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

2023-11-21林乐意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2期
关键词:施肥量空白对照配方

林乐意

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省工方便等优势,近年来,在潜山市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实施面积逐年增加。为了解机插秧常规施肥与机插秧侧深施肥水稻的产量表现和成本投入及经济效益等情况,开展水稻机插秧常规施肥和机插秧侧深施肥对比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机插秧侧深施肥比常规机插秧实现了增产,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指具有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在插秧的同时一次性完成水稻机插秧和施肥作业的技术。该技术由自走式插秧机、侧深施肥装置和专用肥料三部分组成,在插秧机上外挂侧深施肥装置,将基肥和分蘖肥一次性施入或全生育期用肥一次性施入根系侧3cm、深5cm 耕层中。改变传统施肥基肥全层分布、分蘖肥表施的施肥方式,节水、节肥和节少生产工序,效益显著。是一项与培肥地力、培育壮苗、灌水管理、肥料选用、病虫防治、机械选用等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的栽培体系技术,具有减肥、省力、节本、增效的技术特点。在传统水稻生产过程中,以往人工施肥施肥量较大,撒施不均匀,基本施在水田表层,而且容易造成肥料流失,致使水田周边水土污染,施肥耗费人工,水稻根部不易吸收。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就是用机械施肥替代人工施肥,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是属于水稻机械化同步深施肥的范畴,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这几年成为水稻生产过程中探索的方向。为扎实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探索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应用,2020 年-2022 年在黄铺镇陈桥村重点示范推广水稻基肥侧深施肥技术,并在示范田中做好试验示范,现将具体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及概况

试验地点在潜山市黄铺镇陈桥村丰泽农机合作社流转田,田块总面积2000 亩,其中,试验面积15 亩。试验田前茬为油菜,土壤为壤土,较肥沃。土壤养分测试值:pH:5.5、有机质:24.3g/kg、全氮:1.32g/kg、碱解氮:131mg/kg、有效磷:16.3mg/kg、速效钾:65mg/kg、有效锌:1.48mg/kg、有效硼:0.30mg/kg。

2、供试材料

(1)作业机械

洋马6 行高速插秧机1 台,侧深施肥加装装置1 台。

(2)供试作物详细情况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隆两优1813。于2022 年5 月28日按照机插水稻硬盘育秧技术播种育秧,播前药剂拌种,移栽秧苗叶龄3.5-4 叶,秧龄20-25d,苗高18cm。秧苗敦实稳健,有弹性,叶色绿而不浓,叶片不披不垂,茎基部扁圆,须根多,充实度高,无病虫害。6 月20 日机插。大田密度,行距30cm,株距17cm,每穴平均4 苗。

(3)供试肥料

①辉隆48%复合肥(16∶16∶16)。

②红四方45%配方复合肥(18-12-15)。

③尿素(含量46%)。

3、试验方案设计

共设6 个处理,各处理为大田试验,不设重复。整个生育期内各个处理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

处理1:常规施肥。基施48%(16-16-16)辉隆三元复合肥40kg/亩,分蘖肥施尿素15kg/亩,穗肥施48%辉隆三元复合肥10kg/亩,面积3.85 亩。折合每亩施肥总量(N-P2O5-K2O)分别是14.9-8-8kg,总计30.9kg。

处理2:常规施肥。基施红四方45%(18-12-15)配方肥40kg/亩,分蘖肥亩施尿素15kg/亩,穗肥亩施配方肥10kg/亩。面积3.1 亩。折合每亩施肥总量(N-P2O5-K2O)分别是15.9-6-7.5kg,总计29.4kg。

处理3:常规施肥量侧深施肥。亩基施红四方45%(18-12-15)配方肥40kg,分蘖肥施尿素15kg/亩,穗肥亩施配方肥10kg/亩,面积2.69 亩。折合每亩施肥总量(N-P2O5-K2O)分别是15.9-6-7.5kg,总计29.4kg。

处理4:侧深施肥常规施肥量的90%。亩基施红四方45%(18-12-15)配方肥(18-12-15)36kg,分蘖肥施尿素15kg,穗肥施红四方45%(18-12-15)配方肥10kg/亩,面积2.69 亩。折合每亩施肥总量(N-P2O5-K2O) 分别是15.18-5.52-6.9kg,总计27.6kg。

处理5:侧深施肥常规施肥量的85%。亩基施红四方45%(18-12-15)配方肥34kg,分蘖肥施尿素15kg,穗肥施红四方45%(18-12-15)配方肥10kg/亩,面积2.58 亩。折合每亩施肥总量(N-P2O5-K2O)分别是14.82-5.28-6.6kg,总计26.7kg。

处理6:空白对照。不施任何肥料,面积40m2,确保不串水串肥。

4、考察记录与方法

在水稻成熟期,各处理随机调查3 个点,每点调查20 穴水稻有效穗,并抽取1 穴有代表性的稻株,测定每株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于10 月27 日收获测算实际产量。

二、试验田管理

1、移栽前追送嫁肥

喷施氯虫苯甲酰胺30ml/亩加80%烯啶吡蚜酮15g/亩,做到带肥带药移栽。

2、除草及水管

栽后及时灌水护苗活棵,栽后10d 灌水3cm 配合施分蘖肥封闭除草,亩施用47%丁苄120g。活棵后分蘖期浅水勤灌,护根促蘖,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及时排水晒田。孕穗期、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采用干湿交替,间歇湿润灌溉,收割前1 周前断水。

3、病虫害的防治

7 月25 日主治四(2)代稻飞虱、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卷叶螟,兼治灰飞虱、纹枯病。亩使用乙基多杀菌素8g+5%阿维菌素50ml+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g+75%肟菌·戊唑醇15g兑水喷雾。8 月15 日综合防治稻曲病、穗颈瘟、纹枯病,五(3)代稻飞虱、二代二化螟后峰,兼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亩施用:20%四唑虫酰胺10ml+5%阿维菌素50ml+80%烯啶·吡蚜酮20g+75%三环唑30g+32.5%苯甲·嘧菌酯40g。

4、施肥时间

根据施肥方案的施肥量处理一和处理二基肥在最后一次整田前均匀撒施,处理三、四、五基肥随插秧同步施。各处理(除空白对照)第一次追肥时间都是插后10 天撒施。穗肥都是在烤田结束复水均匀撒施。处理六是空白对照,不施肥料。

三、结果与分析

1、各处理考种数据

(1)处理一。密度为13000 穴/亩、株高114.6cm、穗长24.8cm、每穴穗数12.7 个、每亩有效穗16.51 万、每穗实粒数139.9 粒、每穗空粒数25.3 粒、每穗总粒数165.2 粒、结实率84.7%、千粒重27g、理论产量623.6kg/亩、实际产量498.9kg/亩。

(2)处理二。密度为13000 穴/亩、株高112.4cm、穗长24.7cm、每穴穗数12.5 个、每亩有效穗16.25 万、每穗实粒数159.3 粒、每穗空粒数29.8 粒、每穗总粒数189.2 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7g、理论产量698.9kg/亩、实际产量559.1kg/亩。

(3)处理三。密度为13000 穴/亩、株高115.8cm、穗长25.9cm、每穴穗数12.7 个、每亩有效穗16.51 万、每穗实粒数162.89 粒、每穗空粒数42.3 粒、每穗总粒数205.2 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g、理论产量725.7kg/亩、实际产量580.6kg/亩。

(4)处理四。密度为13000 穴/亩、株高116.4cm、穗长26cm、每穴穗数12.6 个、每亩有效穗16.38 万、每穗实粒数165.2 粒、每穗空粒数32.7 粒、每穗总粒数193.8 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7g、理论产量730.6kg/亩、实际产量584.5kg/亩。

(5)处理五。密度为13000 穴/亩、株高119.7cm、穗长25.9cm、每穴穗数12.5 个、每亩有效穗16.25 万、每穗实粒数155.5 粒、每穗空粒数61.5 粒、每穗总粒数187.1 粒、结实率83.1%、千粒重27g、理论产量682.3kg/亩、实际产量545.8kg/亩。

(6)处理六。密度为13000 穴/亩、株高118.4cm、穗长26.4cm、每穴穗数8.9 个、每亩有效穗11.57 万、每穗实粒数168粒、每穗空粒数26.1 粒、每穗总粒数189.1 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7g、理论产量524.8kg/亩、实际产量419.9kg/亩。

2、各处理成本及效益

(1)处理一。产量为:498.9kg/亩、相对空白处理增产79kg/亩、亩产值1297.1 元、肥料成本160 元/亩、机插秧成本160 元/亩、其他成本810 元/亩、总成本:1130 元/亩、亩效益167.1 元/亩、相对空白对照亩增加值45.4 元。

(2) 处理二。产量为:559.1kg/亩、相对空白处理增产139.2kg/亩、亩产值1453.7 元、肥料成本155 元/亩、机插秧成本160 元/亩、其他成本810 元/亩、总成本:1125 元/亩、亩效益328.7 元/亩、相对空白对照亩增加值207 元。

(3) 处理三。产量为:580.6kg/亩、相对空白处理增产160.7kg/亩、亩产值1509.6 元、肥料成本155 元/亩、机插秧成本165 元/亩、其他成本810 元/亩、总成本:1130 元/亩、亩效益399.7 元/亩、相对空白对照亩增加值257.9 元。

(4) 处理四。产量为:584.5kg/亩、相对空白处理增产164.6kg/亩、亩产值1519.7 元、肥料成本145 元/亩、机插秧成本165 元/亩、其他成本810 元/亩、总成本:1120 元/亩、亩效益399.7 元/亩、相对空白对照亩增加值278 元。

(5) 处理五。产量为:545.8kg/亩、相对空白处理增产128.9kg/亩、亩产值1419.1 元、肥料成本140 元/亩、机插秧成本165 元/亩、其他成本810 元/亩、总成本:1115 元/亩、亩效益304.1 元/亩、相对空白对照亩增加值182.4 元。

(6)处理六(空白对照)。产量为:419.9kg/亩、亩产值1091.7元、肥料成本0 元/亩、机插秧成本160 元/亩、其他成本810 元/亩、总成本:970 元/亩、亩效益121.7 元/亩。

四、各试验对比

1、根据观察,移栽活棵后,各处理均能迅速变绿。由于氮素用量变化不大,各处理有效穗差别不大。每穗实粒数配方施肥人工撒施处理与各侧深配方施肥处理差别不大,但明显高于常规施肥人工撒施处理。

2、相对于空白对照,配方施肥人工撒施处理(处理二)及各侧深配方施肥处理(处理三、四、五)有明显增产,也较常规施肥人工撒施处理(处理一)明显增产。

3、侧深施肥将肥料集中深施在水稻根部,有利于水稻直接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在肥料减少6%(处理四)亩效益比人工撒施配方施肥处理(处理二)多70 元,比常规施肥人工撒施处理(处理一)多近200 元。同样施肥量配方施肥情况下侧深施肥处理效益也较人工撒施处理高约50 元。从试验结果可见亩效益处理四〉处理三〉处理二〉处理五〉处理一〉空白对照。

五、研究与讨论

通过试验发现,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相较于机插秧常规施肥在节省肥料、节本增效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具体如下:

1、技术优势

(1)机插秧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在培育壮秧、大田整理以及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基本一致。但是使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节省撒施基肥这一环节,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省工省时。

(2)化肥减量增效,使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将适量的肥料精准地施在水稻根部3-5cm 处,减少肥料在土壤中移动,便于水稻根系吸收养分,有利于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试验表明使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肥料利用率提高,在总施肥量减少6%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要高,效益最好。

(3)节能减排。常规施肥,化肥施肥量大,经济损失不说,还容易引起土壤板结。施肥时大部分施在表面,部分溶解在泥浆水里,容易随水流失,造成周边水环境污染。

2、不足之处

(1)侧深施肥装置施肥量控制系统有待改善。在实际操作中每亩设定精准施肥量要反复调试,耽误时间。在插秧时只有插秧机匀速插秧施肥才均匀一致,走快或走慢、停止都可能影响亩施肥量。

(2)对肥料要求高。由于施肥装置出肥口容易堵塞,要求肥料颗粒要均匀,无粉末,不结块,不易吸潮。否则容易造成出肥口堵塞,造成少施肥或不施肥,施肥断断续续。另外,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不同类型肥料混合施用,在颗粒不一致时影响施肥效果,所以施肥装置有待完善。

六、推广前景

随着机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机手也越来越熟练,操作也越来越规范,施肥量精准把控也有可能得到实现。另外,施肥装置也在应用中得到完善,一些缺点也会逐步得到纠正。通过大面积应用该技术,发挥农机、农艺融合,该技术降低劳动强度,省工省时,节本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保护环境等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户朋友认可和应用。

七、结论与讨论

1、水稻配方施肥比常规粗犷施肥要节本增效,应该大力推广水稻配方施肥。

2、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配方施肥技术施肥量减量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加快前期水稻生长,促进水稻分蘖,增加穗粒数,亩效益增加,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试验表明使用水稻侧深配方施肥技术总施肥量减少6%时效益最好。当侧深配方施肥总施肥量减少约10%时(处理五)水稻处理与配方施肥人工撒施处理(处理二)效益持平略有下降,下降幅度在2.38%,在误差范围内。

3、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有利于减少肥料总施肥量。至于如何把测土配方施肥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有机结合,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最佳方案还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猜你喜欢

施肥量空白对照配方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一招值千金 配方建奇功
例析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绝密配方(下)
绝密配方(上)
过表达H3K9me3去甲基化酶对猪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效率的影响(内文第 96 ~ 101 页)图版
镜像治疗截肢后幻肢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8 种外源激素对当归抽薹及产量的影响
配方
水果红薯无土高产栽培的最佳施肥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