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现状及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以N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

2023-11-19胡晓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分流志愿学科

胡晓丽

(南京工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一、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发展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不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类,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代表;第二种是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行分类,按照大文科、大理科进行招生培养,以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为代表;第三种是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某些一级学科进行交叉合并后统一招生、大类培养,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第四种是将某一级学科下的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统一培养的类型,绝大部分高校采用该种模式[1]。

各高校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基本上是按学科划分的,招生宣传时已按学科定好专业大类名称,学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先不用考虑具体填报到大类里的某个专业,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专业招生录取率,同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先进入自己心仪的大类专业进行学习。在学生入学后,先经过1~2年的基础学习,再根据院校的分流原则要求及自身的综合成绩等因素重新选择大类中的具体某个专业。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虽然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改进,但是高校普遍还是比较认同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类培养在促进专业结构及课程结构调整、教学模式更新等方面显现出有效成果,特别是双向选择机制积极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质量可以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工作的主要原因

(一)有效避免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很多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只知道某个专业大体的方向,但是细分化的细节不清楚,不知道今后学什么,更无法预估自己所选专业的发展前景,而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能够先通过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步清楚自己更适合什么专业,或者对什么专业比较感兴趣,有效地避免了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盲目“跟风”的情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缩小学科内冷热专业的差距

很多学校都会出现所谓的冷门专业,出现冷门专业的原因大多是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因为对该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家长、亲戚错误地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不好,从而出现了现如今的“冷热门”情况。而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形式可以做到平衡一下冷专业坐冷板凳的现象,入学后通过专业分流,让学生对专业提前有一定的认知,依据个人兴趣和院校之间双向选择的原则,有效地减缓了冷门专业的出现,会相对均衡发展,从而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的整体质量,有利于专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不仅可以将专业的覆盖性扩大,还能创造新的学科和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一种优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时代中,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整体科目成绩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从而达到平衡状态。大类招生培养不仅可以克服由于专业分化过细造成的比较分散的局面,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有利于师资和设备方面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该院校的整体办学效益[2]。

(四)促进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软件设施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工作需要健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软件设施。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分流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发挥出相关软件的支撑作用以促进该模式的灵活性和弹性,存在教学管理仍以教学为主、不够灵活,课程体系配置不合理导致课程计划较为混乱,学生并不清楚怎么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等问题。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影响此模式的有效性,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

三、N大学近年来机械类专业分流情况

N大学机械类专业于2018年开始大类招生,参与大类分流的包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三个专业。学院根据学校本科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总体实施办法执行,成立大类分流工作小组,按照学校统一要求于第二学期下旬进行,开学初期通知学生分流方案及时间安排,并在学生申请前由各专业通过专业介绍、政策宣讲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向,为学生提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专业性咨询,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选择结束后,学院会进行公示确定最终各专业名单。

(一)分流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同时兼顾专业师资力量和生源配置均衡。坚持“遵循志愿、综合考察”的分流原则。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综合成绩、专业特长和爱好进行专业分流。

(二)分流方法

第一步,填写志愿。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和专业兴趣,一次性提交本大类所有专业排序的志愿申请,必须填满三个志愿;志愿申请一经提交后,不能修改。第二步,组织分流。每个专业在第一志愿填报学生中,按照综合测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招收名额未满时,在第二志愿填报学生中,按照综合测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再进行录取。依次类推,直到该批次招收名额录满为止。

综合测评成绩计算方法:综合测评成绩=必修课加权平均成绩+证书加分。

各分值计算方法:(1)必修课加权平均成绩:必修课加权平均成绩为第一学年内、分流工作开始前所修必修课程的成绩(不含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专业导学、大学体育)。必修课加权平均成绩=∑课程成绩(百分制)×课程学分/∑学分,按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必修课加权平均成绩以正考成绩为准。(2)证书加分CET-4:达到425分的加1.5分,达到550分的加2.0分。综合测评成绩相同时,按“高等数学A-1”的百分制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若仍相同,则按“工程制图A-1”的百分制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若仍相同,则同时满足其志愿选择。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N大学近4年机械类专业分流情况统计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每年3个专业的第一志愿报名人数还是有差别,近2年趋向于机械工程专业,但在其他专业宣讲等方式下录取人数慢慢趋于平衡。

四、大类招生分流模式的优劣

(一)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专业

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模式是近年来各高校改革创新的又一重大举措,集合了学科内专业教学资源整合,扩大了专业影响力,也使学生提前了解到专业总体方向,在填报志愿时比较清晰地知道专业研究和就业方向,不再盲目听从父母、亲戚的决定,对专业拿捏不准程度减弱,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入校后经过一两年的基础课学习和专业介绍,最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从而避免了盲目选择专业的问题,这是大类招生的优势。

(二)成绩是分流的主要依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意愿

高校大类分流与高考差不多,虽然各院校采取的分流原则有所区别,但大多数仍以分数为主。分数越高,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的机会越大;反之,分数越低,风险越大,考生可能会因几分之差而和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实际上也是这样的规律,只不过多了一次改变的机会。有少部分学生因综合成绩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分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动力削弱。

(三)分流后学生班级、生活重组,管理困难

专业分流后,学生重新分班,生活学习上均需一个过渡适应期。首先在学习上,选到心仪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会进一步加强,未选到心仪专业的学生心理上会有极大的失落感,可能归咎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部分学生对自己被调剂到不太感兴趣的专业有抵触感,后面比较难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其次在生活上,经历一两年的宿舍生活后,学生已建立了较深厚的感情,分流后重新调整宿舍,新班级需彼此重新熟悉,班委也需要重新调整。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专业分流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平稳过渡好学生的心理波动期,并通过高年级学长座谈会、专业带领学生云参观就业单位实景等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五、大类招生分流模式有效优化措施

大类招生分流模式进行了历史性变革,对招生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教学管理都进行了创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虽然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均优于传统招生模式下的学生,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招生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协调各专业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完善招生分流管理制度。

(一)开展第二课堂,提高专业宣传力度

新生入学后,可安排一些能够提高自我认知的选修课程和专业导学等,让学生提前了解各个专业的基本情况。这种第二课堂专业导学课程可由学院院长介绍学院所有专业的总体情况,专业负责人再详细阐述本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及今后的毕业率和就业情况,让学生提前做好专业规划。在培养计划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教务处和专业学院共同开设相关网络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有个专业方向。同时,辅导员可面向大一新生开班会并开展职业规划、就业形势等讲座,也可由高年级学长做介绍。这种方式下,学生会有一定的收获,能够强化其专业意识,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优化学科大类设置,持续完善大类培养方案

大类培养方案的调整不应流于形式,只把各专业基础课统一,应当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确保分流前的专业基础课涵盖学科大类下的各专业,另外分流后的专业课程要做进一步调整,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增加专业实践类课程,以达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3]。目前,高校对学科大类命名各有见解,无法做到统一,各学院应结合自己的实际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突显社会需求以及本专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完善修订培养计划以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课程的研究方向,为他们后续选课提供有力保障。

(三)合理设计专业分流方案,优化分流依据

首先在大类招生培养形式上,在一级学科相关专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大学科门类招生培养或邻近学科大类招生培养,让学生拥有更广的自主选择权[4]。专业分流虽然都是遵循学生兴趣第一志愿,但受品牌专业、热门专业的影响,出现了学生的“跟风”现象,导致人数远远超出了某些专业可接纳范围的情况,所以最终录取主要还是以综合成绩评定。除了学生的成绩以外,可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进行加分,让真正适合的学生进入理想的专业。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发挥效力的助推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展开的前提是学生对各专业有全面的认识,以避免盲目“跟风”加剧专业人数失衡现象[5]。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在学生入学后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等介绍各个专业历届的就业情况,各专业负责人进行专业介绍和解读培养计划,同时可安排本专业的任课教师在课上多融入专业知识介绍,帮助学生对今后所学专业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积极推动专业的发展。

结语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做法顺应了时代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应继续保持已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设置学科大类、完善大类培养计划并优化分流方案,不断探索优化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分流志愿学科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学科新书导览】
我志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超学科”来啦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