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三条基本路径

2023-12-06梁飞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摘 要]语文课程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优秀文化的熏陶,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为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开展深度教学。初中语文深度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语文知识的丰富价值,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教师通过以下三条基本路径实施深度教学:第一,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第二,设计有深度的教学问题;第三,进行有深度的教学点拨。从实践来看,教师通过以上路径,能有效实施深度教学,带领学生深入把握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2-0006-04

语文课程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优秀文化的熏陶,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正確的价值观和丰富的人生智慧。部分教师开展的语文教学只强调语言知识教学,这种只在文字符号层面做表层探究的教学是“浅层次教学”。它忽视了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树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无法体现语文课程滋养人生命的价值。要想实现对学生社会生命的哺育以及精神生命的成长助推,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开展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郭元祥教授相对于浅层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提出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深度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语文知识的丰富价值,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实现语文对学生的发展性价值,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笔者认为,实施初中语文深度教学有三条基本路径:第一,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第二,设计有深度的教学问题;第三,进行有深度的教学点拨。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湖心亭看雪》为例,笔者通过以上路径,对其进行深度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一、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深度,首先取决于教师理解教材的深度以及教学内容本身。文以载史,史以传文,教师带着“文史一家”的观念解读教材,充分挖掘、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实施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重要前提。

带着“文史一家”的观念解读《湖心亭看雪》,笔者了解到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写的一篇小品文,出自《陶庵梦忆》。张岱,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以前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后他“披发入山”,隐居不仕,不甘承认明亡。回忆往事,张岱无限感慨,写下《陶庵梦忆》等如梦如幻的追思之作。《湖心亭看雪》写于明亡之后,距西湖看雪至少已有十二年,但张岱仍念念不忘,他还在文中使用明的年号“崇祯”。可见,明亡后,他有意通过回忆往昔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的失落冷清,表现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与故国之思。在山水之乐与故国之思之间,在逍遥世外与忧国忧民之间,张岱纠结徘徊。他在回忆中寻找慰藉,用让人惊艳的西湖雪景表达自己复杂深沉的情感。这些就是《湖心亭看雪》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聚焦精彩的雪景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中写雪景的文字,言简意丰,字字珠玑,用词传神,意味隽永,写景顺序多变,写作手法突出。文中不仅有简练朴素的白描来表现雪后西湖独特的意境,还有多处对比,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展现天地间的苍茫辽阔。其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形容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之渺小,以小衬大,对比鲜明,表现雪后西湖举目皆白,雄浑浩大的气势。传神的词语、多角度的写景顺序、典型的对比等让雪景描写虽简单却摇曳生姿。“一切景语皆情语”,张岱笔下苍茫浩大的西湖雪景不仅表现了他独特的文人雅趣,更是他自我心境的写照:“大明河山雄浑辽阔,但江山易主,我这明的遗民活在清朝,便像那湖上朦胧的影子似有若无,像那水上飘零的草叶没有着落,像那船上微小的米粒无处可寻。”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浓浓的孤独与渺小。

(二)关注深沉的情感体会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部分是写张岱雪夜的奇遇。有人认为这里写出了金陵人的好客,也写出了张岱的热情,他们于雪夜相遇,是难得的知己。对此,笔者认为这是浅层的分析,未触及张岱雪夜出行的目的及复杂深沉的情感。

知己,有着心有灵犀的会心默契。金陵人雪夜见张岱“大喜”,而张岱则不然,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表明尽力喝、勉强喝,“而”字表明饮酒与作别是顺承、接连发生的行为,喝完酒就告别了,没有丝毫留恋之意。为什么?因为张岱和金陵人雪夜出游的目的并不相同。前者是为了感受雪后西湖独有的意境,展现的是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文人雅趣;后者是为了消遣娱乐,展现的是友人间相聚而酌,尽兴而为。由此推断,两人也不可能是知己。如果张岱视金陵人为知己,为何待“拉”才“同饮”?为何“强饮三大白而别”?道不同不相为谋,张岱并未视金陵人为知己。分别时,他才想起问对方姓氏,而对方答“金陵人”,答非所问,从这点来看,金陵人也并未真正视张岱为知己。金陵人完全陶醉在雪夜畅游的兴致中,无心顾及同饮之人。可见,张岱与金陵人于雪夜实为不期而遇,且并非知己。回忆中广漠冷寂的湖山雪景其实也是张岱现实境况的写照:色彩斑斓的过去都消散了,现实是孤冷困苦的,因此他愈发需要如梦的往事来抚慰自己。在日升月落的退隐生活中,张岱著书立说,追思故国的繁华美好,在“梦忆”中表达自己对故国的一片深情。

鉴于以上解读,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笔者选择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聚焦精彩的雪景描写,关注深沉的情感体会,并由此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写景句,感受雪后西湖独特的意境,体会作者独特的文人雅趣。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实践中,笔者进一步明确:有深度的语文教学讲究“文道结合”,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应由“文”到“道”,逐级深入,引导学生超越文字符号表面,深入领悟并内化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德行品质、精神旨趣、情感态度。

二、设计有深度的教学问题

确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后,设计有深度的主问题是顺利开展语文深度教学的关键。主问题是锁定了教学重点或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思维活动的引爆点。教师围绕主问题进行引导,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驱动学生的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

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笔者设计了以下主问题。

(一)设计发散思维的开放性主问题

教师可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开放性主问题,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在“品雪景”这一环节,笔者用以下主问题引导学生品味写景句的妙处,突破教学重点。

有人说,《湖心亭看雪》中尤以写景句最为精绝。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言简意丰、空灵隽秀。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角度(词语运用、写景顺序、写作手法等)谈谈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自主思考后,有诸如这样的发现:

从词语运用这一角度思考。从“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个“与“字品味到雪后西湖天云山水相接的苍茫辽阔的浩大之美;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语感受到雪中景物长堤、湖心亭、小舟与舟中人的微小;品味多次出现的“一”字,“上下一白”中的“一”字是“全部,都”的意思,写出开阔的全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 “一”字则是数词,极言景物之小,三个“一”连用,极尽夸张,增强了景物由大到小、微乎其微的感觉,妙不可言;等等。

从写景顺序这一角度思考。文章从天云写到山水,再写到长堤、湖心亭、小舟以及舟中人,其中涉及由上到下的顺序、由远及近的顺序、由大到小的顺序等。

从写作手法这一角度思考。文中有多处对比,如“上下一白”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形成大小对比,写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之小,突出西湖乃至天地之大,鲜明的对比更能显出天云山水相连的雄浑辽阔气势,进一步表现人的孤独与渺小;等等。

笔者用开放性主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进行赏析,充分体会写景文字之美,进而领悟张岱不随流俗的文人雅趣和独特的心灵体验。

(二)设计层层递进的连环式主问题

教师可将教学重难点分解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这种连环式主问题,既有助于教师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张岱独特的文人雅趣,笔者设计了如下连环式主问题。

1.对于张岱雪夜游西湖,旁人是如何评论的?如何理解这句评论?

参考答案:舟子评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评论是说张岱和两个金陵人都很痴迷于西湖的雪景。

2.同樣是痴迷于西湖的雪景,张岱的“痴”和两个金陵人的“痴”有怎样的不同?

参考答案:同样是赏雪,张岱是独往,文中写道“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人则是结伴而行,文中写道“有两人铺毡对坐”(角度一:赏雪人数不同)。张岱与金陵人的赏雪方式不同:金陵人是做伴赏雪,有童子烧酒,其乐融融,对张岱相见甚欢,热情相邀,而张岱是独自赏雪,且喝完酒就离开了(角度二:赏雪方式不同)。金陵人赏雪是消遣,是闲情;而张岱赏雪,是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角度三:赏雪目的不同)。

3.张岱的“痴”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追求?

参考答案:张岱不希望像俗人一样喝酒谈天赏雪,他独自前来,感受雪后西湖的苍茫宁静,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见他有着不随流俗、与众不同的文人雅趣。

笔者设计的连环式主问题,能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痴”体现的是张岱对自然风物的痴迷,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思索。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进行有深度的教学点拨

当学生遇到思维拐点时,教师有深度的教学点拨尤为重要,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笔者特别注重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

(一)注重写作手法的点拨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分析、探究并掌握相关的写作手法是教学点拨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在学生任选角度品读写景文字的过程中,笔者点拨学生认识白描手法及其作用,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师:通过品读语言,我们看到作者先总写天云山水相连的景象,然后变换视角,具体写出景和人。这种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地描绘景物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呢?

生1:白描。

师:大家是否知道白描和细描的区别呢?

(学生一时无人应答)

师:白描,有别于细描。具体而言,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它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细描则是指对事物的主要特征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往往文字绚丽、色彩斑斓。在了解二者的区别后,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白描而不用细描呢?

生2:雪后的西湖一片白茫茫,没有鲜艳的色彩,用白描手法能更生动表现出雪后西湖的举目皆白、苍茫辽阔。

师:很好!白描手法用笔简约却不简单。如果你是张岱,孤身一人身处苍茫浩渺的冰天雪地中会有什么感受?

生3: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人的渺小。

师:是啊,白描手法尽显雪景的壮阔,在这样浩渺的冰雪世界中,人何其渺小,可谓“沧海一粟”。而对于身处明亡后世界的张岱来说,这更增添了人生的渺茫感。可见,白描手法不仅能显示出雪后西湖独有的魅力,更能表达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

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认识白描手法,发现白描手法之美,体会西湖雪景的独特意境,进而把握张岱运用白描手法传达出的情感。这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理解。

(二)注重写作背景的点拨

教学中,教师适时导入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经历、处境等,可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阻塞,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在《湖心亭看雪》教学中,为带领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如下教学点拨。

师:张岱与金陵人告别时“问其姓氏”,对方却答非所问,回复“是金陵人,客此” ,金陵人为何会答非所问呢?

生4:金陵人答非所问,说明他可能只顾谈天喝酒,没听清张岱问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金陵人结伴而行,喝酒赏雪,深深陶醉在西湖雪景中,无心顾及同饮之人。这说明金陵人来西湖为的是消遣、休闲,不同于张岱来西湖是为追求内心独有的宁静。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学生一时陷入沉思中)

师:大家可结合以下资料进行思考。

[资料一]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时的都城。

[资料二]明朝滅亡后,张岱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消极避居山中,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隐居后,张岱追忆前尘往事,陆续写下如梦如幻的《陶庵梦忆》等书。

(学生阅读后,若有所思)

生5:答非所问中,作者刻意点出“金陵人”,暗示他对明朝的思念,对清朝的不满。

师:很好。不仅如此,句中的“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跟张岱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金陵人在杭州为客,山阴人张岱在杭州亦为客,明朝人在清朝更为“客”。一个“客”字将张岱那种明朝遗民内心绝世的孤独感定格了下来,可谓一字千金!

(学生纷纷点头认可)

师:看来,张岱通过回忆雪夜游西湖,不仅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情怀,更表现了深重的亡国之恨和故国情思。真是“何夜无湖?何处无雪?但少痴人如张岱耳” 。

以上环节中,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笔者及时插入写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张岱的深沉情感。

教学实践表明,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前提,设计有深度的教学问题是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关键,进行有深度的教学点拨是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有效发力点。通过以上三条路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超越浅层次教学,带领学生深入把握知识,真正落实深度教学,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梁飞燕.合作学习中有效任务设计的三个原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4):34-35.

[2]  刘雨霞.遥隔千百年的致敬:《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之对比解读[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12):38-39.

[3]  王寿鑫.《湖心亭看雪》的“另类”解读[J].语文教学之友,2017(8):41-4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2022 年度科研课题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深度教学校本实践研究”(编号:2022sdjx13)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