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季节性缺水成因及应对措施

2023-11-15刘天聚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3年8期
关键词:季节性缺水降雨量

刘天聚

(南召县水利局,河南 南阳 474650)

1 南召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概况

2006年国家开始投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脱贫目标的重点项目之一,南召县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快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步伐。截至2022 年12 月,全县共有300 个行政村建设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共计796 处,覆盖人口51.61 万人,集中供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92.3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南召农村居民告别了吃“苦咸水”“高氟水”和吃水困难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季节性缺水状况时有发生,给农村饮水工作带来了挑战。而要保障供水安全,则需要管理各方实施“动态监测”,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问题清零”。

2 农村季节性缺水成因分析

2.1 地形地貌因素

南召县总面积2 946 km2,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脉东部南麓,南阳盆地北缘,西部、北部、西北部均为伏牛山区,中间开阔向南敞开,与南阳盆地相连。海拔500~2 000 m 为第一阶梯,是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34.40%,海拔200~500 m 为第二阶梯,是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62.50%,海拔200 m以下,为第三阶梯,是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3.10%。陡峭的地形地貌不利于降雨入渗,这是造成季节性缺水频发的地形地貌因素。

2.2 水文地质因素

中低山地水文地质区:海拔500 m以上,该区以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和第四纪孔隙潜水为主,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汇积到沟谷,形成地下潜水,但流量有限。该区人员主要散居在沟谷山涧两侧,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0%左右。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建设泉井自压引水,或在沟谷内布置大口井集水、抽水加压供水。大口井受地质条件所限,井深一般10 m以内,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 m3/h。水源水量受到天气和季节影响最大,但人员居住相对分散,单井供水人口总体较少。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天气时,此区饮水受影响人口10 000余人,约占全县农村供水人口的2%。

山前丘陵岗地水文地质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和东部,海拔200~500 m,岩性为破碎片麻岩,含水层为冲积层的粉沙、细沙以及风沙组成,富水程度不均,一般贫水,地下水埋深5~20 m,单井出水量5~10 m3/h。该区人员居住相对集中,主要居住在岗丘或沟底相对平坦地带,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建设大口井抽水加压供水。大口井一般布置在沟底宽阔平坦、冲积层堆积较厚的古河槽内,井深一般10~20 m,上游流域面积越大,水源水量越充足,越不容易受到季节或天气变化影响。但也有部分村庄坐落在岗丘上部,如鸭河口水库周边的石门和太山庙乡,修建水库时,迁移后靠的村庄位置较高,人员居住集中,受条件局限,大口井只能布置在位置偏高、汇水面积较小地带,该区水源比较容易受到季节和天气变化影响。2019 年发生极端干旱天气时,区域饮水受影响人口15 000余人,约占全县农村供水人口的3%。

山间盆地水文地质区:主要分布在排路河、灌河、白河、黄鸭河、留山河、鸭河等中下游河道两岸,由低阶地和滩涂形成山间带状平原,海拔200 m以下,含水层为冲积砂、砂砾石、砂卵石、亚黏土等,质地疏松,含水层较厚,富水性较好,埋深4~20 m,单井出水量一般10~50 m3/h。该区人员居住比较集中,多为乡镇及商业街道分布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建设大口井抽水加压供水,大口井一般布置在低阶地或河漫滩富水区,井深一般约15 m,水源水量充足,基本不受季节或天气变化影响。

2.3 气象因素

通过对2010-2022 年13 个年度布置在全县境内雨量站的雨量资料以及2019、2022 年发生季节性缺水时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影响分析,年度降雨量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发生季节性缺水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9 年从2 月开始,部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出现水量不足,到7 月中旬达到峰值,受影响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波及10个乡镇41个行政村,51处工程,影响吃水人口26 303人。最小1处工程覆盖人口50人,最大1处工程覆盖人口2 865人。

2022年从5月下旬开始,部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出现季节性水量不足,到6月中旬达到峰值,受影响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波及8个乡镇16个行政村,16处工程,影响吃水人口6 428人。最小1处工程覆盖人口50人,最大1处工程覆盖人口1,480人。

年度降雨量越少,季节性缺水发生的概率越大。2010-2022年13年平均降雨量687.40 mm,比南召多年平均降雨量868.80 mm少181.40 mm。2019和2022年降雨量分别是497.11 mm和551.38 mm,降雨量又比2010-2022年13年平均降雨量少得多,这两个年度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均出现了季节性缺水情况。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量集中且量大,冬春降雨分散且量少,到春末夏初由于蒸发量逐渐加大,季节性缺水程度最重。据2010-2022 年实测月均降雨量占年均降雨量的比例看,6-9 月份占比72.43%,1-5 月份占比18.58%,10-12 月份仅占8.99%。2019 年和2022 年6-9 月份降雨量占比分别是71.38%和62.15%,而1-5 月份分别只占18.90%和15.87%,10-12月份分别仅占9.71%和21.98%。

相邻年度降雨量叠加互补。上一个年度降雨量偏少,会加重本年度缺水程度,反之会减轻。如2019年缺水历时长、程度重、范围大,除当年降雨量少外,2018年降雨量640.05 mm少于年均降雨量687.40 mm;2022 年度缺水历时短、程度轻、范围小,除经过工程提升因素外,2021 年降雨量1 258.35 mm 远远大于年均降雨量687.40 mm。

2.4 植被因素

植被水分的蒸发,改变了地下水的流向,限制了地下水的流动,进而影响饮水水源出水量。2019 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出现季节性缺水时,到7月中旬,缺水程度和范围达到峰值,而10 月下旬出现短暂缺水后,又恢复正常。分析可知:春夏之交,虽然降雨有所增加,但植被由于太阳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叶面水分蒸发量增大,吸收水分量增加,造成地下水在土壤中的流动减小,供水工程水源出水量减少。秋冬之交,虽然降雨大幅减少,但植被由于枝枯叶落且太阳照射时间短、强度弱,水分蒸发量大幅减少,吸收水分大幅减少,地下水在土壤中相应增加,流动性增强,供水工程水源水量反而变得充足。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

广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宣传,提高管理单位和用户节约用水意识。通过县电视台播报、张贴《农村集中供水节约用水通告》、新媒体等形式传播节水意识。

3.2 制定针对性的供水方案

县乡村联动,制定“一点一策、一村多策”的应对措施。根据各地水源水量实际,一个集中供水工程,制订一套供水方案,一个村同时并存多套供水方案。

3.3 多措施保障供水

对于水量不足的集中供水工程采取分时或定时供水;对于水量严重不足或已经断水的集中供水工程启用自备井或设置临时供水点拉水补充;对于有条件的建设应急备用水源。以缺水最为严重的2019年为例,有16处集中供水工程严重缺水或断水,其中13处采取启用自备井+设置临时供水点供水,涉及8个乡镇8个行政村3 430人;另外断水的3处工程,建设应急水源3处,1处深水井为永久性水源,2处为临时性水源,涉及1个乡镇3个行政村900人。采取分时或定时供水的集中供水工程32处,涉及10个乡镇30个行政村21 973人。

3.4 提升、新建水源

针对2019 年出现的季节性缺水工程,按照现有水源水量情况,逐个甄别工程缺水影响历时、程度和范围,分析供水保证率,提升水源地建设条件,2019-2021 年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工程158 处,新建水源197 处。经过三年的巩固提升,2022 年在年降雨量仅有551.38 mm,1-5月份降雨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受影响人口从5%左右减少到1%左右,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缺水历时、程度和范围都大幅度减少。

4 结语

总之,针对南召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出现的季节性缺水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宣传节约用水、实施分时或定时供水、设置自备井与临时供水点、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巩固提升现有工程等措施,实现从查漏、补救到科学预防的闭环管理,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提高了饮水安全的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季节性缺水降雨量
缺水山区推广旱地栽种杂交水稻喜获丰收
粕类季节性规律:豆粕篇
降雨量与面积的关系
季节性需求放缓 钾肥价格下行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蔬菜价格呈季节性回落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远离季节性过敏
洞庭湖区降雨特性分析
罗甸县各乡镇实测降雨量分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