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石蛙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与管理措施应用分析

2023-11-21黄大庆张时彪季辉辉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2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蝌蚪水池

黄大庆 张时彪 季辉辉

石蛙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成为部分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文章详细介绍了山区石蛙高效养殖技术内容,针对石蛙养殖场地的选择方案、配种与采卵孵化、蝌蚪管理、幼蛙期管理以及疾病防治等内容展开详细分析,介绍了不同阶段石蛙饲养的注意事项与关键技术内容,希望为进一步推动石蛙养殖业发展奠定基础。

石蛙成长于海拔600-1500m 的林木繁茂的山溪内,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名贵产品,具有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等特征,且有极高的药用与保健价值,是目前蛙类中最具有风味特色和营养价值的蛙种。现阶段石蛙养殖成为南方部分地区提升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应深入了解山区石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要点,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石蛙池的选址与建设

石蛙是广泛生活在流水环境下的大型蛙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速度缓慢的山区,通常由数只或十数只动物组成,并且从生长习性来看,石蛙与螃蟹类似习惯于在安静环境中生存,在山区石蛙养殖阶段,应尽量选择远离居住区的场所,降低人为活动影响石蛙正常繁殖,因此石蛙养殖场应选定在水源清澈、环境安静的弱光区建设石蛙池。其重点内容包括:(1)孵化池建设方案。石蛙孵化池面积以2m2为宜,池子的高度为0.8-1.0m,水的深度维持在0.6m 左右,水源的pH 值可维持在7 左右,保证石蛙池的水质清澈,并在24 小时流水中孵化。(2)种蛙池建设方案。石蛙饲养中的面积可维持在8-10m2左右,高度为1.0m,水深0.3m,并在水池内预留约1/4 的陆地。在水池中铺设供石蛙休息的石穴,并在石穴上增设石棉瓦。种蛙池应保持常见流水,确保水质优良,有助于提升石蛙的受精率与产卵率。(3)建造蝌蚪池。石蛙养殖中建造的蝌蚪池面积以2.5m2为宜,水池的高度控制在0.7-0.8m 之间,池内水深0.5m,每个池子中只能养殖同一种类的蝌蚪。在蝌蚪变态期间可在水池中央放置木板,使变态阶段的幼蛙随时休息。(4)幼蛙池建造期间,可将石蛙池面积控制在10m2左右,水池高度为1.0m,水深0.2m,池内的水陆比维持在3∶1 左右,并在石穴上铺盖石棉瓦,瓦下光线昏暗,白天石蛙可在石棉瓦下休息,并在水池上铺设网盖。

二、设定石蛙配种产卵条件

在种蛙的选择上,种蛙体质关系到产卵的数量与质量,也关系到养殖户是否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种苗。一般在石蛙选种阶段,可在蛰伏后选择身体健壮、皮肤平滑、发育精良、无残疾,无破损,到达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成蛙为2 龄期,雌性石蛙的体重应大于等于200g,雄性青蛙的体重应大于等于250g。其中雄性石蛙应健壮、善跳跃、皮肤有光泽;雌性石蛙应做到腿短租,腹部鼓且皮肤光亮。

在石蛙冬眠后卵泡快速发育,并在第2 年4 月气温提升至3℃以上后开始产卵,最终在9 月份停止产卵。一般情况下种蛙在夜晚9 点之后一直至凌晨抱对,配种后的母蛙通常在凌晨5点至7 点排卵。排出的卵会附着在水草、池壁以及石块上,一次产卵数量约为500-600 粒/次,少数母蛙可能产卵1000 粒以上。养殖户在石蛙产卵后的2 小时内不要移动卵,避免因为外力作用导致石蛙卵破坏;在配种产卵时也要尽量维持舒适环境,如避免外力扰动或者强光照射,避免影响配种与受精。因此应人为营造一个光照弱、环境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适宜配种产卵的良好环境。

三、人工采卵与孵化

1、人工采卵技术

一般在石蛙排卵半小时后,可见蛙卵明显膨胀,若发现黑色斑点即可证明是采卵的良好时机。通常石蛙可将卵产在水草、木板上,可用剪刀将水草剪下来或者直接将木板取走,将石蛙卵放在孵化池中孵化。转移蛙卵时避免震动,例如在将蛙卵倒入孵化池时应沿着边缘位置缓慢放入水面,严禁直接将蛙卵倒入池塘中。

孵化密度与孵化率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石蛙卵的密度为6000 粒/m2,孵化阶段基本不需要换水,石蛙卵的孵化率可达到95%以上。若孵化密度过大可能会因为缺氧而影响成活率,因此建议当石蛙卵的密度大于6000 粒/m2时应采用流动水孵化。

2、孵化期的管理要点

石蛙卵孵化期的管理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定时检查石蛙卵的孵化情况,坚持每天巡查2-3 次,所检查的项目包括水温、水质与孵化率等;观察石蛙卵孵化池有无敌害入侵问题,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石蛙卵经常被老鼠、蛇与鸟类偷食,要求养殖户及时清除。并且孵化阶段也可能发现未受精卵或者死卵,也应捞出。每天应保持水池干净,清除池中的垃圾、污染物。(2)控制孵化池的水温,保持孵化池的良好水质。石蛙卵的孵化结果与水质环境存在密切关系,一般理想的水质孵化温度是25℃,一旦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水温偏高应及时换水降温。此时可使用的换水方法为:将原有池水放出约1/4 后,再向其中添加温度偏低的凉水,换水后可将水池的水深维持在30cm 左右。(3)搭设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孵化池。阳光直接照射石蛙卵可能会加速卵粒死亡并影响孵化率。因此在孵化中可在孵化池上搭设遮阳棚。

四、蝌蚪期管理方法

1、生长期管理

在蝌蚪孵化后,蝌蚪的体质弱且个头小,无抵抗敌害的能力,因此需要养殖户强化管理保持蝌蚪的成活率。一般当养殖池中的水温≥25℃时,连续孵化3 天即可发现蝌蚪活动。刚孵化的蝌蚪长度不超过1cm,主要依附在水草枝叶上。此环节要注意避免惊动蝌蚪,避免因为外部因素导致四处游动而影响成活率。同时因为刚孵化的蝌蚪不具有采食功能,需利用吸收卵黄的营养保持成长,一般孵化5 天后蝌蚪具有正常采食能力,此时可要求养殖户投喂易消化的蛋白质饲料,如捏碎的鸡蛋黄,或者向孵化池中掺加少量牛奶等,分早晚分别投放一次。

以5000 头蝌蚪为例,每一次投喂的蛋白可以是一个鸡蛋黄;在蝌蚪正常采食后需补喂,避免因为蝌蚪饥饿而相互乱咬,甚至发生蝌蚪大吃小的问题。在孵化20 天后,可向水池中投喂少量的番茄、红薯或者南瓜,且随着蝌蚪体形增加需不断增加投食量,之后即可将蝌蚪转入蝌蚪池饲养。在转入蝌蚪池后,投喂的饲料配比方案为:米粉(40%)+玉米粉(40%)+红苕(5%)+南瓜(5%)+青菜(10%),将上述食物煮熟后打碎成泥浆,并将其放入食盘中,使蝌蚪自行采食。本环节饲料的投喂频次为2 次/天,应以食盘中有少量食物预料为佳,若预料太多可能造成污染需及时更换,避免因为食物污染而导致胃肠病而影响成长。

2、生长后期管理

当蝌蚪长出脚期间,活动量减少,且采食积极性明显降低,此时在饲养中应注意的是,由于蝌蚪变态的时间不一致,即同一天孵出的蝌蚪也可能出现不同成长形态,但就总体情况而言需继续投喂,但要调整投喂的次数与投喂量,直至蝌蚪完全成长为青蛙。

3、蝌蚪越冬处理

蝌蚪越冬与水温密切相关,一般当地水温下降至8℃以下后,蝌蚪处于半睡眠状态,活动量明显减少,大量潜伏在水草或者水底;随着水温上升,当水温超过10℃后即可发现蝌蚪大量苏醒的情况。一般石蛙蝌蚪的冬眠不稳定,一般冬眠时期随着温度上升,即可发现蝌蚪浮出水面活动情况;而随着气温下降,蝌蚪转入水底冬眠。一般蝌蚪的越冬成活率较高,达到96%以上;而对于已经长出脚的蝌蚪,其越冬成活率不理想。一般为提升越冬成功率,可考虑在水池内放置少量瓦片,方便蝌蚪躲藏。同时越冬期间提升蝌蚪密度也是提升成活率的关键,因此越冬期间可将蝌蚪密度提升至标准值的一倍。除此之外,可加大1 倍。建议夏季末期孵出的蝌蚪,在开春之前,尽量不投喂动物饲料(如鱼粉等高蛋白饲料),这样可抑制蝌蚪的变态;在开春后,可适量投喂动物饲料,以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五、幼蛙的日常养殖技术要点

一般蝌蚪孵化至完全变态大概持续80 天,在刚变态结束后的石蛙体格小、体质弱,缺乏环境适应力,因此需要养殖户精心喂养,才能提升成活率。

1、幼蛙养殖方式

在幼蛙刚变态后不需转池,需在变态池中生长一段时间再转池(一般认为幼蛙的体长应大于等于2cm)。转池前可先用生石灰对养殖池彻底消杀,生石灰的使用量为100g/m2,消杀结束5 天后使药效完全消失,并清空池内旧水并放入新水,当水池的水温恢复常温后再放入幼蛙。

2、幼蛙的放养密度

应根据幼蛙大小调整幼蛙的放养密度,通常情况下日龄30天左右的幼蛙放养密度为150 只/m2;日龄30-50 天的幼蛙放养密度为100 只/m2;60 至90 日龄的石蛙放养密度为70 只/m2;90天以上幼蛙的放养密度为60 只/m2。除此之外,还应根据石蛙的体重控制放养密度,例如幼蛙的体重为30g~60g 时,幼蛙的放养密度为80 只/m2;若石蛙的体重超过100g,则放养密度仅可控制在30 只/m2左右。

3、坚持合理投喂饲料

变态后的幼蛙抵抗力差、消化能力不足,因此变态后头10天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此阶段可饲养少量的小蝇蛆,每隔2 天投喂一次;在投喂10 天后可改为小蚯蚓或者大蝇蛆,喂养60 天后可投喂大蚯蚓。部分地区的石蛙的饲料以黄粉虫为主,本环节应遵照“时地原则”,使石蛙具有定时定位集群摄食的习惯和一定强度的进食能力。一般可选择在每日上午9 点以及下午5 点投喂,保证饲料优质、适口且无霉烂情况。同时遵照定量喂食原则,即按照石蛙体重的6%-7%标准投喂食物,且养殖户也可以根据石蛙的活动情况、当日水温气候等标准调整投喂饲料量。

在石蛙养殖阶段,及早驯食是养殖的关键,从石蛙的生长特性来看,石蛙吃活饵不吃死饵,但是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活饵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因此需配合人工饲料才能满足石蛙成长需求,并且越早驯食养殖效果越满意。所以可在幼蛙变态5 天后驯食,驯食方法为头10 天以1/3 的配合饲料与2/3 的黄粉虫混合起来喂养石蛙,然后随着石蛙对配合饲料的适应逐步加大配合饲料的比例,直到石蛙能够习惯食用人工配合饲料。

4、养殖池日常巡视

石蛙养殖阶段日常巡视可保证石蛙健康成长,因此可在每天黎明与夜间分别巡视一次,巡视中应观察石蛙的动态,判断是否及时更换水池用药情况,尤其是在阴雨、炎热时期应建立巡池日记,详细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水文与投饵数量,做到心中有数。

5、强化石蛙常见病害防治

病害会严重影响石蛙的产量与品质,因此需要养殖户制定详细的疾病处置方案,主要包括:

(1)石蛙红腿病。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后腿无力、发抖,且腿部与腹部的皮肤可见明显红色,解剖发现肌肉存在大量充血点,情况严重时可伴有头部伏地、不吃不动的表现,严重情况下病蛙可能在发病的3 天内死亡,并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并造成死亡,该病症常见于养殖密度大且水质条件不理想地区。防治方法包括:①坚持定期消毒,保证水质满意,是降低石蛙红腿病发病率的重要手段。例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1.4ppm。②病蛙发病后,可用10%食盐水涂抹患病部位。③也可以用30ppm 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浸泡病变部位后,注射庆大霉素2ml,之后在第2 日再采用相同方法治疗一次即可。

(2)石蛙烂皮病。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石蛙的皮肤失去光泽,并且在石蛙的头部、四肢部位可见大量白斑,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皮肤腐烂或者脱落的症状。随着疾病发展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皮肤脱落、死亡情况,甚至裸露出大量红色肌肉。该病症的蔓延速度快,病毒可通过水传播路径感染其他石蛙,具有死亡率高的特征,严重威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该病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缺乏维生素A,常见于100g 以下的幼蛙中。因此在疾病防治中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坚持多样化饲料喂养方法,保证每天有充足的营养支持。②每天补充充足的VA,向水池中投入一定量的鱼肝油以及VA 胶囊。

(3)石蛙胃肠炎病。该病症的主要发病群体是蝌蚪,表现为肛周红肿以及发炎充血等,常见于前肢长出阶段。本病症的防治方法包括:①放养蝌蚪前用聚维酮碘彻底消毒,杀灭池中病菌。②在饲养环节要求养殖户定期对饵料台及周围和8~10ppm 漂白粉消毒。

(4)石蛙车轮虫害。该病症危害蝌蚪,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体表与鳃部有大量青灰色斑块,或者蝌蚪尾部有白色病变,其原因是蝌蚪分泌的黏液和坏死表皮所形成的。该病症常见于每年的7 至8 月份,常见于蝌蚪发育缓慢且密度大的水池中,本病症发生后导致蝌蚪呼吸功能异常,进而造成大量蝌蚪死亡。本病症的防治方法为:①放养蝌蚪前可用聚维酮碘消毒池塘,并保持水质清新,严格执行蝌蚪放养密度。②在疾病治疗中可用0.2%的硫酸亚铁合剂+0.5%硫酸铜药物配伍方案。

(5)石蛙水霉病。本病症表现为石蛙与蝌蚪表面生成大量的水霉菌丝,如棉絮状白毛,当引起任何外伤之后,伴随蝌蚪拥挤,水解酶,使伤口难以愈合,使蝌蚪焦躁不安,最终因为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该病症的防治方案包括:①在拉网、转运操作中应注意细节,避免外力作用导致蝌蚪、青蛙皮肤遭到伤害;②水池消毒中可用红霉素0.1ppm 红霉素全池播撒。③药物治疗中可用0.5%高锰酸钾浸泡30 分钟。

六、商品蛙的捕捉

一般石蛙养殖两年后,其体重可上升至150g,此时可捕捉上市。捕捉石蛙的前一天停止喂食,采用网捞法抓捕,掀开石棉瓦后,在阳光刺激作用下使石蛙四处乱跑。此时要求养殖户捕捉中注意细节,避免踩伤石蛙,也要注意因为每次抓捕的石蛙过多而导致石蛙受伤,最终影响其商品价值。

总之,石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量巨大,掌握科学有效的山区石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成为保证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提升石蛙养殖成活率,要求养殖户可以从石蛙池建设、设定石蛙配种产卵条件、人工采卵、蝌蚪期管理、幼蛙的日常养殖,并掌握商品蛙捕捉的相关细节,高度重视石蛙疾病的治疗与防控,最终通过上述措施保证石蛙健康成长,最终使石蛙获得充足成长,消除石蛙养殖中的潜在风险隐患,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养殖户,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蝌蚪水池
海里的巨头蝌蚪
小区的水池
从蝌蚪到青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水池
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
川西竹林地生态养鸡放养密度筛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