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者窘境的无解之迷

2023-12-02徐艳梅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41期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者延续性

徐艳梅

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著

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写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是其系列作品(《创新者的基因》、《困境与出路》、《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处方》等)中的一本,也是其系列作品中最具思辨性的一本。

该书涉及的主题、分析的思路、解释的现象,不仅对管理实践者有操作意义上的指导作用,更对理论研究者有深入思考的精妙启迪。

此书的关键主题是,推动企业成为主流市场领先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是导致其错过破坏性技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的管理方法。即,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它们管理良好。这绕不开的矛盾和摆脱不了的窘境,实则是管理现实的真实写照,作者以这一事实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中的是非曲直与前因后果,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涉猎。

首先,这一主题的实践警醒意义鲜明而真切,因为,每一位从事管理实践活动的管理者,几近每日都处于一种焦虑之中,焦虑的重心大多是关于如何避免被随时可能出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替代。于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速度、研发经费的投入、是否拥有最尖端的研发人员……成为衡量企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作者通过精心的阐述,启示那些正处于焦虑之中的实践管理者,管理现实具有如下基本的特征,你应该了解并清楚自身的情况。第一,技术分为两种,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所谓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都是和行业原有的主流技术比较而言的。延续性技术是延续了行业主流技术的技术路径,而破坏性技术采取的是不同于行业主流技术的技术路径。第二,破坏性技术通常是从低端切入,刚出现时,在某些主要性能方面不如行业主流技术,但其性价比更高,可以满足对性能要求不高的部分消费者,同时,破坏性技术开发者的早期诉求有限,哪怕只是狭窄的市场、微小的回报,也能激发出极大的创业热情,这为其后续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并进而提升技术水准奠定了基础。第三,与之相对照,大企业(书中称为主流企业)创新的兴奋点更多地关注于主流技术赛道上的延续性技术,同时,对于只有微小市场的不入流技术和产品,主流企业通常从上至下(管理层至技术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視,即所谓的官僚组织的傲慢。

当作者通过概念解析和案例印证,将上述管理现实呈现出来后,相信每一位身处客观情景中的企业管理实践者都会对此类问题有或多或少的体验感,并进而产生触及自身的联想和影射。继而形成发问,为什么会如此?背后有哪些机理与内在逻辑?对于主流企业而言,降维打击这种易如反掌的事情,为什么竟然少有企业实施?回答这些问题,就自然地涉及到了该书的理论贡献部分。

《创新者的窘境》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延续性创新、破坏性创新、S型曲线、价值网、机构能力框架(RPV,Resource-Procedure-Value)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的顺次提出,对厘清主流企业之所以会被破坏性创新企业颠覆这一问题提供了帮助。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涉及“价值网”和“机构能力”两个概念,且这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了企业内、外两个层面。

第一,从企业外部层面,提出并阐释了价值网与主流企业可能被颠覆的内在关系。

这也是作者自认为的该书的重要创新,因为其是在比对先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概念的,而其所比对的对象——组织视角的理论和能力视角的理论,均属于企业内部概念。作者在承认上述理论价值与贡献的同时,认为其没有涉及更宽广的视野,故而从企业生态的视角提出了价值网概念。

对于主流企业为什么会遭遇失败,组织角度的理论解释是: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能推动组件层面的创新,因为大多数产品研发机构由产品元件研发小组组成,在产品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这是一种被证明有效的结构体系,但当产品的基本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时,这种结构体系便成为创新的阻碍,这被称为组织惰性。能力角度的理论解释是:企业一般是凭借经验按等级来构建某种产品的技术能力,对于应该解决和应该避免的技术问题,企业的历史选择决定了它所积累的技能和知识的类型,当应对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需要企业具备与其积累的经验大相径庭的知识时,企业很可能会遭遇失败。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承认上述解释存在深刻的道理,但结合技术变革与市场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价值网。所谓价值网,是指相关利益者(客户、产品、技术和组织)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当今的企业,无一例外地身处价值网之中,也称身处于一个大的组织生态之中,按照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行为选择,更多地取决于其他物种的选择行为。主流企业倾向于搞延续性技术创新,与其说是主流企业在这些技术上有先天优势、容易取得成果,不如说是主流企业不得不考虑价值网中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延续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主流企业存在的时间越长、企业的规模越大、其价值网的密度也必然越细密、紧凑,这使它与价值网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其转向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可能性被已然结构化了的体系深深地限制着。比如客户的使用习惯、供应商提供配件支持的能力与意愿、辅助技术的配合与衔接、企业内部员工的理解与支持等等。可以说,价值网络的存在,约束了在位主流企业采用破坏性技术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使得在位主流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延续性技术,并随着产业的发展最终可能被采用了破坏性技术的新企业所颠覆。

第二,从企业内部层面,提出并阐释了资源-流程-价值观(RPV,Resource-Procedure-Value)的机构能力框架与主流企业可能被颠覆的内在关系。

作者阐述,机构的能力受资源、流程以及价值观三类因素的影响。资源包括人员、设备、技术、产品设计、品牌、信息、现金以及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的关系等。资源只是机构能力的基础条件,将机构能力转化为增值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最终是由流程和价值观决定的。流程是指在企业从资源投入至实现产品与服务转化的过程中,人们所采取的互动、协调、沟通和决策的模式。流程包括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全过程。流程的建立正是为了让员工持续不断地重复完成任务,这隐含着机构用以创造价值的机制从本质上说是排斥变化的。企业价值观指的是员工做出优先决策时所依据的标准。 对于一家大型企业而言,良好管理的关键衡量标准就在于,是否在机构内部普及了这种清晰、统一的价值观。总之,以资源、流程和价值观为要素的机构能力一经形成,改变的难度巨大,特别是当这种内化了的机构能力成为了机构文化的一部分时,改变是异常困难的。

到此为止,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主流企业的宿命结局:外部价值网的客观压力以及内部机构能力的主观意愿,终将使主流企业在破坏性创新面前敌不过哪怕只是不入流的新创企业。

粗粗看来,这就是一本讲述主流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创新挑战的一本书,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的企业案例及理性的学术分析,不仅刻画了主流企业因为将管理活动开展的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反而落得被破坏性技术创新者颠覆并走向失败的滑稽局面,而且,作者也给出了部分主流企业如何规避此类情况发生的对策、建议。看完该书,那些正处于被追赶者挑战之中,并正焦虑着的管理实践者们,如果真的将作者的建议奉为至宝并加以采纳,恐将要出现新的问题。该书的思辨性,也正在于此。

所谓“窘境”,实则是一种前行不得、后退不可、且摆不脱的状态与场景,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应对策略,只有根据现实情况的当下取舍。作者精心描述了现实企业客观存在的状态,以此说明管理活动永远脱离不开的两难境地。一切企业的正确做法,都是要依据彼时的环境而定,这是管理活动独有的异质性特征,也是管理集科学性及艺术性于一身的最佳说明。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部分(第11章),总结概括了中心思想和精要观点,并以点睛之笔明确地表达了写作该书的真实用意。“一些异常成功的企业中的一些非常有能力的管理者因为使用了最佳管理技巧而导致了企业的失败,但企业并不应该仅仅因为这些管理技巧无力应对破坏性技术所带来的威胁,而放弃这些曾使它们在主流市场上大放异彩的能力、组织结构和决策流程。企业面对的绝大多数创新挑战本质上都属于延续性创新,而应对此类创新挑战正是企业培育这些能力的初衷。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仅仅需要认识到,这些能力、文化和方法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具有价值。”

猜你喜欢

破坏性创新者延续性
破坏性“杀手”——龙卷风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守正出奇话创新
The hist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是工匠,也是创新者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