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实验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19叶云雪吴珺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路面育人思政

叶云雪,吕 辉,吴珺华

(南昌航空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大思政”理念强调合力育人,具有显性思想,立足点在于发挥全要素育人的合力作用;课程思政理念强调隐性育人,立足点在于使人在润物无声中受教育[1]。高等教育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2]。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还要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1]。针对不同高校、专业、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着力解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学评价、育人效应等一系列问题[3]。

工科专业课程中,已有不少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构建[4],还包括微观层面的教学策略[5]。目前,课程思政大多集中于专业理论课程的研究,实验课程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关于实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对道路实验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并落实到建设原则、实施路径、切入点、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建设原则

1.全程、全方位育人。全体专业教师通过担当本科生导师可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每一位专业教师负责每届带若干名学生,打造一支默契的团队,从学生第一次进入校门到其毕业,除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帮助学生量身定做学业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辅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等,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学生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科研实践体验,为升学深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未来职场的竞争力。

2.工程教育认证。《纲要》提出:“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为此,南昌航空大学2019版交通工程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学分分布、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等已对标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为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3.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在润物无声中教育学生[6]。南昌航空大学校训是“日新自强,知行合一”。“日新”是不断改革、不断前进;“自强”是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知行合一”是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进行有机统一。将校训、校歌、校史馆等校园文化作为人才培养价值引领的新途径,并运用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进全员育人,让新生入耳、入脑、入心。由院党委书记或院长给新生开展线下第一堂课,介绍学院的办学历史、人才培养举措和校训的由来等;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分别与新生家长开展线上第二课堂,“面对面”交流,重点阐述学校的战略定位、办学特色和治学理念等。

4.“知、情、意、行”的统一。抓好“知、情、意、行”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7]。“知”是基础,以专业课知识为载体,巧妙融合思政元素,使学生入眼、入耳,是提升课程思政说服力的有效途径;“情”是关键,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入脑,提升学生的认知和认同效能;“意”是核心,一是坚定意志,确保学生坚守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二是深入意会,让价值引领成为学生的潜意识,使学生入心;“行”是保障,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不见得会立竿见影,但真善美的种子已根植于学生心中,从而影响学生未来乃至一生的行为或习惯。

(二)实施路径

1.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实施。《纲要》强调:“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道路检测综合实验”课程包括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教材选用自编教材。知识点主要来自《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3450-2019》《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 20-201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3430-202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5210-2018》等公路标准或规范,课程受众面广,强调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法,把老师用心教与学生用心悟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育人质量。

一是小组讨论法。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个体展现自我、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分享和倾听,使个体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成长(AGES)。小组讨论法采取以学生自由分组为基本形式、AGES为目的和标准、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模式。AGES标准为:明确学习目标(Aim);分组(Group)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每个人(Each)都要努力(Effort)、人人(Every)参与;组内派一名代表公布组内讨论达成的共识(Share)。

二是分组实验法。分组实验是为满足学生对有限仪器的使用要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实验报告书写工整、实验数据真实、计算结果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小组还需提交实验日记,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姓名及学号、实验名称、实验分工任务及负责人、实验小结、现场照片(每次实验不少于4张,每张照片记录不同的实验步骤)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高阶问题。以路面平整度测试为例,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路面平整度检测的手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三米直尺法、连续式平整度仪、车载颠簸式累积仪、车载激光平整度仪。请列举出一项交通工程实验,谈谈你对该项实验目前检测手段的改进思路。通过互动问答、对抗辩论、脑洞大开趣味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想、敢闯的创新精神。

四是问题教学法。“好问题”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团队功能。设计“好问题”可遵循CLEAR原则:围绕核心概念(Concept);答案没有限制,开放型(Limitless);激发思考、兴趣(Encourage);客观(Acceptance);具有关联性(Relative)。另外,教师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要进行总结和升华;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三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从而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四是教师要细心观察,对效率不高的小组要及时干预,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有所收获。

五是案例教学法。以某些典型的、富有意义的工程事故、事件或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思考或反思,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更能冲击学生的灵魂。测量常见的事故原因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测量员责任心问题,测量资料未及时核实、验算、复核;二是测量员态度问题,临时要放样时,才匆匆地查图纸、抄数据、忙计算;三是缺乏质疑精神,不敢质疑师傅或前辈的测量数据。除测量之外,公路质量评定问题也不容忽视,将交通运输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11个典型案例融入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交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尤其农村公路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转型迫在眉睫,培养学生建设交通强国的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六是情境教学法。视频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采用《国家记忆——开路先锋》《大国交通——车路智行》《交通中国》《港珠澳大桥》等纪录片视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时代使命感,弘扬担当精神。通过挖掘我国交通发展史、交通大国发展历程、交通强国建设征程中的典型案例,弘扬自立自强、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及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结合国内外交通科技时事或成就,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3.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外出学习和请进专家培训、指导等专业引领,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近年来,采用网上培训的研修方式可有效加强教师信息化学习及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通过积极参加线上组织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系列讲座”和“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专业教师不仅获益颇丰,而且更加重视课程思政教育。

(三)切入点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道路检测综合实验”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见表1所示。

表1 “道路检测综合实验”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

(四)思政元素的教学评价

思政效果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与变化[8]。为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评教,追踪学生的思政效果,问卷调查分别从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维度设置问题,在教学班级的全体学生中进行试验前测、试验后测及对比分析。

二、思政元素应用于道路实验课程中的案例

(一)案例背景

水泥路面损害状况调查是《道路工程综合实验报告》中必做的实验之一。水泥路面的损坏状况,反映了路面结构的完整性或完好程度。对水泥路面损坏状态进行调查和评定,可为公路管理部门提供路况信息和依据,以鉴别需要进行养护和改建的路段以及选择可采取的措施。对路面损坏状况的描述,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损坏类型;(2)损坏严重程度;(3)出现损坏的范围。基于这三方面数据,通过计算路面破损率(DR)和路面损害状况指数(PCI)对路面损坏状况做出全面的评价。

根据班级人数和实验器材的数量,实验授课模式基本是5~6名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水泥路面损害状况调查实验不仅可以训练、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反思和评价能力等,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具体做法

1.引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解释水泥路面破损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以常见的水泥路面裂缝为例,在公路建设施工中,路面基层材料拌合或压实度不均匀,一旦有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路基将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板出现反射裂缝。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当裂缝出现时,如果不及时修补,随着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水泥路面会出现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不同程度的破坏。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随着行车荷载的进一步反复作用,可造成板块断裂,致使地表水下渗而导致路面基层承载力降低,进而引起错版、唧泥和混凝土路面板破碎等其他新的破坏类型,严重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年限,增加了行车的不安全因素。

2.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保证所有学生深度参与。理论课期间,根据每班学生的个人意愿分好小组,选出组长,组长利用微信或QQ建立群聊,每次实验前至少提前一天将实验演示视频发至小组群。

由组长分配组员的任务,做到定人定责。以水泥路面病害调查为例,规定好谁负责利用道路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抽签和计算桩号、谁负责计算拉皮尺测量路面长度、谁负责记录数据并兼职安全员、谁负责拍照、谁负责处理数据。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严格填写水泥路面病害调查表并计算路面破损率(DR)和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各组须提交现场图片作为支撑材料,图片要求标明桩号、路面病害类型等,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三)教学评价

问卷调查和学生评教结果显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德育和价值目标符合课程思政预期效果,教学方法受到学生高度认可,多数学生认为在小组讨论法和分组实验法中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不少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精益求精、做事严谨的热情,部分学生认为情境教学法中的视频让自己感受到祖国交通的强大和科技创新的魅力,同时也希望未来自己也能亲身参与类似港珠澳大桥那般宏伟工程的设计或施工。有学生认为实验课不仅是一个日晒雨淋的体力活儿,而且是一项技术活儿,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加深刻。考核方式受到学生的喜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马克思基本原理及其典型案例的思政培训,可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本身知识储备扎实,对思政培训内容的理解能力高,能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挖掘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时,也更加明确德育目标和价值目标。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系,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共性中寻找个性,最终人人讲思政,推动大思政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路面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用艺术修补路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
BFRP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配筋设计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