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大豆主要栽培模式与配套关键栽培技术分析

2023-11-21孟庆雯李作锋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2期
关键词:精量播种机覆膜

孟庆雯 李作锋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为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黑龙江省不断尝试和探索适用于本地区种植环境的大豆栽培模式,现已有垄三栽培模式、大豆覆膜栽培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保护性栽培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下面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的主要栽培模式,以及配套的关键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期望促进大豆生产向现代化、机械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一、垄三栽培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

垄三栽培模式是针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大豆种植中耕层薄、施肥浅、缺苗断垄、单产偏低等问题提出的一种以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栽培模式。垄三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土壤深松技术

为提高大豆种植区域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使用农机深松土壤,深度达到25cm-30cm,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升土层内的温度,促进大豆播种后的根系发育。试验田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土壤深松技术的地块与未采用深松技术的地块相比,耕层温度提高0.5℃左右,大豆提早成熟2d-3d。根据土壤深松部位的不同,可将深松技术分为以下三类:

(1)全方位深松

对大豆种植地块的整个耕层进行深松,控制深松的深度,仅允许深耕到耕作层,不得超过50cm 深度,避免造成耕作层下方的土层扰动。

(2)垄沟深松

在大豆播种后,待出苗前对垄沟用深松铲深松,或者也可以在苗期深松垄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小型“垄三”耕播机完成垄沟深松。

(3)垄体深松

在整地过程中深松起垄,将秸秆还田的物料深翻到耕层内,对土壤精细耙茬,之后起垄。在推广机械化种植的背景下,采用“垄三”耕播机能够同步完成深松、播种和施肥的一体化作业。

2、化肥深施技术

利用大型耕播机进行分层施肥,同步施入种肥和底肥,施入深度控制在15cm-20cm,位于种子下方10cm-15cm 的位置,避免因化肥靠近种子造成种子无法正常出苗。化肥深施技术能够提高化肥利用率10%以上,保持化肥持久的肥效,为大豆全生育周期生长提供肥料支持。分层施肥技术要点如下:对大豆田块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的总量分别为2.5kg-3kg、8kg-10kg、4kg-5kg,配合施入微生物菌剂颗粒,每亩用量为1kg-2kg。第一层施肥施入到深5cm-7cm 处,施肥量为总肥量的30%-40%;第二层施肥施入到深15cm-20cm 处,施肥量为总肥量的60%-70%。

3、精量播种技术

在大豆播种期间利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能够保证大豆出苗均匀,减少缺苗现象。在4 月末至5 月上旬播种,“垄三”栽培模式的标准垄宽为60cm-70cm,播种深度为3cm-5cm。在播种前检查精量播种机的作业状态,要求做到播种深度一致,播种后覆土镇压。在大垄上双行点播,行距控制在15cm-18cm,点播的穴距为16cm-20cm。在播种过程中合理控制每亩株数,一般在2 万株-2.4 万株左右。

二、大豆覆膜栽培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

大豆覆膜栽培模式适用于黑龙江省低温干旱地区的大豆种植,具备抗旱、提高地温、增加产量、保证质量的应用优势。该栽培模式针对不同种植条件,可划分以下两种栽培技术:

1、平播行间覆膜栽培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黑龙江省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的大豆栽培,关键栽培技术包括:

(1)选种

根据大豆种植环境,选择中晚熟、抗倒伏、产量高、茎秆健壮的优质品种。

(2)地膜

优选拉力强的地膜,要求地膜宽度在65cm-70cm 之间,地膜厚度为0.01mm,确保地膜不易破碎,便于及时起膜,以免造成农业污染。

(3)播种

①采用4 膜8 行覆膜播种机,苗带间距为65cm,利用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覆膜、镇压作业。

②播种方式为平行播种,种子与地膜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cm,且不超过5cm。

③在播种的同时配合进行分层深施肥,第一层施肥在地膜内、种子外侧下方的10cm 处施入1/3 肥料,第二层施肥在种子外侧下方5cm-7cm 处施入2/3 肥料。

(4)覆膜

在覆膜时用覆膜播种机拉紧地膜,地膜上方适当压土,压土间距控制在8m-10m,膜的两边压土厚度不少于10cm,避免因大风天气直接刮起地膜;在大豆中耕期间,用起膜中耕机回收地膜,以确保大豆田内无残膜。

2、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黑龙江省低湿地区的大豆栽培,要求大豆田内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具备深松整地基础。该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包括:

(1)选种

覆膜栽培模式会降低苗期土壤的透气性,易发生大豆根部病害,所以需要优选适用于该模式的大豆品种,要求品种具有节间短、分枝性强、茎秆强、抗病害能力强的特点。

(2)整地起垄

在秋季整地时起大垄,垄台宽度为90cm,间距为130cm。

(3)播种

采用覆膜通用耕播机进行播种,将宽60cm 的地膜覆在垄中央,苗带宽65cm,利用播种机一次性完成3 垄6 行播种,精确控制播种量,在膜外单行点播。

(4)回收残膜

配合采用机械回收与人工回收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全面回收地膜,有效控制白色污染。

(5)除草

该模式易出现草害,杂草生长较快,故此需采用安全性较高的除草剂进行除草,如宝收除草剂、金都尔除草剂、广灭灵除草剂、阔草清除草剂等。

三、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

该模式是在垄三栽培技术基础上结合国外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形成的高产栽培模式,这种模式以矮秆品种为主,通过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增加种植密度,确保矮秆品种的大豆享受到充足的光照条件,提高肥料、水分利用率,为增产打下基础。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大垄窄行密植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实现增产20%以上。关键栽培技术包括:

(1)选种

选择抗倒伏、有限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要求大豆品种适用于机械化农业生产。

(2)深松改土技术

采用以深松技术为主,配合耙、旋、翻等技术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层进行细碎、平整,深松深度达到30cm-40cm;在秋季起垄,重点对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块起垄,到次年早春天气回暖时,及时平整垄台。

(3)播种

①该模式采用专用的精密联合耕播机进行播种,在地表层温度稳定在5℃以上播种。

②中晚熟品种应适当提前播种,以确保大豆成熟期在霜降之前。早熟品种适当推延播种时间,有助于培育壮苗,提高大豆产量。

③对土壤墒情相对较差的大豆种植区域,采用抢墒播种方式保证实现稳产目标。

(4)种植密度

将垄距从60cm-70cm 改变为垄宽130cm-140cm,实现2 垄变1 垄,在大垄上种植4-6 行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模式下的种植密度比垄三栽培模式下的种植密度高出30%以上,每公顷栽培45 万株-50 万株。

(5)施肥

结合采用深施种肥与追施叶面肥的施肥方法,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在施肥中控制施肥总量,做到平衡施肥,氮、磷、钾的比重为1∶1.5-2∶0.5-0.8。采用分层施肥技术,将肥料施入到深度为5cm-7cm 和8cm-12cm 处。

(6)化控

该栽培模式下的大豆植株生长旺盛,容易发生徒长现象,故此需采用三碘苯甲酸、多效唑等化学药剂进行长势控制,以有效预防生长后期大豆倒伏。

2、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该模式在小垄上双条播种,垄宽45cm,栽培行距为22.5cm,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关键栽培技术包括:

(1)整地起垄

在伏秋整地起垄,整地消灭杂草、病菌和虫卵,经过冬春的冻融交替促使土壤变碎,在气温回暖时,垄台内的土壤温度快速上升,有助于保墒,以促进大豆苗期健康生长。

(2)分层施肥

在两苗中间施肥,种肥施入种子下方4cm-7cm 处,将2/3的肥料作为底肥,剩余1/3 肥料作为种肥。每亩尿素总量为100kg-150kg,磷酸二铵总量为210kg-300kg,氯化钾总量为60kg-80kg。

(3)播种

采用垄上双条播技术,播种行距为10cm-12cm,有效利用播种地块。中晚熟大豆宜在4 月下旬至5 月初完成播种。栽培密度为每公顷42 万株-55 万株,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大豆品种适当调整栽培密度。

(4)化学除草

对大豆田进行封闭除草,除草剂采用都尔乳油+赛克津。如果除草效果不好,可在大豆苗出1 片-3 片复叶时使用拿扑净乳油+苯达松水剂再次除草。

3、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该模式缩小大豆栽培行距,平播行距为30cm-35cm,配合采用双条精量点播技术、深松技术、深施肥技术以及分层施肥技术,在平翻的耕作层上窄行条播。该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包括:

(1)耕作

采用全方位深松机打破犁底层,深松30cm-40cm,旋耙深度为18cm-20cm。

(2)播种

采用平播方式,利用气吸式播种机双条精量点播,行距为15cm-17.5cm,株距为11cm,播种深度为3cm-5cm。对肥力较好的地块,播种密度控制在每公顷45 万株左右;对肥力较差的地块,播种密度控制在每公顷50 万株左右。

(3)施肥

采用全程施肥方法,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促进大豆健壮生长。在播种期间,每公顷分层施入尿素50kg、磷酸二铵150kg、钾肥100kg。在大豆花期追施叶面肥,共分为2 次追肥,分别在大豆盛花期和结荚初期各追肥1 次,肥料为每公顷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3.5kg。

四、保护性栽培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

1、免耕少耕栽培模式

该模式以少耕或是免耕为主,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地表上覆盖30%以上的秸秆和残茬,在培肥地力的同时,使土壤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是免耕播种,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该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1)深松技术

通过深松能够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可以使犁底层被打破,雨水的渗入量随之增加,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损失随之减少。深松分为局部和全面两种方式,前者通常使用单柱式深松机,对土壤进行深松。作业时,土壤的含水量应当达到15%-22%之间,宽行作物的深松间隔控制在40cm-80cm,尽可能与当地大豆的种植行距相一致,深松的时间为播种前;后者选用倒V 型深松机,要求土壤的含水量达到15%-22%左右,深松的深度控制在35cm-50cm 之间,深松时间为秸秆处理后,按土壤条件,每隔2-4 年开展一次全面深松即可。

(2)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粉碎,另一种是整秆。采用粉碎还田的方式时,可以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上自带的粉碎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如果秸秆的数量较多,应在还田后,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整秆还田适用于冬季风大的地区,以人工的方式收获玉米后,不对秸秆做任何处理,使其直立于田间,大豆播种时,用播种机将秸秆撞到即可。

(3)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可以利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相关作业,包括破茬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而少耕播种则应在播前用药剂拌种,并控制好播种量及播种深度,以确保种子的纯净度达标。

(4)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为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可将化学药剂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除草剂可在播种前或出苗前施入土壤中,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适宜的药剂进行防治,要控制好浓度和用量,避免产生药害,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2、玉米原垄卡种大豆栽培模式

该模式可在保持玉米垄形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残余的肥料,在保墒增温的基础上,减少地表风蚀,除了能够节约生产成本之外,还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该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1)全程机械化

在整地、施肥、起垄的基础上,以气吸式精量点播的方式播种,出苗前对田间进行封闭除草。当玉米长到5-6 叶时,追施尿素,用量控制在120-150kg/hm2,待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田间土壤水分比较大时,可将收获延迟到上冻之后,这样可以使田间保持良好的垄形,给卡种大豆提供有利条件。

(2)残茬处理

在田间部分秸秆留设的高度为30cm-40cm 的情况下,只要残茬不堵播种机,便可进行播种,由此能够使残茬全部留存于土壤中,有助于减少地表风蚀。秸秆残茬腐烂之后可以直接还田,土壤的养分随之增加,对大豆的生长非常有利。

(3)确定垄形

在确定玉米垄距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卡种大豆的机具要求,播种机应当选用既能播种玉米,也能播种大豆的通用型农机具,如气吸式精量播种机。

(4)播种与施肥

播种前对茬口全面清理,采取轻耙的方式,顺垄耙一遍,深度控制在5cm-6cm 左右。为避免失墒,在干旱的春季,应随耙随播,并适当加大播种量,以10%-15%为宜,从而确保苗足。玉米种植期间残肥较高,卡种大豆时,只要施足磷钾肥即可,其中磷肥的施用量控制在130kg/hm2,钾肥的施用量以50kg/hm2为宜。

(5)灭草

杂草会与幼苗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因此要在播种后及时灭草。可以采用化学药剂除草,效果较好的药剂有禾耐斯、广灭灵、塞克津等。施用时,要控制好浓度和剂量。需要注意的是,杂草较多的地块,不宜采用卡种模式。

(6)田间管理

由于垄沟内的玉米残茬比较多,因此可在大豆尚未出苗时,对垄沟进行深松处理,并在苗期时中耕第一遍,封垄前中耕第三遍。

综上所述,栽培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黑龙江省要结合各地区种植条件采用适合的大豆栽培模式,转变传统平作、垄作的栽培模式,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的栽培技术,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从而通过实施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大豆产量。

猜你喜欢

精量播种机覆膜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大蒜播种机让蒜农挺直了腰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电驱式侧深穴施肥系统设计与试验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我们都是播种机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让党建成为信仰播种机和工作推进器
精量滴灌灌水器研制与应用技术研究
精量穴直播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