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在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与传播
——以部分北京中小学生为例

2023-11-15李月琪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京剧青少年艺术

李月琪

(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北京 100039)

一、京剧教育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日益。与20世纪相比,人们被更多的娱乐形式吸引,对京剧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如今的京剧已成为一种精致的小众文艺,只有少数爱好者欣赏。在青少年人的世界里,更几乎没有京剧的一席之地。对于京剧现状之惨淡、传承之艰难,他们也大多毫无察觉、漠不关心。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2008年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京剧进小学课堂试点工作通知》,意在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京剧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二、京剧教育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青少年对京剧艺术和教育的看法,笔者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了1650份电子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60份。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从中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传统文化氛围的缺失,使学生较少接触京剧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艺术日渐衰落。从书法到国学,从刺绣到曲艺,每个领域都在为本行业的生存大声疾呼。

曾几何时,京剧也有过辉煌:大街小巷丝竹之声处处可闻,达官贵人、寻常百姓皆以听戏唱戏为乐。可如今,纵使被称为国粹,京剧也只能在专场演出中露露脸,平时甚少听闻。年轻人对京剧自然也就越来越陌生。

在调查中,笔者将对京剧的了解程度分为四个等级: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了解。调查显示:只有13.7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京剧“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33.4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了解”。

在受访者中,只有16.31%能列出4个以上京剧剧目,80.68%表示身边没人会唱京剧。对于京剧的七个基本词汇“花脸、花旦、青衣、丑行、四大行当、四大基本功、念白”,只有6.37%的受访者全部知道,58.29%知道1-3个,一无所知的占16.03%。

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数青少年能接触到京剧,且也只是略知一二,距离传承还为之甚远。

2.教育资源不够充分,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京剧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但教育资源却普遍缺失,开设京剧课堂的学校寥寥无几。很多教京剧的教师毕业于音乐、艺术专业,从未系统地学习过京剧,更不具备专业素养。而京剧唱腔多变、动作繁杂,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反感也就不意外了。此外,教材短缺、教师频繁换岗的问题,也常使教学陷入困境,京剧教育因此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多数学生仅在小学阶段与京剧有过短暂接触,从此便再无牵扯。[1]

京剧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艺术,通过“唱念做打”来塑造舞台人物。与唱歌跳舞相比,京剧所具备的难度使它本身就不够大众化:不同行当的唱念各有不同,一般观众很难听懂;表演上,京剧讲究程式化,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不仅表演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连欣赏也要具备相关知识。调查中,64.18%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受过京剧教育;5.48%仅在学龄前接受过;20.68%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京剧。这些毫无相关知识的学生怎能主动去看一出京剧?即使一道令下,强制其坐在剧院里,恐怕也只会觉得索然无味。

3.节奏缓慢,内容脱离时代

京剧唱腔讲究韵味,动作讲究美感,沉下心,浸入其中,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妙处。对生活节奏缓慢、娱乐方式单一的上一代人来说,这可谓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当今倍感生活压力的年青人来说,却远不如逛街、刷视频来得轻松愉快。

京剧是一种市民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家喻户晓的小说、演义。这也是京剧曾广为流行的原因之一。时隔二百多年,舞台上经常表演的仍是那几十出传统戏,新编剧目少之又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代表作更是绝无仅有。与新鲜内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相比,京剧不仅内容陈旧,且与社会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对年轻一代很难产生吸引力,流行度自然也就不高。因此,传承百年的京剧,艺术美感仍在,文化意蕴仍在,却逐渐失去了观众。

4.年轻人对京剧的负面态度,妨碍其推广

笔者将“对京剧的热爱程度”分为五个阶段:非常热爱、比较热爱、一般、不太喜欢、完全不喜欢。调查中,仅有23.49%的受访者对京剧持积极态度,表明非常/比较热爱;61.92%表示一般;约15%不喜欢。

在“不喜欢京剧的理由”中有四个选项:接受不了京剧唱腔、过时、单纯不喜欢、其他(简答题)中,54.46%的受访者选择了“单纯不喜欢”;26.29%选择“接受不了京剧唱腔”;3.76%选择“过时”;24.88%选择“其他”。选择“其他”的受访者中,大多数表示“听不懂、没接触过”,小部分人表示京剧“不适合现代”。

由此可见,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京剧持负面态度。对于一种艺术形式,年轻的一代既不了解,也没有热情去了解,又怎能要求他们去传承、发扬呢?

5.多媒体的冲击,分散了青少年的关注

进入多媒体时代,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和思想。网络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增加了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使大众心态日趋浮躁,越来越娱乐化。这些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天睁眼所见、闭目所听,能接触到的、在谈论的,不是影视明星,就是电脑游戏,他还会另辟蹊径去听一出京剧吗?如此环境下,又有谁能静下心来,去钻研传统艺术呢?相较于影视、网络而言,京剧的欣赏门槛较高,参与度较低,渐近黄花也就成为必然。

三、学生对京剧课堂教育的看法

1.应在哪个阶段将京剧纳入课程

调查中,9.79%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将京剧纳入课程;13.84%认为应在学龄前进行京剧教育;51.64%认为应将京剧纳入小学课程;12.67%认为应纳入初中课程;6.58%认为应纳入高中课程;5.48%认为应纳入大学课程。

由此可见,虽多数青少年未接受过京剧教育,但大部分人还是能够意识到京剧艺术逐渐流失这一事实,并支持将其纳入课程。

2.希望以哪种方式了解京剧

笔者以多项选择的方式,了解青少年乐于接受的京剧教育方式。调查中,46.58%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电影了解京剧;59.04%希望以授课的方式接受京剧教育;48.15%希望由长辈言传身教;57.88%希望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京剧;50.96%希望通过歌曲了解;37.4%希望借助文创产品了解京剧。

数据显示,接受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课堂、网络媒体、歌曲。其中京剧课堂是广大青少年更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因此,在中小学大规模地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是必要且可行的。

四、对京剧教育和传播的若干建议

1.增加学校课程,营造艺术氛围

目前京剧的课堂资源较为匮乏,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启了“京剧进校园”活动。

在设置课程时,校方应充分考量专业人士的意见,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难度相宜的课堂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将京剧纳入小学课程与青少年的想法是一致的。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也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此时将京剧引入课程,开展启蒙教育是最适宜的,作用也将会是最明显的。笔者建议一周进行两至三次、每次时长四十分钟的京剧教育。这将有利于减少人们对京剧的偏见,从小对京剧艺术形成正确的认知。

中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此时京剧教育更宜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既能为单调的校内生活增添几分色彩,又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在大学阶段开设京剧课程,可以引导有意愿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增加京剧的受众群体。

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京剧课程可以做出相应改善。一些地域拥有自己独特的曲种,可将两种曲目结合教学。此外,学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系统,使学生和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彼此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还应注重教学深度,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2]

教育资源是多方位的。教师应利用身边可接触的资源进行艺术活动,这样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艺术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激发教师和家长的自身资源,在言传身教下,使学生对京剧有初步或更深一层的了解。[3]

艺术环境对京剧教育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在开设正常的课程之余,可以更多地开展与京剧有关的社团、主题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受艺术熏陶,在潜移默化间受到感染,爱上京剧。

2.解决就业难题,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于京剧行业

如今,大量京剧演员投身影视界。人才的流失成为京剧传播、发展的重要障碍。面对这种困境,普遍的意见是改变传统拜师模式,转向专业化培养。在更多的大学开设专业,聘请专业演员任教,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但就现状而言,即便扩招了学员,其未来的发展和就业也是难题。京剧“学而无用、无法就业”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这无疑加大了招生难度。

在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方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该校作为京剧院校,将自身的文化特征向社会推广,吸引了一批社会各阶层的专家,做到“校企零距离”;其次,该校广泛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第三,该校有意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与多国文化组织建立了文化交流中心。通过此类方法,京剧就业前景得到大大提升。[4]

是否正确、充分地利用了教育资源是京剧传承面对的一大问题。开展京剧教学,不仅需要大量专业人士加入教师行列,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在京剧演出中,道具服饰是必不可少的。精美的道具服饰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加深对戏剧的认识。对于就业困难的京剧专业学生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出路。

3.在京剧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京剧的演唱和表演都是需要一定功底的。它既不像流行歌曲那样易于学唱,程式化的表演又极易使刚刚接触的学生感到厌烦。如果在课堂上,只采用固有的音乐教学模式,跟着老师一句句学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京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设计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课件,以音频、录像等多种形式,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景,全方位地展示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在选择曲目时,也应注意选择一些节奏稍快、易于学唱的经典唱段,以便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此外,还可以将一些唱段设计到课件中,以视频的方式反复播放,待学生熟悉之后,再让其分担角色模拟表演。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所扮演的戏曲人物形象,加深对剧情的理解,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4.多媒体助力京剧文化传播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微博、各种视频软件和社交软件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文化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为了更好地融入当今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京剧本身也应适应时代做出一些变革,适度推广、引流、宣发是必要的,否则只会渐渐被人遗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内容创新与优化策略》中,范红、周鑫慈通过研究当代热门平台“抖音”上的京剧相关词条下的高赞视频,来研究京剧发展与相关线上平台的关系。他们发现京剧应更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与现代科技技术结合,并且提出了多主题融合传播、UGC与PGC合作、多平台话题联动三个建议。[6]

传播技术和手段是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几十年前的口口相传、街头海报、广播相比,如今京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如影视作品、电子游戏、视频软件等。京剧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开发自身在社交平台的位置。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希望通过多媒体平台了解京剧。去年,电脑游戏“原神”上线,基中汇集京剧元素的角色“云堇”的PV,大受好评。该PV视频在bilibili平台上的播放量突破了3000万。由此可见,京剧是可以成功地融入互联网媒体的。

事实上,许多艺术家也正在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京剧女老生王佩瑜,是京剧名家余叔岩的第四代传人。作为一名正统的京剧从业者,近年来她参加了一系列娱乐节目去宣传推广京剧;她创办的京剧工作室“瑜音社”利用微信公众号提供演出信息,发布京剧视频和普及相关知识,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德云社在相声界有所成绩之后,又开办了以京剧演出为主的麒麟剧社,不断推出新剧,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走进剧院,在追星的同时,不知不觉成了一名京剧爱好者。

此外,作为传统媒体的电影电视也加入了戏曲的传播推广。《赵氏孤儿》《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被改编成电影,收获了众多好评;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自开办至今十余年,已经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观众。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创新元素的加入,拉近了年轻人与京剧之间的距离,在寓教于乐中达到了传播京剧知识,弘扬戏曲文化的目的。

五、京剧文化传播的意义

京剧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无论歌剧、话剧,还是舞剧、杂技,没有哪个能像京剧这样包罗万象,“唱念做打舞并重,手眼身法步全能”。京剧的传播,顺应了习近平主席自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的“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提升民族自豪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优秀的文化并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恰恰相反,它只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历久弥新。我们期待着京剧以另一种方式归来,让我们爱上这韵味醇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京剧青少年艺术
青少年发明家
京剧表演开始了
纸的艺术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