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2023-12-08刘德山林佩强汪银洲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血清

刘德山 林佩强 郑 峥 汪银洲

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建福州 350001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神经内科诊治过程中多发病,多指患者脑卒中症状发生期间,病症较轻,且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为轻度等[1]。此类病症具有起病急、病灶小等特点,极易导致患者家属的忽视。此类卒中症状较为常见,且此时治疗效果较好,能够缓解患者局部血流停滞,缓解患者脑部缺氧、缺血等情况[2]。临床治疗主要方案以静脉溶栓为主,临床早期治疗期间,对患者病症重视程度较低,未行使溶栓治疗,患者并发症较多[3]。因此,本研究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本院)诊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其中溶栓1组30例为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患者,溶栓2组30例为轻型致残性卒中患者,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78岁,平均(65.87±3.22)岁,发病至救治时间1~5 h,平均(3.05±0.54)h。溶栓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0~80岁,均数(65.34±4.22)岁,发病至救治时间0.5~5 h,平均(3.03±0.4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等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申请参与,签署授权同意书为本院诊治案例。排除标准:资料不全者;存在脏器组织衰竭症状者。

1.2 方法

三组患者治疗前,均予以调脂、脑保护剂、改善血液微循环等基础治疗干预。

溶栓组(含1组、2组):于症状发病时间4.5 h内予以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国药准字SJ20160055,规格:50 mg/支)0.9 mg/kg,将无菌注射器内约10%的药物,于60 s内推注到患者体内,余下90%药剂,静脉滴注约为60 min。同时临床治疗期间,需要稳定患者血压,100~180 mmHg(1 mmHg=0.133 kPa),待临床完成溶栓治疗后,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35,规格:100 mg),口服使用,每日一次,每次100 mg。

对照组:配合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规格:75 mg],每日一次,每次300 mg;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使用方式与上述一致。持续用药7 d后调整药物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为75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持续治疗至21 d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持续治疗6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详细记录临床研究各项数据,实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1.3.1 治疗效果[4]通过临床定期检测患者症状康复情况,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显著有效、较为有效、基本无效等指标记录,总有效率=(显著有效+较为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治疗后康复期间,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数据。

1.3.3 国际通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采用NIHSS评分,统计患者神经损伤恢复情况,总分为42分,评分越低神经损伤恢复越显著。

1.3.4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6]临床采用mRS来评估患者恢复期间,预后情况,以0~6分计数,评分越低症状越轻。

1.3.5 Barthel评分[7]使用独立能力量表记录患者恢复期间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计数方式为百分制,无需依赖:100分,无需他人照护;轻度依赖:61~99分,少部分需他人照护;中度依赖:41~60分,大部分需他人照护;重度依赖:≤40分,全部需要他人照护。

1.3.6 血清指标 于次日清晨取患者肘部静脉作为标本,使用血清分离仪后,取标本少许血清,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测定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采用化学发光法,通过患者血清指标变化,记录患者治疗前后hs-CRP、Lp-PLA2等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1组总有效率高于溶栓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2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1组不良总发生率低于溶栓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n(%)]

2.3 三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24 h、7 d、15 d,溶栓1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三组NIHSS评分比较(分,)

表3 三组NIHSS评分比较(分,)

注 与溶栓1组比较,aP < 0.05;与溶栓2组比较,bP < 0.05

组别n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治疗后15 d溶栓1组302.51±0.651.54±0.521.01±0.32溶栓2组30 2.89±0.44a 2.05±0.31a 1.32±0.27a对照组30 3.42±0.38ab 2.67±0.48ab 1.54±0.18ab F值2.3152.8422.577 P值0.001<0.0010.001

2.4 三组mRS评分比较

治疗后24 h、7 d、15 d,溶栓1组mRS评分低于溶栓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三组mRS评分比较(分,)

表4 三组mRS评分比较(分,)

注 与溶栓1组比较,aP < 0.05;与溶栓2组比较,bP < 0.05

组别n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治疗后15 d溶栓1组302.81±0.341.89±0.421.23±0.32溶栓2组30 3.42±0.42a 2.73±0.39a 1.87±0.41a对照组30 3.92±0.39ab 3.14±0.41ab 1.92±0.31ab F值2.7542.5392.573 P值0.0040.0040.007

2.5 三组Barthel评分比较

治疗后7、15、30 d,溶栓1组Barthel评分高于溶栓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三组Barthel评分比较(分,)

表5 三组Barthel评分比较(分,)

注 与溶栓1组比较,aP < 0.05;与溶栓2组比较,bP < 0.05

组别后30 d溶栓1组3072.54±3.5278.54±2.5685.33±1.57溶栓2组30 65.48±3.47a 72.41±3.35a 80.24±2.23a对照组30 60.45±2.77ab 68.35±3.45ab 76.46±2.17ab F值4.5474.4274.156 P值0.0000.0000.000

2.6 三组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前三组血清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溶栓1组hs-CRP、Lp-PLA2低于溶栓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6。

表6 三组血清指标比较()

表6 三组血清指标比较()

注 hs-CRP:超敏C反应蛋白;Lp-PLA2: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溶栓1组比较,aP < 0.05;与溶栓2组比较,bP < 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

组别n hs-CRP(mg/L)Lp-PLA2(ng/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溶栓1组303.67±0.652.12±0.65*225.65±30.87145.87±15.85*溶栓2组303.72±0.682.65±0.54a*232.71±28.68 188.46±13.92a*对照组303.78±0.722.89±0.42ab* 235.64±29.42 197.64±11.65ab*F值0.5803.4860.6589.577 P值0.4260.0110.4360.000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脑血管类疾病之一,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8]。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统称为轻型脑卒中,以预后效果将其分为致残性、非致残性,有此类症状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如及早进行救治,则能够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但此类病症具有复发性高、致残性高等特点,对患者机体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胁。临床治疗此类病症以静脉溶栓干预为主,早期治疗患者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期间,若未进行溶栓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极易出现致残现象,对其生存质量影响极为严重[9]。研究结果表明,溶栓1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溶栓2组(80.00%)、对照组(53.33%),溶栓1组患者血清指标改善效果优于溶栓2组、对照组,溶栓1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低于溶栓2组(13.33%)、对照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由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而血清炎性反应能够导致动脉硬化的形成,并逐渐成为血栓,因此,患者血清hs-CRP指标与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存在正相关性[10]。Lp-PLA2指标的增高能够诱导斑块纤维降解,导致斑块不稳定,形成血栓。临床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当患者血清指标明显增高时,需要及时预防二次栓塞等情况发生[11]。并通过检测患者颅内出血情况,关注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有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低于静脉溶栓治疗[12]。溶栓1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低于溶栓2组、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溶栓2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使患者血管实现再通,通过改变纤维蛋白中的纤溶酶提高静脉溶栓效果,使其阻塞血栓迅速溶解,并通过结合血栓中纤维蛋白,减少机体再出血风险[13]。临床进行治疗期间,由于阿替普酶半衰期较短,因此需要实时关注患者症状情况,配合血清指标等检测,掌握患者症状进展,防止血栓二次堵塞。相比较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更加迅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能够早期恢复患者独立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14-15]。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患者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期间,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较为优异,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稳定患者血清指标,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血清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