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经历的高考
——1977

2023-11-27胥爱贵

银潮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考试作文语文

文 胥爱贵

1977 年11 月至12 月,全国约570万人参加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组织的统一考试,27.3 万人被录取。这是党史、国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也是27.3 万人中的一分子,我一生都为此感到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方面急需大量的专门人才,1952 年,国家建立了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调配的高考制度。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制度被废弃。1970 年秋,首先在北大、清华开始恢复大专院校招生试点,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从工农兵中推荐选拔经过二年以上实践锻炼的学生入 学。1972-1976 年,全国大多数大专院校进行招生,共培养了90 多万名“工农兵学员”。

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制度,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转向经济建设发出改革先声,不仅改变了一大批青年人的前途和命运,更重要的是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历史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改革的范畴。

报考

1977 年10 月21 日 下午,我正在生产队打谷场上干农活。喇叭里传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当时乡下的报纸一般要迟3–5 天才能送达。这则消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来说,的确是一次接受祖国挑选、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重大机遇。消息公布后的那几天,乡里青年人之间谈论最多的就是要不要报考。

乍一听到这消息,我确实很兴奋;过后冷静下来细细想想,又犹豫起来。

一方面,我担心自己所学知识恐怕达不到考大学的要求。记得“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才读小学三年级,小学毕业后,就在本村的小学读“戴帽子”初中。1971年底初中毕业后,我又到邻村的小学“戴帽子”高中就读。整个初、高中阶段既没有正规教材,也没有多少正式教师,多数是代课老师。当时高中部的老师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初中毕业,可想而知,我们在初、高中能学到点什么。

另一方面,我顾虑周围的舆论环境是否完全支持我报考。因为我已经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领导、大队同事多数认为我不一定要走考试入学这条路,应该在农村继续干下去。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在高考改革消息公布后的起初几天,就明确跟我讲不要参加考试,公社党委会考虑我的工作安排问题,希望不要三心二意。到了11 月2 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个别单位的领导同志对要求报考大学、积极复习功课的青年横加阻挠和指责是错误的”,党委书记才同意我参加报考。

真正促使我坚定报考决心的,还是高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他是1966 年毕业的老高三,当初他也填写了高考志愿,却没能参加考试。他对我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不管能不能考上,都必须报考,我也决定参加考试。”

我说:“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您都清楚,和你们的知识储备没法比。”

他说:“全公社这么多学生准备报考,你连这点信心都没有吗?我认为你当年在校是优秀学生之一,是有希望考上的。”

在老师们的带动和鼓励下,我才从彷徨中走出来,到公社文教办公室报名登记。当年全公社1012 人报考,我是最后几个报名的。我们大队有57人报名参加考试。

初考

高考报名后,因为工作安排的活动较多,我也不好意思请假停下来复习,而且当时复习也没有什么资料。好多人回忆当年参加高考所用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我在乡下并未见到过。海河中学组织了复习迎考班,报名的人很多,我没有时间参加复习班听课,托人跟老师找了几份数理化方面的油印讲义,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做习题、背定义和公式,遇到不懂的“拦路虎”丢在一边,跳过去继续往前看。说是复习,其实很多都是新知识点,好在年轻人记忆力不错,所以看看记记也有一定的效果。

11 月27 日,是盐城地区组织初考的日子。早上4点钟,我就起身烧了早饭吃,然后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乡间小路赶到考试地点,此时天才蒙蒙亮。记得我的考场在射阳河北的海河小学。上午考数学,单独一张卷子,有8 道题。这张试卷如果给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来做,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但对于当年的考生来说,还是觉得非常难。我紧赶慢赶,动笔做了6 题,还不知道对错,最后2题直接没动笔,不会做、也来不及做。

下午考政治、语文,分两张卷子。考语文时,我的基础知识部分做得还顺利。作文题目是《读后感——学习华国锋主席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暨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大会上的讲话》。看到作文题,我作了较长时间的思考,脑中闪现出一个灵感,是啊,那天我在水利工地上组织农民群众学习这篇讲话,大家发自内心、饱含深情地你一言我一语,这场景不就是最生动的读后感吗?!于是,我决定将这一场景作一再现和素描,一气呵成写了800字的记叙文。

据我公社参加当年初考阅卷的一位语文老师回来讲,有个考生的作文他印象特别深,起初进行第一次阅稿的老师认为,这篇作文跑题了,拟分较低,当时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写的议论文,唯独这张卷子写成记叙文。第二次阅稿的老师有不同意见,认为拟分太低,提交语文组组长阅定。组长召集语文组讨论后认为:这篇作文有新意,试卷命题时只要求写读后感,并没有明确一定要写议论文,且该文围绕主题,描写生动、语言流畅,最后确定给了高分。隔了好久,我才对上号,原来老师们说的是我这篇作文。这样,我的初考成绩就越过了省统考分数线。究竟是多少分,我并不知道,那一年考生的分数是保密的,到了第二年,考试分数就通知考生了。

统考

初考结束后,大多数考生对于能否参加统考都没数,有的自认为考得不错的继续复习,准备统考;有的觉得可能性不大的也就停了下来。我当时的心态属于后一种,该干什么干什么,公社、大队的会议都照常参加,没有会议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但是我也没有彻底放下,晚上还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拿出准备初考用的复习资料以及后来找到的数理化等相关资料认真地学习和背概念,我认为如果这次不能参加统考,那下一年度招生还准备再考。

12 月18 日,我接到参加省统考的通知。那几天我正感冒发烧,迎考也没法打起精神来。22 日中午,我到公社集中,乘轮船往县城合德镇,全公社157 人参加统考,我们大队有7人。

到县城后,公社文教办联系安排考生的统一食宿。我们住在合东小学,男女分开,在教室的水泥地上铺上稻草就算是一张铺,考生自带被子打地铺睡觉。时值冬天,夜里还是非常冷的,亏得多是农村娃,能吃下这些苦。我们吃饭,就在射阳电厂的职工食堂搭伙,考场设在射阳中学,食、住、考分为三个地方,很不方便。

考试安排了两个整天。23 日上午考数学,我在第13 考场、第402 号。试卷有6 道大题,我在150 分钟内做了4 题,第5、6 题没有动手。23 日下午考语文,24日上午考理化、下午考政治。理化的题目多半不会,巧得很的是政治、语文的考试遇到了熟悉的题目。政治试卷拿到手一看,眼前一亮,心中暗自高兴。1977 年4 月下旬,我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身份在射阳县委党校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专题学习班,接受10 天的集中培训。试卷上有7 道题,其中6 道题在学习班上都遇到过,只有一道题把握不大但也不是空白。

记得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苦战》。初考时的作文,我对水利工地热火朝天大干苦干的场面有所描写;这次统考,我将这一场景进行深入发掘,以烘托苦战的主题。因此作文写得比较流畅,费时也不多。

统考过后,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整个身心变得轻松起来。

录取

1978年元旦过后,关于考试这事似已没有什么想头了。1 月17 日,我正在县“五七干校”参加县里组织的粮棉夹种工作会议,当晚新闻联播结束后,公社广播通知——“明天27 人到县师范报到参加体检”,我不在家,没有听到通知。我三弟和堂哥两人连夜骑车赶到会议住地,把我驮到县城。这时我才得知我们大队就我一人获得了体检资格。

18 日至20 日上午,我先后到县医院有关科室进行体检,全部指标合格,就是血压偏高,反复测量几次才正常,原来是我太紧张了。接着,21 日,我到公社填写高校选拔学生登记表,并作个人自我小结。经与公社文教助理商量,将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填在了第一志愿,后面填的什么志愿已记不清了。我的自我小结对回乡3 年多的劳动和工作学习生活进行了回顾,并表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挑选。在结尾,我还写了一首具有当年气息的打油诗:“革命青年听选拔,党叫干啥就干啥。两手准备抒壮志,一颗红心奉天下。若进校门攻难关,扎根家乡绘新画。科学技术攀高峰,祖国建设跨骏马。”填完志愿,就进入了焦急而长时间的等待。

2月7日过春节时,是否被学校录取,尚无一点消息。直到23 日,我听说有人收到入学通知书了,我到公社开会时去文教办也问了一下,他们说:没看到,再等等吧。就这样在期望与失望的交织中又等待了好几天。3 月1日中午,我终于接到公社广播通知,下午,我满怀喜悦地领回了江苏农学院农学系的入学通知书。

3 月10 日,我离开家乡踏上了赴扬州求学的征程。1977年的高考,尽管改变了我的农民身份、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但是没有改变我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没有改变为“三农”服务一辈子的志向和初心!3 年多的农村实践锻炼和4 年的校园学习生活,为我的职业生涯注入了初始能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考试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