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生活化作业,推动小学数学作业“接地气”

2023-11-29徐佳卉

学周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接地气生活化数学知识

徐佳卉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市北小学,江苏南通 226001)

在过去,小学数学教师很少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来设计针对性的作业,很多时候都是从网络或者教辅资料上找题,侧重于“题海战术”,希望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这种作业设计理念与方法低效低质,难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水平。“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而生活化的作业,能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更高效地应用数学知识。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概述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用掌握的知识来认识和改造生活。具体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将作业内容、目标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生活化的元素、实践性的能力。根据目前的研究理论,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类型主要包括操作性作业,也就是需要学生借助数学知识来完成某一项实践任务,进而在实践中深刻领悟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等。也包括开放性作业,以生活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经验来剖析作业的内涵,进而依靠自己的理解来突破解题思路的桎梏,实现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情景作业,也就是以学生的生活情景作为作业的题干,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实现深层次的练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理念是“题海战术”,学生疲于应付形式单一、内容无趣的练习题目,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做题兴趣,有时甚至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强制”推动才能完成作业。但是在生活化作业中,作业情景是学生熟悉的,问题设置也契合学生的生活需求,很多时候教师还会在作业中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游戏元素,这样学生对作业的热情就变高了,能够更加积极地去完成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作业设计,为高质量的作业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成效

作业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发散解题的思维,创新解题的思路,通过针对性的联系,实现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在生活化作业的帮助下,学生有了思考的媒介与热情,更愿意借助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去创新性地思考,更乐于尝试用新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了完成作业的成效。同时,在生活化作业的助力下,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以此实现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减负增效”的改革目标

目前,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最主要要求,而“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以此实现“减负增效”的改革效果。在“题海战术”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很多时候放学回家还需要完成相当数量的家庭练习题目,这种作业设计理念与思路不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推动下,教师会在生活元素中融入更多的练习目标,包括专业知识的巩固、综合能力的增强、核心素养的培养等,都可以以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生活素材作为基础,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实现“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目标。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策略

(一)融入学生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高效练习

生活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分析和解决作业问题。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调研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本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生活常识以及生活实践能力,思考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融入生活化元素,实现数学作业的“接地气”。

作业设计时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也就是对生活现象、生活事务的理解与把握。生活认知是学生生活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在设计生活化作业的时候,所设计的题目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认知,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去深入理解题目的内涵,实现对题目的有效理解,理顺解题思路,提高理解成效。例如,教师在设计“生和毫升”这一节内容习题的时候,就需要符合四年级学生对容积的生活认知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四年级学生对容积有一定的认识,如每一瓶矿泉水的容积大小、每一桶色拉油的容积等。这些就是教师设计题目的根本,学生思考问题的台阶。尤其是对不同容器之间的容积比较,学生可以在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准确的识别。

二是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生活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多姿多彩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感悟能力,能对生活现象有所思有所获。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化的作业描述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设计“垂线与平行线”这一节内容习题的时候,为了实现学生对本节知识深层次的思考,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具有垂线与平行线的建筑物作为题目的载体,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审美作为感悟的切入点,深入思考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深入思考和领悟。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实现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也就是实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只有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价值,也才能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升华。为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社会实践作业,这也是“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课余时间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者参加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在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设计生活化作业的时候,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并能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确保学生能积极地完成社会实践作业。例如,教师在讲解“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完成。具体的题目内容可以是统计去年一年自己家的用电量变化情况,分析出用电量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我国近十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然后设计一个统计表,并结合本节知识画出条形统计图,以此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这种实践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对“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一举多得的社会实践作业效果。

教师在设计社会实践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完成作业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作业内容契合学生的需求,保证作业内容是学生能驾驭的,这样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才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掌握,也才能实现对学生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三)融入生活化游戏活动,实现作业的寓教于乐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也非常多。同时,游戏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很多时候,目的性很强的知识讲解反而没有将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讲解高效。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游戏活动,通过全新的设计,实现寓教于乐的作业练习效果,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在将小学数学作业与生活化游戏活动融合设计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喜爱的生活化游戏活动,找准游戏活动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游戏活动中去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以此实现寓教于乐的作业设计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需要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要避免单纯的“题海战术”,否则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活动来设计作业,如“找朋友”游戏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先由个位数去“找朋友”,然后排在后一位的十位数再去“找朋友”。因为是排队,所以所有十位数需要往后排一位,这样就能找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了。又如,教师在讲解“时、分、秒”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三个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开展生活化游戏活动,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主要过程是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独立设计、制作一个钟表,使学生熟悉钟表的构造,更好地区分时针、分针、秒针,巩固课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生活中“过家家”游戏活动作为完成作业的媒介,在愉快的生活化游戏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实现了对本节知识点的深度掌握。

对于生活化的游戏活动,小学数学教师要经过适当的加工,以保证游戏活动内容与数学作业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游戏活动作为数学作业的载体。同时,教师在借助生活化游戏活动来设计作业的时候,要避免游戏活动占用学生过多的精力,出现本末倒置的作业设计负面效果,要保证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保持一定的专注力。

(四)融入生活化情境,保证作业内容的熟悉感

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所设计的作业不接地气,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题干不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的成效。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中融入生活化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作业内容中,保证学生对作业内容的熟悉感,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业内容,从而打开思维,创新思路,有效完成作业,很好地实现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为了生活化情境的有效利用,教师所融入的生活情境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出来,这样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无须多言,借助多媒体展示出生活化的作业情境,便能够引发学生对作业更深入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对作业内容的熟悉感,有利于学生更高效地完成作业。例如,教师在讲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需要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好地完成作业,实现更深入的思考。比如,知晓钟表上时针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学生熟悉的时钟旋转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明白了旋转的具体运动形态,实现了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

教师在借助生活化情境来设计作业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题干的描述将生活情境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带领学生进入相应情境中,然后用数学知识来解释情境,同时在情境的助力下完成题目,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作业的“含金量”,实现“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效果。教师尤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将学生的生活与作业内容结合起来,避免单纯的“题海战术”,确保作业能更“接地气”。为了实现这一作业设计目标,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发力,比如融入学生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高效练习;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实现对知识的学以致用;融入生活化游戏活动,实现作业的寓教于乐等。丰富作业形式,充实作业内容,最终实现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接地气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