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合理化综合防治方法

2023-11-21张敏霞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2期
关键词:斑病病株农户

张敏霞

本文基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征,对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规律、条件进行简单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玉米大斑病的自然因素、品种问题、田间管理、农户自身技术能力、耕作制度五大发病原因,提出选取优质玉米品种、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重视田间管理、建立电子学习平台、耕作制度合理化、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六条玉米大斑病防治策略,为我国玉米种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我国农业产业产量的提高,从而为经济建设而助力。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的产量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而言起到绝对的影响作用。大斑病作为我国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因此,大斑病的防治是我国玉米种植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户对玉米大斑病的了解渠道不断增多,其防治技术的推广的容易度也在不断提高,有关部门及企业应该充分了解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征及成因,便于向农户进行相关介绍,从而帮助农户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

一、现阶段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征

1、具体症状

玉米大斑病根据发病阶段的不同,其相应的症状也存在着差异,总体而言呈现蔓延趋势。首先,在发病初期阶段,主要是玉米叶片的下部及玉米叶鞘呈现出水渍状的青灰色斑点。随后,在发病中期阶段,这些水渍状的斑点将会以叶脉为中心向两方扩散,并且其叶脉中心区域的斑点将会逐渐扩大,颜色也由青灰色转为黄褐色,斑点也逐渐由水渍状斑点转变为锤形状大斑点。最后,在发病后期,在空气湿度的加持下,黄褐色的大斑点逐渐会变成黑色,且会出现霉状的大斑点,使得玉米的叶片逐渐呈现干枯状,随着玉米叶片逐渐干枯,其的光合作用功能逐渐衰弱,进而使得玉米果实内部出现灌浆现象,造成玉米减产,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储备量。

2、具体规律

首先,通常情况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温度为20℃以上,27℃以下,因为玉米大斑病这种病害更喜温,且空气湿度越高其发病概率越大,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农户要实时观察种植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其次,玉米在感染大斑病之后,一般要一周以上才会出现相应的大斑病症状,在玉米抽雄穗之后,感染大斑病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农户在玉米抽雄穗时要注意观察玉米的状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后,玉米种植密度较高区域或是连续种植玉米的区域更易感染大斑病。种植密度较大将会影响空气流通,进而使得空气湿度增大,为玉米大斑病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连续种植玉米的区域,其区域内大斑病的病株存在率较高,因此更易出现玉米大斑病。

3、发病条件

玉米大斑病其主要发生在温度在25℃以内,20℃以上,阴雨天气连绵,空气湿度大于90%。玉米大斑病喜温喜湿,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最好能将其温度控制在20℃以下或是25℃以上,空气湿度控制在55%左右,不要超过60%,可以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对于种植区域进行数据监测。并且在玉米出穗期,要对于玉米施加氮肥,因为氮元素不足,也将造成玉米大斑病。出穗期,玉米的氮元素消耗较大,因此需要及时补给。同时,种植区域低洼、种植密度较大等也会为玉米大斑病提供有利的生长条件。

二、现阶段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

1、自然因素

现阶段我国玉米大斑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就是自然因素。通常情况下玉米都种植在室外,因此,自然因素对于玉米大斑病的产生起到绝对的影响作用。首先,空气湿度。玉米大斑病的生长的适宜空气湿度在85%到90%之间,通常在这一阶段中,玉米大斑病的状态最为活跃,将会造成大面积的玉米大斑病。一般情况下,当出现连续性降水时,农户就应加以注意,因为连续多天的降雨将会导致空气湿度大幅上升,玉米大斑病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极易出现玉米大斑病。其次,温度。通常情况下当温度处于20℃以上,27℃以下,玉米大斑病的状态最为活跃,因此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极易造成玉米大斑病大规模发病。因此,当温度过高,要对玉米进行大规模降温。最后,光照。太阳的紫外线对于玉米大斑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保证其光照充足,通风良好。

2、玉米品种存在问题

现阶段农户在进行玉米品种选择过程中,大多是以别人或者专家的建议为参考,选择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但是忽视了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同时对于玉米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及抗药性的了解程度不足。导致其选择的玉米品种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弱,从而给玉米大斑病病株生长发展的可乘之机。目前,我国玉米品种中抗大斑病的品种相对较少,农户更愿意在后期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化学防治手段对于大斑病进行防治。但是,只有选对玉米品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玉米大斑病这一隐患。因此,研制高抗病虫害玉米品种,是我国玉米农业研究的重中之重。

3、种植区域存在病株

首先,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者对于种植区域的规划存在忽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避免种植地域地势较低,因为地势较低的区域排水不畅,极大地增加的玉米种植区域的空气湿度,从而引起玉米大斑病。其次,对于玉米种植区域的灌溉排水设施的重视度不足,导致连续降水情况下,玉米将会出现水涝灾害,为霉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造成玉米大斑病。最后,对于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地管理存在问题,在玉米种植前,没有对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深翻及晾晒,导致种植区域土壤内存在玉米大斑病病株,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4、农户自身技术及能力水平不足

我国农村农民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玉米大斑病的认知程度不足,因此其的玉米种植技术主要是通过多年种植经验积累,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对于玉米大斑病,农户主要是在“治”,而不是在“防”,玉米种植农户主要还是听取别人的建议,选用相应的化学药剂进行玉米大斑病的治理,这也就导致其在治理过程中,将会使得玉米的农药残留超标,为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并且大规模使用化学药剂,将会对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农户自身技术及能力水平不足,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户还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对于数字化技术的采纳度不高,因此,对于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5、耕作制度存在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农户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通常选择连作制度,即在同一片土地连续进行玉米种植。这将会使该片土地的玉米大斑病病株不断积累增多,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概率。其次,玉米连作模式,将会使得该土地的某种养分大量消耗,从而使得土壤中出现大量病株,进而导致玉米大斑病暴发。最后,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的种植密度存在不合理,许多农户为了玉米产量提高,会选择密植的方式,但是玉米种植密度过高,将会导致空气流通性及水分蒸发出现问题,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空气湿度,为玉米大斑病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

三、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具体方法

1、重视玉米选种,保证玉米种子的品质

重视玉米选种,保证玉米种子的品质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玉米品种的选择。以北方玉米种植为例,在进行玉米种子的选择时,可以选择奥利13、农福5 号等玉米品种进行混合种植,避免出现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种植。大规模的单一种植极易造成玉米大斑病。第二,在进行玉米选择过程中要重视品种的单位审定。要了解玉米品种包装处的审定编号,以及相应的使用说明及适用情况。观察玉米种子的纯净度及发芽率等指标,根据其相关指标的不同,对于玉米品种进行等级划分,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玉米品种。在保证玉米种子正规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切勿为蝇头小利,购买没有审定标识的玉米品种,从而对农业经济效益造成打击。第三,农业部门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成立科研小组。农业部门应对该科研部门进行拨款,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吸引专业型人才,投身到玉米新品种研发之中,可以依托第三方专业部门,助力科研部门研制出抗病虫害性较高的玉米种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玉米大斑病的问题。

2、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智能监测平台

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智慧+玉米病害”监测平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融入到我国各行各业。我国玉米生产应该充分借助这一技术优势,进行相应的智能平台搭建。该平台可以分为四个模块。首先,数字监控模块。该模块需要将种植区域的监控系统同平台相连接,并且融入3S 技术和传感技术,对于玉米种植区域进行24 小时实时监测,将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上传,种植人员只需要登入平台就可以了解玉米生长情况,大大提高了其田间管理的效率。其次,智能预警模块。该模块通过数字监控模块上传的数据信息,依托大数据的信息共享及分析整理功能,对于其进行数字化分析,当玉米种植区域某部分出现玉米大斑病的趋势,该模块将会启动智能预警系统,提醒种植人员进行及时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玉米大斑病的损害。再次,天气预警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进行天气监测,对于出现异常天气情况时,及时通知种植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不给玉米大斑病可乘之机。最后,技术交流模块。在该平台中引入专家进行交流,并且开发24 小时人工智能客服助手。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该模块中进行求助,人工智能客服助手,会通过大数据共享及分析功能,对于农户的问题在相应的信息资料库中进行匹配,帮助农户解决相应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助手不能解决,则会将该问题传至专家处理模块,各方专业人士共同商讨,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3、强化田间管理,及时处理病株

第一,在玉米种植之前,要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深耕,并进行相应的消毒。种植区域的深耕深度大概在30cm 左右即可,并且要反复进行多次,在深翻过程中可以在土壤中撒入一些药剂,辅以太阳的紫外线功能,大大降低土壤中的病株含量。第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水肥处理及除草工作。在玉米出穗或玉米孕穗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氮元素,氮元素缺失极易造成玉米大斑病,因此,在这两个时期内要重视对于玉米种植区域进行氮肥追加,并且及时处理玉米种植区域的杂草,避免玉米生长养分不足。第三,在玉米种植结束后,对于玉米的秸秆要进行集中处理。为迎合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对于玉米秸秆可以采用高温发酵将其转化为肥料,一方面,玉米大斑病病株惧怕高温,高温后将会达到有效的消杀效果。另一方面,将其充作肥料,将会减少农民的成本投入,且该肥料对于环境不会产生污染,符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理念。

4、建立电子学习平台,提高农户知识技术水平

建立玉米种植农户学习APP,在APP 内搭建电子信息数据库,并将相应的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技术,通过趣味性的视频,通俗性的语言展现出来,提高农户的重视度及理解度。并且在该平台内可以设置专家授课模块,聘请专家定期举行线上讲座,打破时空局限性,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同时,各级村委会应该定期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宣讲,提高农户对于玉米病虫害的了解程度及关注度,从而提高其对于相应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采纳度。并且各地区的农业部门应该同相关农业院校达成合作。农业院校依据农业部门的需求对于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引入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及使命感,让其愿意为我国农业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从而为玉米农业种植提供专业性人才。

5、合理化耕作,提高耕作制度科学性

合理化耕作,提高耕作制度科学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合理密植。不可否认密植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但是密植要遵循合理化原则,根据种植玉米的品种及其生长习性,合理地选择玉米种植距离,最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种植的合理性,在保证玉米生长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上提高玉米的产量。另一方面,间歇性轮作。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不应该进行玉米单一化连续性种植,应该选择间歇性轮作模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抑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矮秆作物对于玉米大斑病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以多品种种植空间布局替代单一品种种植布局,从而避免出现重茬或是病菌积累等现象。例如:水稻和玉米进行轮作。

6、合理选择化学药剂,适量进行化学防治

玉米大斑病大规模发病过程中,可以合理选择化学药剂进行化学防治。通常情况下玉米大斑病可以选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进行化学防治。甲基硫菌灵药剂需要选用浓度为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将其同水按照1∶600 的比例进行调制,通常情况下每公顷玉米种植区域需要3 斤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玉米大斑病防治。而多菌灵药剂则是需要将50%浓度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同水按照1∶500 的比例进行调制,通常情况下每亩地需要60 公斤的药剂,且需要以一周为一个周期进行2次以上的防治。玉米大斑病的药物防治过程中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防治效果较好,另外,代森锰锌和粉锈宁等药剂也能对玉米大斑病起到防治作用。在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要合理处理药剂包装,避免对于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玉米的产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起到绝对的影响作用,现阶段,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只有保证好我国粮食安全,才能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有关部门及单位应该重视对于玉米大斑病相关知识推广,大力促进我国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的普及,提高农户对于玉米大斑病的重视程度及了解程度,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玉米产量,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斑病病株农户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