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农牧区实现共同富裕研究

2023-11-18俞嘉辉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农村居民

俞嘉辉

一、前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富裕是共享的富裕,共享是富裕的共享,这意味着共同富裕是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促进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西藏农牧区的人口占到西藏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区实现共同富裕是西藏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

二、西藏农牧区推进共同富裕的有益实践

(一)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最低保障切实巩固

西藏,作为全国曾经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显而易见地高。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时,当地贫困发生率高达80%。为解决西藏严重贫困问题,国家针对性地实施援助,援助结果是在接下去的几十年中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尽管如此,西藏在2012 年的贫困率仍高达26%,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高达60 万。但到2019 年年底,西藏全区74 个县,62.8 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人均纯收入从2015 年的1499 元人民币增加到2019 年的9328 元[1]。西藏历史上第一次消除了绝对贫困,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西藏创新减贫理论与扶贫实践,构建脱贫攻坚新机制。西藏通过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力量,建立特色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办乳制品加工厂等。到2019年年底,共建立13726 家农村专业合作社,16.5万个家庭加入合作社,贫困人口年均收入接近1 万元。减贫规模方面,2013 年到2019 年累计减贫85万人;贫困发生率方面,从2013 年到2018 年年底下降了23.7%;县域摘帽情况方面,2016 年到2019 年共计摘帽74 个县(区)[2]。拉萨8 个贫困县在2017 年完成摘帽,日喀则市18 个贫困县在2019 年完成摘帽,昌都市11 个贫困县在2019年完成摘帽,林芝市7 个贫困县在2018 年完成摘帽,山南市12 个贫困县在2018 年完成摘帽,那曲市和阿里地区在2017 年开始摘帽,2019 年年底分别完成了11 个和7个贫困县摘帽。

(二)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收入明显增多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 年的828.2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2080.2 亿元,八年增长了151.2%。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3 年的81.2 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164.1 亿元,增长了102.1%;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3 年的270.8 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757.3 亿元,增长了179.7%;第三产业增加值从476.2 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1158.8 亿元,增长了143.3%。西藏经济发展迅速,2013 年到202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90.3%。

2013 年到2019 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610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0379 元,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 7125 元。从分地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来看,日喀则、昌都、阿里和那曲的农牧民收入的绝对数增加超过5000 元,山南和拉萨的农牧民收入增加超过7000 元,林芝超过8000 元。

(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西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近五年期间显著提升,医疗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养老保险等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西藏城市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与农村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在2013 年的时候差距悬殊,近五年总的城市每万人床位数和农村每万人床位数稳定增多,说明西藏重视农村的医疗设施建设,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城乡医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数字电视用户数、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公共广播节目套数以及公路里程都与日俱增。西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三、西藏农牧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困难挑战

(一)收入差距扩大,农牧民收入来源不稳定

从2016 年到2020 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看,西藏7 个地市的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日喀则、那曲和阿里的收入差距最大。而西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城镇居民:2017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已达13%,而城镇的增长速度只有10%;2018年至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而城镇的只维持在10%左右。这说明西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严重影响西藏城乡协调发展,制约西藏共同富裕。

2018 年到2020 年西藏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源差别较大。城镇居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占总可支配收入的七成,说明城镇居民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源稳定。农村居民的收入从第一产业和工资性收入中的来源占比最大,而第一产业中,又以从牧业中获得收入最多。农牧民主要生产方式是传统农牧业,劳动力外流较少,且教育水平低下无法灵活分析市场变化规律,“惜杀惜售”等观念又影响了牛羊等牲畜的出栏率,降低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二)“输血”向“造血”转变难,农牧民素质较低

西藏目前在各领域的人才供给主要是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属于“输血”模式。西藏农牧区范围最广,农牧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外来的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较小,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当地形成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西藏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低,人才严重缺乏。除客观原因外,与当地农牧民对教育的主观上不重视有直接关系。农牧民家庭对子女的培养更多是为减轻经济负担的劳动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应付基本生活所需,而不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增长[3]。

十五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内地西藏班的建立、各种教育政策的推行和实施,推动了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或者西部部分地区相比,西藏自治区人才匮乏的问题还很严重。而且,西藏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造成了当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的严重缺乏,使得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很难突破瓶颈。而且,从西藏当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布局来看,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限制了本土化人才的培育。农牧区人才短缺,且严重缺少高端创新型人才,要实现由“输血”向“造血”人才模式的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待优化

首先,西藏道路建设大部分相对落后。全区公路密度为6.98 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二级及以上公路仅占国道规划总里程的7.2%;铁路路网密度不足7.9 公里/万平方公里,为西北地区平均路网密度的2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部分运营机场的候机楼、停机位等设施能力不足[4]。西藏内农村到县城的道路是水泥路与机耕路的结合,机耕路又窄小又破,水泥路刚修好的时候路面状况好,但之后因养护成本高也坑坑洼洼起来,且许多县和村庄没有公共汽车,这无疑给西藏人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麻烦,更是阻碍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5]。其次,物流体系不完善。全区74 个县区中有63 个县和55 个乡镇没有覆盖非邮快递,非邮快递网点县级覆盖率仅为20%。西藏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低,缺乏高效、集成的物流信息系统,且物流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6]。物流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与农牧业、电子商务产业的融合与配套程度有待提高;国际物流体系的辐射功能在西藏农牧区还未充分发挥,国际物流的互联互通还不够顺畅。

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提前衰退,带动能力下降。从三大变革要求的发展方式、投入产出、增长动力看,西藏产业结构落后,在共同富裕中要着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明显下降,但西藏农牧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农牧业科技水平及产品加工转化率比较低。第二产业虽然产值比重提高较快,但整体产业占GDP 比重偏低,产业难以规模化发展,基础薄弱,加工制造业仍较为粗放,“小散弱”特点明显。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最高,以生活服务业为主,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餐饮业、住宿业等许多行业的发展模式较为成熟,但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工业的匹配度不高[7]。再者,旅游业的挤出效应使得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对其他产业投资、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争夺,这是造成西藏轻工业发展道路曲折的原因之一。而如果“以低端服务业为主、制造业提前衰退”的发展趋势持续,“产业空心化”的威胁将提前[8],这不仅有可能导致西藏产业发展停滞,而且将严重影响西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西藏农牧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一)建立防范返贫的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西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保障。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巩固脱贫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巩固脱贫不脱工作任务的机制,建立脱贫成效巩固回头看制度。坚持全面排查、防返贫监测、问题整改,就业监测、档案整理的指导,并现场反馈发现的问题。严格落实一户一档,实行一户一策,根据致贫返贫风险,精准开展分层分类帮扶,如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要及时落实好产业培训技能、就业等帮扶措施,帮助提高农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用足用好特色农业保险和防贫保险,为群众稳定增收筑牢根基。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督促所有帮扶力量在岗在位在状态,扎实开展各项帮扶活动。

(二)加强对农牧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农牧区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农牧民素质水平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制订农牧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牧民素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利用农村牧区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同时,在农牧区强调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另外,推动农村牧区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对西藏经济发展贡献最大,要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合力推动西藏农牧区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加大对自然禀赋优越市(县)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共同富裕的突破口,坚持国家基建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并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交通基础设施的多样性是扭转地区旅游经济形式的一大关键要素,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促使更多人亲身了解当地的特色。其次,政府还应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农牧民自家开办的农家乐、牧家乐等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减轻地区居民负担。最后,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西藏特色文化传播。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会带来游客,还能送出特色产品,形成产业链条,让西藏特色文化走出去,增添西藏文旅影响力。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必然选择。西藏农牧区实现共同富裕是西藏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在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西藏农牧区要乘胜前进,尽快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