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高校声乐排练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2023-11-15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排练声乐课程

卢 莉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谈道:“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以更加蓬勃向上的奋斗姿态和更优异的青春业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1]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师大师范生的回信中说到:“希望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也是教师为国育才的努力方向。“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声乐排练课程通过排演与学生产生链接进行价值观引导,增强团队意识和道德规范;通过排练提升核心素养,增强舞台表演与组织的综合能力;通过排演进行正面引导,激发学生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释放个性、展现青春,进而实现声乐排练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声乐排练课作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台表演的特色课程,是主干课程与各元素课程的“集大成者”,它汇聚全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舞台呈现,发挥着综合检验和全面应用的作用,在“声乐演唱舞台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通过对声乐作品艺术生产过程的了解、学习和研究,掌握“如何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4”。课程强调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戒律,需要有探索与创新精神,充满创造性与综合性。课程对象为声乐表演专业的所有学生,笔者已有近10年的教学实践,排演过400余首作品(节目)。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以排练作品为起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产生链接,以舞台实践载体,实现艺术与德育、美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方式,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从而真正落实“人”的培育。

一、恪守职业道德 践行表演规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职业道德是学习专业技能和从事艺术工作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戒律,更是在艺术领域里攀登高峰的必备品德。声乐排练课程的第一课便是遵守“职业道德八字诀”,牢记“守时、协作、专注、忘我”,这“八个字”不仅要“倒背如流”,更要做到“身体力行”。

守时——养成“提前做好一切准备”的习惯。包括练好声,带齐必需品等等琐碎的事情。如果因故不能准时到课,必须提前告知或请假。绝对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守时”而影响他人。

协作——养成“团队协作”和“整体思维”的习惯,在完成个人任务的同时,分出一点精力,去关心一下与整体任务有关的人和事,看看能不能为别人做点什么?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这点努力,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加完美?这种协作意识可能会使自己的团队创造出奇迹。

专注——只要跨进排练场,就要把“迅速进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的能力”当成一种追求目标,要自如地控制“状态”,而不能让“状态”限制你,这是衡量演员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的人生将会告诉你,无论是排练,是演出,甚至其他的工作,只要离开了“专注”,就有可能一事无成。

忘我——无论是在唱,还是在演,都要养成“被观众审视”的思维习惯,观众看的不是你,而是你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为观众奉献的一种“牺牲”,这是舞台演员在“角色自我”和“演员自我”的协同训练中必需进入的状态。只要去做就会发现并不难,如果要说难,那就有可能是“根本就没有去练”。

在实际的教学和排练中,培养学生“守时”的观念,“规范”自我行为,养成提前做好一切准备的良好习惯。通过小组共同创编,养成“团队协作”和“整体思维”习惯,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关心整体任务有关的人和事,发挥1+1>2的团队力量;在排演中“专注”作品呈现,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的能力,要自如地控制“状态”,而非被“状态”限制;无论在唱还是在演,要有“忘我”的状态,养成“被观众审视”的思维习惯,也要有对观众奉献的牺牲精神。排练中,尽力养成学生“四种作风”“五种能力”,既提前候场的作风、带戏上下场的作风、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认真专注的作风、尊重“衣食父母”的敬业精神及其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培养准确控制情绪的能力,快速进戏的能力,精确把握分寸的能力,能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的能力,能够对表演状态实时监控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这些并非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而是以规范自我为起点,在排练过程中努力做到以小见大。

二、展现学科特点 凸显教育内涵

声乐排练课程内容为理论部分、音乐素养和经典作品排演三大板块。

理论部分围绕怎样上好这堂课?怎样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怎样才能尽快从外行变成内行?从不同角度,按照“声乐排练”的步骤进行。让同学们了解学什么,怎么做,排练流程,排练技术等,让学生清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音乐素养的主要目的则是在于解放身体,建立身体和音乐的链接,唤起人体本来对音乐的情绪,解放肢体动作使学生身心灵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表达情绪情感;通过游戏设计好玩的编排方法,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为作品编排提供更多思路和可能性。在展现学科特点的同时,又凸显教育内涵,实现立德树人,使课程结合作品的具体排演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首先,让学生心中有根。要为学生埋下信仰的种子,“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传唱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通过对经典作品排演,了解作品相关知识,塑造角色,传递用真实情感表达文化内涵和革命精神。

其次,让学生根有所生。要让学生知道往哪儿扎根,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无论将来是上“讲台”还是“舞台”都需要具备“既好听,又好看;既能演,又能排”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会几个现成的节目”。

第三,让学生心有所盼。让他们拥有持久扎根的动力,这就是说,要知其然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该门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将“立德树人”通过“以身示范”和“作品排练”有机地融入了其中。通过作品排演,挖掘词曲作家之“情之所系”,了解隐藏其后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观念取舍、历史掌故、审美趣味……找寻排演作品的“社会价值”,将思想引导融入生活和教学,践行课程理念。此门课程对整个表演教学体系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稳固与完善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强军目标中提到:“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高等教育教学同样需要战斗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坚定的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谦虚谨慎;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培养学生面对惊涛骇浪的时候的战斗力,在未来的困难面前,绝不低头。同时,“打铁须得自身硬”,这也需要教师具备两方面能量。第一,信仰坚定。第二,披荆斩棘。往往这两点的合力会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候迸发出力量影响学生。如,学生从朋友圈中看到笔者参加小区的党员抗疫志愿者团队坚守抗疫一线,学生说:“老师,我要向你学习,参加抗疫志愿者做有意义的事。”笔者也因此看到了立德树人的显著效果,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力量。

三、构建协作团队 创新教学理念

声乐排练课程,从构思排练到舞台表演皆是多人协作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排练技巧和作品细节处理,掌握角色塑造、调度方法及运用、情绪处理和情景刻画等技术技能;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选择排演作品、推选出排练者、制定排练计划,确定作品、改编作品、排练作品和表演作品。在陪伴学生的同时注重学生团队的互动、沟通、交流,用爱感化、用心陪伴、用专业引导,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注重学生学习的仪式感,构建学习型创新团队。

从本质上讲,声乐排练课程属于一门艺术课程,而不是纯技术课程。对于知识类和技术类课程是有“标准答案、是非正误”,声乐排练课程却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办法用“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来进行评价。在课程中只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的鉴别,也只存在“孰优孰劣”或“怎样进行艺术创造的效果会更好?”的思考。在声乐排练课程中需要“学会否定”的勇气,否定过去习惯的“标准答案式思维定式”,否定“老师说一不二、既不容怀疑,也不能反对”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究“因材施教、教无定法”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细节之中,鼓励学生只要有更好的想法,就要大胆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锤炼自己精益求精的艺术品格和严谨负责任的治学态度。

从盛夏到初冬,从选曲到舞台呈现。通过引导学生反复修改肢体动作、不断提升声音状态、日益丰富的音乐层次……作品的不同韵味,歌曲中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的表达,同学排演作品从此不再停留在纯技术的表达,有了一些“后现代教育”的思维模式,理解了歌曲与文化、精神联系,注重了作品的艺术性、人文性与社会性的表达。学生从相互的排斥到逐步和解再到团结协作;从毫无头绪到充满创意,再到舞台上精彩的呈现,充分发挥出团队协作和创造的惊人力量。

四、排演红色经典作品 争做时代新人

教育,不是一个真空的视野,而是一个多维的视野,须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魄和定力。有信仰的老师才能培育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学生,这是信仰的传承。排演红色经典作品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通过作品排演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对未来勾画的蓝图,它包括各行各业生动的实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而我们面对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就是中国未来各行各业的创新主体,那作为教师就要走进学生心里,“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历史基因、文化基因,形成了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团结在一起,共建、共荣、共生。通过排演经典作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争做时代新人。以创编的表演唱作品——《狂雪》为例,根据同名音乐剧《狂雪》改编。主要讲述的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激荡悲壮的岁月里,赵一曼面对家国危难,用生命去守护祖国大地,用自己的壮举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红色革命的故事。同学们从不知道赵一曼,到认真学习赵一曼的先进事迹,再到讲述赵一曼故事,分享学习感受。同学们将对赵一曼的精神的理解通过声音、体态、眼神、身体动作表达出来了,眼眸更加清澈、身体更加有力、情绪更加饱满、精神更加振奋,作品感染力大增,表演更具有内涵。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奶奶看到《狂雪》后,发来视频寄语道:“同学们希望你们继续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陈红奶奶的话让同学们振奋不已,激动万分,让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文艺要通俗、文艺要生活”。彝族歌曲《祖国之子》其艺术构思来源于学生自己支教的真实经历。作品渗透了“美育浸润,育德润心”的理念,让同学们了解了支教方式和支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意义。通过排练我们将生活搬上了舞台,用艺术表达了生活,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节目排演从无从下手到思维逐渐打开;从旋律到和声改编,从动作设计到情感表达,用爱与行动支持乡村振兴改善乡村教育。作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思想情感不断深化。作品打磨不止百次,用经典再现了支教过程的感人场景。通过全组人的齐心协力,作品不仅让当代大学生思想深刻,清新质朴,更传递出深山中的爱,跨越山水的情!

排练作品《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则讲述了动人的抗疫故事,歌颂了抗疫精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通过作品排练,同学们状态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朝气,有了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感,有了更多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骨气、勇气、责任和担当。

结语

在声乐排练课程中每一个作品的排练过程就是一个动情的故事。我们用作品讲故事,用故事诉真情,作品不仅感动着我们自己,也感染了观众。课程中每一次的共同讨论、每一场的舞台绽放、每一段的陪伴路途,都是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成长,真正达到了台下有真情,台上传真情的教学效果。

以艺为道,道为艺之道,道、艺不可分。教学是一种修行,师者便循道而行。通过作品排演融入思想引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听党话、感党恩”的时代新人,在通过共建共荣共生,把教育做实、做深、做透。让学生心有所盼,根有所生。“从平凡故事触摸时代脉搏,从时代脉搏探究真理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4]”,从而构筑全方位育人的音乐表演教学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排练声乐课程
舞动未来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两个大忙人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