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 of Science对2003—2022年围手术期穴位刺激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12-08崔鸳鸳徐方胜张飞娥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穴位

崔鸳鸳 徐方胜 张飞娥

1.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 046000;2.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麻醉科,江苏常熟 215500;3.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疼痛科,山西长治 046000

穴位刺激是将穴位治疗与刺激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中医疗法。以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寻找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周围特定的经元网络,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调控作用[1]。当前的研究表明,穴位刺激能够有效降低术中的应激反应,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具有一定的器官保护作用,符合ERAS理念的要求,因此在围手术期得以广泛应用[2-3]。近年来,围手术期穴位刺激相关专家共识的相继发布,为其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意见,并推动了其发展进程[4-5]。目前围手术期穴位刺激的研究日益多样化,但仍缺乏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知识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引。

1 资料与方法

文研究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采用主题检索的方式收集相关文献,检索策略:①#1:TS=(perioperative OR preoperative OR operation OR surgical OR postoperative OR anesthesia or intraoperative);②#2:TS=(Acupuncture OR acupoint injection OR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OR blood-letting puncture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auricular point acupressure OR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OR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OR acupoint stimulation);③#1 AND #2。检索时间为2003—2022年,共检索出2017篇文献。剔除无用文献,最终纳入1792篇文献,利用CiteSpace 6.1 R3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发文量的时间分布情况

图1汇总2003—2022年围手术期穴位刺激研究发文量,虽然略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于2018年出现激增。中国(658篇)、美国(407篇)和韩国(128篇)是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合计发文量达1193篇,占总发文量的66.57%。而中国和美国合计发文量达59.43%,是围手术期穴位刺激研究领域的主要阵地。

图1 年发文量趋势图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图2为作者合作网络中排名前10位的合作团体。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莱斯定律M=0.749×(Nmax)1/2(Nmax指作者发文最多的数量),计算得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3篇,统计得到核心作者候选人累计发文总量达287篇,仅占文献总量的16%(≤50%),表明当前研究处于较为松散的阶段,科研合作不足,仅有少数核心作者及研究团队。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主要集中于排名前4位的研究团体中,以YU WANG、CUN-ZHI LIU和JING-WEN YANG为核心,集中于探讨针灸和电针的作用机制[6-7];其次是以MYEONG SOO LEE、IN-HYUK HA和JAE-HEUNG CHO为核心,主要集中于研究针灸和电针对疼痛的管理[8-9];以MAN ZHENG为核心,研究集中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加速康复[10]。第4合作团体以发文量最多的作者KATHLEEN A SLUKA为核心,研究集中于经皮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应用[11-12]。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3为628个节点和888条连线构成的国家-机构合作网络,节点的大小代表发文量的多少。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该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通常认为中介中心性的值≥0.1为有意义,中介中心性越高,“桥梁”作用越明显。中介中心性最高的机构为韩国庆熙大学(0.54),其次为中国医学科学院(0.52),研究方向均集中于针灸和电针的作用机制及应用[13-14]。

图3 国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2.3 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分析

图4显示由2018—2022年的被引文献组成的共被引聚类网络图谱,包含334个节点和1259条连线,综合潜语义(LSI)算法提取施引文献关键词作为前沿聚类标签,可形成“知识基础”向“研究前沿”的映射。根据聚类主题内容,将13个聚类分为三个部分(表1)。第一部分为治疗目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15-18]。第二部分为刺激方式,内容主要聚焦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激光针灸和迷走神经刺激[19-21]。第三部分为应用范围,内容主要集中于术中。有研究发现,术中不同的穴位刺激均有助于降低麻醉对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22-23]。系统综述是当前研究产出的关注重点,大量的高影响力文章均来自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15-16,19]。

表1 共被引聚类主题分类汇总表

图4 2018—2022年共被引聚类网络图谱

2.4 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

图5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包含527个节点、920条连线,节点大小代表出现频次。图中显示了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除检索的主题词外,还有术后疼痛、管理、疼痛、随机对照试验。其中术后疼痛、管理和疼痛出现的频次均>150次,说明疼痛管理仍是穴位刺激研究的主要话题。

图5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关键词突现探测能够发现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的关键词,表明关注度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前的研究热点。表2列举了2018—2022年突现且持续至今的关键词,其中系统综述、术后肠梗阻和疼痛缓解的突现强度较大,这也与前沿探测的结果相近。

表2 2018—2022年突现且持续至今的关键词

3 讨论

总体来看,年发文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说明围手术期穴位刺激的研究热度和国际认可度逐渐提高。从图1可以看出,总发文量于2018年后出现激增,主要因为中国发文量的突增。这一现象,可能与2017年国内穴位刺激围手术期应用专家共识的发布[4]和国外“针灸作为一种主要的、非药物方的疼痛缓解和管理方法-白皮书”的出现有关[24],为国内学者提供科学指导的同时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

共被引聚类网络揭示了围手术期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前沿,围手术期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术中的干预,治疗目的主要面向术后,特别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疼痛管理仍然是当前围手术期穴位刺激领域研究的关注重点。一项关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术后疼痛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减少术后疼痛以及头晕、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与其可以降低术后使用的阿片类镇痛药数量有关[25]。

总之,围手术期穴位刺激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被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中,可以缓解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情绪,降低疼痛刺激,预防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等。但是对于不同患者或手术的最佳穴位选取及配伍、刺激强度、刺激参数、刺激时间、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等都缺乏统一的临床标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穴位刺激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今后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相关临床研究,以促进穴位刺激在中西医结合麻醉中的发展。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初步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科研工作者了解当前研究现状提供理论参考。但局限在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更偏向于定量研究,缺乏一定的定性分析。其次,本研究未能涵盖所有相关文献,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最后,CiteSpace分析仅仅是可视化分析,无法替代对文献内容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因此,未来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突破量向质的转变。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