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卖油翁》浅谈

2023-12-06陆静越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8期

陆静越

[摘 要]《卖油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文章塑造了一位酌油过孔的高人——卖油翁,其在和陈尧咨交流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引导地位,并且成功化解了矛盾冲突,全身而退。文章拟从射箭的礼仪,文字的删减,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三个方面,对《卖油翁》做简要分析,使经典篇目常教常新。

[关键词]《卖油翁》;射礼;删减;写作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23)22-0012-03

《卖油翁》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其生动地刻画了射技精湛的陈尧咨与卖油翁交流的整个过程。细读文本,不仅可以从卖油翁酌油的熟练,得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结论,而且可以看出陈尧咨虽身为重臣,恃才傲物,但面对卖油翁的说辞依旧能有“笑而遣之”的宽容。随着信息大潮的涌来,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教学也面临更高的要求。以前忽视的细节,现在常常使学生产生疑惑。本文尝试从射箭礼仪,文字的删减,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三个方面,对《卖油翁》做简要分析。

一、“汝亦知射乎?”

陈尧咨射技精湛,而卖油翁酌酒过孔,同样能以技服人,他们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过目难忘。但学生一般会认为,“射于家圃”仅仅事关武艺,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作品中,卖油翁未发一言,陈尧咨劈头就问“汝亦知射乎?”的主要原因是在宋代,“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艺,是《周礼》中的“六艺”[1]1010之一。宋代的“大射仪”[2]2703已经提升至天子之礼,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政治活动。

中国使用弓箭的历史非常久远,传说“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3]2675。早在西周时期,射礼就已经列入“六艺”。《周礼·保氏》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1010。可见,射艺或射礼虽然最初和生产、军事相关,但后期已经成为儒家礼教之一,是用来教育贵胄子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射礼的具体内容,比如“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1]1010逐渐转变为礼仪空谈。以襄尺为例,“襄通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射”[1]1012,此处体现出君尊臣卑。然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郑庄公射王中肩,由此看来襄尺之礼早已荒废。到了汉代,儒家的“六艺”即“六经”,具体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射礼也退回五礼之中。“五礼,吉、凶、宾、军、嘉也”[1]1010。因此,对宋朝的达官显贵来说,射礼属于“嘉礼”,是仅限高官参与的朝堂之礼,和武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宋代,相比弓箭,强弩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陈尧咨苦练射箭,还“以此自矜”,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北宋时期的大射之礼,和皇帝举行的重大礼仪密切相关。据《宋史·志·卷六十七》记载:“太宗始命有司草定仪注。其群臣朝谒如元会”[2]2718。可以说,当时的射礼仪式,是一种严格的大型表演活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比如“外国使入朝,亦令帅臣伴,赐射于园苑”[2]2719。

由此观之,陈尧咨这样的天赋过人者,格外热衷于射艺,便一点也不奇怪:皇帝在上,卿相环绕,奏乐宴饮,越众而出,百步穿杨,礼仪官高声赞誉,皇帝亲自“赐袭衣、金带、散马”[2]2719,且当即便可于侧殿更衣,上殿再拜!这也算人生巅峰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士大夫宴饮唱和,也以射艺为荣。欧阳修甚至还专门发明了一个用具——“九射格”[4]1945。“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欧阳修在其《醉翁亭记》中描绘的众宾欢宴的场面。至于这射艺到底有什么实战效果,并无人关心。

因此,笔者认为《卖油翁》课后习题第四题中所说的“重文轻武”,便似是在说“善射”与武艺相关,实有不妥。如上所述,射礼并非武艺,抑或是正式的官方礼仪,又或是文人宴饮交往时的娱乐项目之一。和“重文轻武”或“以文御武”不可同日而语。

二、 文字的删减

在对课文进行必要的内容删减后,可以集中教学资源,减少教学难度。但是文言文本就精练,删减时必须谨慎。

第一处删减,是删去了人名“尧咨”[4]1917二字,这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陈尧咨并非无名之辈。在阆中等地,不仅流传着他“一门三状元”的佳话,还有不少有关他的旅游景点。保留其姓名,便能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采风等途径了解其形象。删去其姓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谥号“康肃”的“康”是说陈尧咨政绩斐然,所谓“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5]168;“肃”,是指陈尧咨执政严厉,杀伐果断,所谓“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5]170。只从“康肃公”三字入手,对人物的了解则略显单薄。不如从“陈尧咨”这一名字开始,直接介绍人物经历更清楚些。刻意删去,就剥离了北宋的社会环境,暗示这只是一位被尊为“康肃公”的陈大人。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

第二处删减,是去掉原文结尾“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4]1917。此句是欧阳修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可谓点睛之笔。将其删去,一方面确实拓宽了学生自行总结文章思想内涵的学习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对教学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有些教学讨论以“谦虚和骄傲”作为切入点,可能是契合当时的教学需求的。但今天的学生知识更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讲“谦虚和骄傲”的问题,则略显肤浅。

陈尧咨和卖油翁地位悬殊,而且陈尧咨性格“刚戾”,“以气节自任”[6]9588,日常生活“豪侈不循法度”[2]9588,遇事暴躁,一旦“吏民语不中意,立至困仆”[2]9589。可见,在“尔安敢轻吾射!”的背后,绝不是怒斥几句便能了事的,如不能妥善应对,恐怕卖油翁很难全身而退。

封建制度下,严苛的等级、礼教不仅是维系封建统治的核心,而且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宋代对官服的颜色就有严格要求。“治平四年(1067年)元月,英宗卒,神宗继位。欧阳修因于丧服内误穿紫袄,又遭御史弹劾”[4]6。直到清代,黄琉璃瓦还是只有皇家贵胄、庙观等才能使用的建筑形式,就连皇亲贵戚,也只能用绿琉璃瓦。雍正即位后,大臣建议按祖制将雍和宫的绿琉璃瓦改成黄琉璃瓦,但雍正考虑到财政问题,没有同意。所以,现在的雍和宫才没有按照规制更改,依旧用绿琉璃瓦。

由此可见,倘若卖油翁只是酌油过孔,以技服人,恐怕难以平息康肃公的怒气。好在卖油翁也非等闲之辈,先以酌油缓和气氛,避其锋芒,再引出“惟手熟尔”,以道服人,峰回路转,最后才能安然脱身而去。其中的潜台词是,虽然“酌油过孔”乃雕虫小技,不足以填平等级的鸿沟,但是能够脱离生产劳动本身,与读书人共同探讨“技不同,道相近”之理,那也算是“同道中人”。这才是卖油翁能够全身而退的根本原因。

总之,等级社会中,身份和地位接近,是平等的前提。在悬殊的地位面前,根本谈不上什么谦虚和骄傲。君臣如此,官民之间,尤其如此!我们以陈尧咨的立场观之,这“笑而谴之”的背后,是不是轻视多于宽容?删去结尾,不仅削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还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三、作者的写作目的

要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首先,我们应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虽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自述:所记纯属琐事,无非“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4]601,但若联系《归田录》的创作背景,则可以看出这不过是其自谦之语。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再遭流言中伤,自请外任,出知亳州。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6月,欧阳修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请辞,居颍州。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归田录》,也正如他在书中所述:“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4]601。欧阳修为何辞官?当时境况,可见一斑。

又据《曲洧旧闻》记载,欧阳公《归田录》“初成未出而序先传,神宗见之,遽命中使宣取。时公已致仕在颍州,以其间记事有未欲广者,因尽删去之”[8]217。这虽为传闻,但通观《归田录》两卷,116条笔记,其中主要内容是祖宗之法,有关先帝事迹和朝堂制度的共28条;其次是名臣轶事,行政得失,共80条。这两部分几乎占了全部。其余只剩美食3条、博物2条、世间讹传2条、巧匠1条。就这寥寥8条,欧阳修还不忘使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就连介绍家乡的特产“金橘”,也要特意提及“因温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价重京师”[4]1939。“闲居之览”尚且如此严肃,其忧国之心,只怕比在朝为官者的还要诚挚。

可见,以欧阳修“耿介峭直,坦荡磊落”[4]9、“横身当事,不恤浮议”[4]10的个性,即便被排挤出朝堂,他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劝谏皇帝。

在《卖油翁》的结尾,欧阳修用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表达其对“技不同,道相近”的认同。欧阳修在借此委婉地劝谏神宗皇帝以”道”治国。无独有偶,《归田录》中的其他篇目同样反映了欧阳修一贯的政治主张。如在“宝元、康定之间,余自贬所还过京师”[4]1912一条中,欧阳修表现出对旧典废弛的感慨;而在“太祖时,以李汉超为关南巡检”[4]1916一条中,他则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劝谏神宗皇帝:爱惜良将,不必拘于常法。

联系《归田录》的写作风格,《卖油翁》的写作目的则尤为突出。

欧阳修文风简练,“及见其草,逮其成篇,与始落笔十不存五、六者”[6]142。但《卖油翁》的相关内容他却写了两次。较早版本出现在书法理论《笔说》的“转笔在熟说”[4]1971一条中,原文如下:

昨日王靖言转笔诚是难事,其如对以熟,岂不为名理之言哉?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里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耳。”陈忿然曰:“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杓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他,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在《笔说》中,欧阳修显然是借卖油翁的故事,讲学习书法重在熟能生巧。此文称呼简易,措辞平直,重在叙事。相比之下,将卖油翁的故事写进《归田录》时,措辞用意皆大为不同。《归田录》原文如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至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同样是写卖油翁酌油过孔的事件,对比《笔说》和《归田录》中的叙述,很显然欧阳修对《归田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认真修改。

1.在人的称谓上,称“康肃公尧咨”比直呼其“尧咨”之名,显得更加郑重,也更适合上呈皇帝御览。

2.增加了有关卖油翁和康肃公的细节描写,如“公亦以此自矜”“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等。这些细腻生动的描写,不仅能增添故事的文学色彩,丰满人物形象,而且能体现出欧阳修行文的风格特点。同时,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还能增添文章的真实性。而以事实为依据,则更能达到劝谏的目的。

3.结尾增加了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是欧阳修对全文内涵主旨的概括。欧阳修借用《庄子》中的典故,直接点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欧阳修将“酌油过孔”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同对待,很好地诠释了“技不同,道相近”。在这背后,欧阳修委婉地向神宗皇帝进谏,无论推行何种法令(技),都应万变不离其宗(道),希望变法能尊重客观规律,以“道”治国。毕竟欧阳修也曾是拥护“庆历新政”的改革派,体会过“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4]7的艰难。“庆历新政”的失败,使欧阳修深刻认识到: 政策反复,必然导致“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4]8。因此,他才在文末引用《庄子》中的典故,希望神宗皇帝对变法政策审慎以待,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其忧国之心。

总之,《卖油翁》作为传统课文,仍然可以常教常新。教学中对射礼的挖掘、对文字删减的讨论,以及对写作目的探究,都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   参   考   文   献   ]

[1]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

[5]  周寶宏. 《逸周书》考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  李廌,朱弁,陈鹄.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