古第一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乱世之中,命如浮萍,亲朋之间,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因此每一个春天都倍感珍惜,每一次相逢都珍重无比。

一别即是永远,两人再未相见。

公元770年,李龟年流落漂泊到了湖南,在街头巷尾卖艺演唱。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他再次演唱起了王维的那首《相思》。往事再次涌向心头,一代人的青春与衰老皆系于此。曲罢歌停,他突然晕倒,四天后转醒,最后又郁郁而终。王维与李龟年,两人在史书上虽无过多交往的记载,但仅从只言片语中,我们便能窥得一二。

素材解读

总以为王维的心境变化是从“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潇洒,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再到“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的凄凉。可其实,他早已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空灵唯美,到“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清风明月,再到“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的从容淡然,连思念也玲珑剔透,给友人送上最温情的告慰、最细腻的相思。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他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也用诗词告慰了无数受过创伤的人们。所谓知己,莫过如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适用文题】藏在心里的思念;我和你;这一刻,音乐让我闪闪发光……

人物卡片

常建:恐逢故里莺花笑,

且向长安度一春

当高适来到长安时,一个背着书篓的书生撞上了他的马。高适赶忙道歉,书生却紧张着手里的书,对高适浑然不觉。两人在考场再次相遇后,高适得知这个书生名叫常建。常建高中进士后,一次在路边采花时,他的马差点撞到一旁的琵琶女,还好高适及时相救,于是常建将手中的花送给琵琶女以示歉意,还大笑着高吟起一首诗。只是他吟诵的并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诗句,而是自己曾写的一首落第诗——《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那时他科举落第,不好意思回家,怕家乡人耻笑,于是决定留在长安,再度过一个春天。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第三句的“笑”有歧义,有人误解为嘲笑,其实“莺花笑”是莺啼花开的意思,初唐岑羲便有“花笑莺歌迎帝辇,云披日霁俯皇川”的诗句。莺花是春日里可供赏玩的代表景物,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诗人是说唯恐碰上故里莺花烂漫的春光,因为它容易触起往日的游兴而蹉跎岁月,进而会造成再试不第的尴尬局面,故尔主动回避。这是由“耻”转生的危机感、恐惧心。于是,可想而知,诗中的这“一春”肯定是他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素材解读

考场失意,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种失落消极的情绪诉诸笔端。然而常建的这首诗却不同,整首诗的情绪是高亢的,表達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还有青年人不服输的底气。潜龙勿用,静待一春。就像李娟在《盛装的行程》里所说:“在这条漫长寂静的南来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丰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得忍耐,得坚持。大家仍然要充满希望地一次次启程。”

在常建后来及第、春风得意的时刻,再回首曾经的失意,他吟诵的那首诗是谦卑,是自省,也是对后来者的慰藉吧。人生的春天太多,错过了,就等下一个。

【适用文题】迎难而上让我更出彩;春天,就在身边;为自己赋能……

猜你喜欢

猿声大唐王维
梦里大唐知多少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寻迹大唐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古典诗歌中的“猿声”意象研究
猿声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