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诱思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

2023-11-29刘宏清

学周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习题教学法探究

刘宏清

(甘肃省靖远县东升中学,甘肃靖远 730622)

诱思,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思维启示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当前课程改革的不断践行下,探究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学生会对知识体系形成独立客观的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应秉持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包括事物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成因,而素质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也是诱思教学法应秉持的基本原则。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发挥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置教学氛围,带领学生逐步进入科学探究领域之中,利用所学知识开发潜能,独立地完成知识的探索、钻研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第二,体现在独立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这是任何知识学习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留白,给学生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空间。第三,体现在创造性。创造性即创新能力,是学习探究不可或缺的能力。人类因为具有创造性思维才促使世界文明不断得到发展,同理,学习的进程中也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与总结能力,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发生思维碰撞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土壤[1]。第四,体现在基础性。即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要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及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态度。

(二)以训练为主线

训练在这里是指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训练过程。训练的方式包括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及动笔写和动脑想;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利用,实现知识由外部形式到内部转化的过程。在诱思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要以训练为主线。看教师做一百遍,不如亲自尝试一遍奏效,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练习的过程,所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正是这一深刻内涵的典型体现。因为无论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多么完美,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只会局限在书本上。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时要注意把握四个原则。第一,情感性原则。在诱思教学中,也可以称为情感诱导,即用真挚的情感指导教学活动。“亲其师,信其道”,提升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是确保课堂训练有效开展的基础。第二,启发性。教师要将启发作为训练的原则,课堂训练不是机械灌输式的,而应是对思维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学生在训练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2]。第三,促进性。课堂训练是为促进教学成果的达成而存在的,训练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顺着基础教学的主线做好拓展和延伸,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当前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第四,反馈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沟通,为沟通交流创设有利条件。沟通的渠道不应是一条单行道,有来有往的沟通才更能突出反馈性原则。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激发起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的热情。另外,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架构桥梁,使学生在互助训练中完善知识的学习掌握,在相互促进督促中共同进步。

(三)以思维为主攻

当前,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现阶段大多数的教师都认识到了思维训练的重要价值。孟子曾将射箭比喻成教学,教师就如同这名射手,学生就如同旁观者,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在思维上引导学生,发挥启示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感受中提炼技巧,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变教为诱,变诱为导,便实现了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以思维训练为主攻,其实就是让学生由生疑到寻找问题解决方式,再到结果呈现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思维始终是快速运转的,包括思维的迷茫、思维形象的模糊、思维方向的偏离以及思维程序的混乱等,都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切身经历。教师的职责就是适时地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诱思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事实诱思,培养学生思维直觉性

所谓事实诱思,就是借助真实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的过程。事实诱思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常见,生活中的学习情境可以潜藏在物品、现象、事件中,以及各种生活经验中。素质教育改革一直倡导要使教育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育是没有实际效用的,是会很快干枯凋谢的。任何学科的知识形态其实都源于生活,只不过人们见到的是由知识衍生出来的事物,而并不是知识本身。学习的目的也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将知识的外在表象进行内部还原,再由内部引申到外部转化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事实诱思,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学生对知识要具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对知识的探寻要形成自己的感官体验,也就是带着情感与思考去学习、感受。因为学习终归是需要学生亲历亲为的,教师的引导虽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作用,但是却无法代替学生去思考、感悟。现阶段,随着初中数学教材的逐步完善,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情景、资料及生活哲理的应用,这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活动对事实诱思的重视[3]。

下面以一次公开课堂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数”的机会并不多,生活中关于“大数”的实例其实并不好列举。但是为了使学生对“大数”有更直观透彻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棋盘上的学问”这则故事来进行事实诱思。故事讲完后,教师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国王的国库里真的有这么多米吗?”“你能算一下第21 个格子里米的数量吗?”“如果换作你,你会如何把这些米运回家?”教师用一则小故事将数学事实形象地描绘给学生,随着问题的提出,整个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在相互讨论中陷入了思考,最后选择用计算器计算大数。在教师的事实诱思下,学生的思维领域被拓宽,对事物的分析有了准确的方向,为思维的自由驰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情境诱思,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激发。而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即兴趣的培养,尤其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学习,更易收获理想的学习成果;缺乏兴趣的知识记忆不仅枯燥乏味,还会令学生感到痛苦。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将单调的数学概念、公式和符号用更具感情色彩的方式呈现出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这一课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三角形道具在课堂上展现三角形的平移、翻转、旋转等运动,用此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定义。但在诱思教学法的指引下,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三角形的运动情景用动画展示出来。在动态图像的演示下,学生的理解力迅速提升,思维的大门像是被打开了,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知识的要领,并且在后续知识的应用上也能提高辨识能力。情境诱思通过构建真实的数学知识情境,降低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概念性文字的解读也能够融入自身情感,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理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思考变得相对简单,同时,建立在学生主动思考之上的思维活动,也提高了思维的积极性[4]。

(三)问题诱思,提高学生思维缜密性

有疑问,才有知识生长的土壤。自然界所有已知的知识体系最初都是在不断的生疑中形成的,疑问是知识探寻的方向,是科学探究源源不竭的动力。在诱思教学法的应用中,疑问的提出是最核心的环节,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思维诱导,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形成任何疑问,那么思考又从何谈起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即便是固定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因为学习需要不断辩证的过程,不断在知识探索中思辨、论证,学生的思维高度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诱思法是借助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在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中,学生的思路也会被有序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科学的、完善的思维建构体系。

例如,在讲解“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后,引导学生做了课后习题。学生在同类项概念的区分上都比较清晰,而一旦落实到习题训练上,就表现出对概念认识不够全面透彻的问题,于是教师采用问题诱思法深化学生的概念理解。首先,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脉络。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合并同类项的情形?”此时学生开始回忆,找寻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影子。“30 人和40 元可以相加吗?”学生迅速作出“不能”的回答,因为这是再普遍不过的生活常识。“30 元和40 元能相加吗?”学生立即回答“可以”,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紧接着,教师继续问学生:“为什么有的能相加、有的不能相加呢?”由此引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几个问题抛出后,随着对逐个问题的不断思考,学生的思维路线在教师的引领下,迅速找到了思考的窍门儿,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数学问题[5]。

(四)习题诱思,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将知识讲解完毕后,会采用习题的方式查验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因为习题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总结知识学习中的弱项与误区。习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习题讲解也是数学课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利用习题诱思,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这样一道习题:“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68 人,其中男生人数为女生人数的二倍,问音乐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各为多少?”对于这道习题的解答,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先按层次分析习题的几个构成部分,然后思考用什么方式进行解答,要顺着原题的思路对习题进行二次开发。这是一道运用方程式解答的数学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形成对数学题各部分的具象认识,这一过程就是将文字转化成图像。接下来根据图像指示的题意列出关系式,最后将习题解答出来。此过程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新旧知识间搭建桥梁,运用旧知识诱思,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以此为基础找到等量关系,从而使习题的解答变得轻而易举。在习题训练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借助习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诱导,根据不同的习题解答思路进行不同的求解、延伸、演变和拓展,并适时地在训练过程中为学生制造悬念,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借助变式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增强知识应用中的灵活变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诱思教学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诱思教学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诱导,帮助学生搜寻科学的学习路径,使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诱思探究法时,应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及以思维为主攻的三个基本原则。在教学中,通过事实诱思,培养学生的思维直觉性;通过情境诱思,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问题诱思,提高学生的思维缜密性;通过习题诱思,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猜你喜欢

习题教学法探究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