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

2023-11-15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思政音乐课程

张 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会后,“课程思政”在高校成了高频词。从提出以来,各高校都把课程思政改革纳入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各个学科都积极思考如何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现思政和专业教学和育人、育才多维的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格局。在此之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的通识通修课程来体现,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一系列课程,其内容严谨,理论深厚,形式单一,学生对纯理论知识学习热情不高,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开设学科专业课程。这部分的课程会贯穿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紧扣未来职业方向。课程思政提出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些和学生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的内容,达到既定的育人目标。在高等教育阶段入学前,学生已经对人生做出了一次重要的选择,已经有明确的未来发展的专业和方向,在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期待的学习内容。教师教授的同时,把思想教育的元素融合,以专业为依托,以时代为背景,以改革为动力,达到专业化和政治化的高度统一,两者协同推进,把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输送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经过近年课程思政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在一些教学比赛中,课程思政的融入也是评分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经实实在在成了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高等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是育书教人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趋于成熟并形成固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立身之本的专业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在接受高等教育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音乐本体看,它除了具有娱乐功能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还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音乐史上优秀的音乐家也具有勇于探索,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具备着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意识的功能。因此,一个国家的音乐反映其社会状况和国家的精神力量,担负着传播正能量,培养人道德情操的任务。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文艺范畴的教学活动,自身存在灵活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思政育人模式的弊端,为思政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思路。高等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育才又要育人,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概念更是责无旁贷。相比较其他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音乐教学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渗透力,更具有把专业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融合在一起的优势。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吸收,更容易提高人们的学习热情。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发挥思政带动作用,引导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完成对思政知识的多层面了解,促进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

三、音乐课程思政的建设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音乐与政治思想水乳交融、关系密切,相互交错。音乐的发生演变以及在未来时代的演化,都是发生于一定的政治背景之下,而意识形态的构建以及文艺路线和文化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音乐的性质、音乐的品格和音乐的成就,音乐创作、音乐接受以及音乐商品的衍生及流通都受到一定的政治环境地制约;相应地,意识形态的构建也离不开音乐的映射和补充,意识形态借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彰显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展现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起到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作用。音乐要随着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化而演化,在意识形态构建和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音乐又因其独特性和超强的感染力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的功能涉及教育、认识、审美、社会及娱乐。人们在提及音乐时,往往先想到的是娱乐功能,其实在更深的层面,音乐在某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层面往往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下的。音乐教育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建起一个通道,使音乐本体和各个延伸出的功能有紧密的衔接,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们潜移默化认识到深刻音乐内涵,从而感化人心、引导正确方向。

(二)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意识与育人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弘扬师范教育优良传统、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的责任。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提出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服务的这个问题,而作为培养文艺人才的高等音乐师范,更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只有在教育工作者这个层面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学生层面广泛宣传励志治学、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典型事迹,引导他们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追求,进一步激发认真学习知识、持续提升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推动音乐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新时代服务。高校音乐教师不是仅仅教授音乐技能的“工匠”,而是需要全方位培养人的“灵魂工程师”。高等音乐教育中“立德树人”是首位的培养目标。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修订课程大纲,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一系列反向设计过程不同于之前的教学设计,不是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按需培养。只有这样,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三)推进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不断的文化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包容形态。音乐文化作为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将儒家思想与道德观念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地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等音乐教育需要思考构建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教育知识话语,需要梳理和厘清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知识话语体系,包括中国音乐本体、音乐风格、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话语。[1]深化新时代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思政课程建设,要深入汲取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把师范教学特征和政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新时代特征、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优化课程内容,推动中国传统作品、红色作品、各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与时俱进的时代歌曲等,有计划、有目的、分专题地进入音乐课堂。

在选择作品时,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理念等,要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又能让学生感受思考中国传统音乐是如何进行不断地流传发展。比如二胡名曲《光明行》,可以介绍作曲家刘天华“国乐改进”的艺术理念,介绍他在音乐创作中广泛汲取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同时借鉴西方音乐的技法,将两者有机地进行糅合,把自明清以来“不足登大雅之堂”的二胡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我国传统乐器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刘天华还将二胡纳入了高校音乐学府与艺术院校的器乐教学中,设立了二胡演奏专业。同时,他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材和练习曲,开创了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和刘天华二胡流派。由此,让学生思考,对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在选择红色音乐作品时,也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挖音乐的时代脉络。比如《黄河大合唱》教学时,要给同学们分析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冼星海的个人经历,以及这首歌在历史影响中而经历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作品之中,深切感受到其中的主题思想和创作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热情,让他们积极参加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探讨,把他们所理解的家国情怀展现出来。另外,除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和爱国歌曲,也要吸收一些国外具有爱国情怀的经典音乐,比如法国的《马塞曲》、苏联的《喀秋莎》等脍炙人口的曲目,通过对这些中外名曲的比较,才能从音乐作品中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治国理念,从内心为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而感到自豪。除此以外,还可以选择与时俱进的新创作品,突出时代特征,树立远大理想。比如北京2022冬奥会主题曲《雪花》的介绍时,作曲家将雪花用直达心灵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使雪花变得更加灵动和梦幻。整首作品吸纳中国文化精华,以浪漫简约空灵的旋律,用神韵之笔拨动了隐于人们心灵深处对雪花的冥想和感悟,把人们对北京冬奥会激动、自信、悠远、复杂的万千思绪,凝结成了气蕴深厚充满魅力的冬季奥运会主题意象。作为新时代下的学生,要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也是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戏曲艺术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是高度综合的汉族民间艺术。它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璀璨的中国文化。元代的《窦娥冤》,明清的《牡丹亭》,现代的《白毛女》《红灯记》《西厢记》等琳琅满目的优秀剧目都是各个时代浓墨重彩的经典作品。中国戏曲艺术在表现形式及内容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意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赋予世界戏剧最大的价值贡献。

当然,中小学的音乐课堂离不开音乐教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直接媒介和载体。一系列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都是国家教育意识的体现,是隐性形态的,只有教材在音乐教学中是显性的,具象的,是直接的知识源。师范生今后的教学之路是以中小学音乐教材为具体的教学依据,因此,音乐师范生的本科培养阶段,应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相联系,熟悉音乐教学对象,深挖音乐教材内容,设计好思政在教学中的各融入点,实现教材歌曲的更高更深的教育目标。

(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音乐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的教育层面进行,高校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责任,将自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环境中,自觉在音乐专业学科教育中加入课程思政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究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文艺理论,真正将思政教育和音乐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高校领导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随着现代教育目标的不断变化,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已转为以素质教育为主,因此,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学生的素质教育。大学教师应积极探索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积极改进音乐教育的方法与形式。在教学中,要多选择具有爱国情怀和中国传统民族优秀作品,使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担当优秀中国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承者。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要避免单一的、空洞的理论说教,除了进行唱红歌比赛,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曲目这些形式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可以伴随着音乐作品背景的描述,定期安排文化思想课程的插入,让学生真正读懂悟透中国文化。同时,还应与时俱进,紧密依托时代。在新时代的主旋律下,结合时事政治,国际化动态,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客观的正确认识,教学避免一成不变。最后,加强对校园主流文化环境的创设,把主流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打造具有浓厚主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意识和文化归属感。

(五)确立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

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音乐师范学校的思政课程的提升,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因材施教,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技能的引领性实践、教学性实践、专业性实践、服务性实践、自主性实践、拓展性实践,在提升学生着音乐创作、演唱、欣赏水平的同时,推动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深入生活和融入社会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在服务社会中弘扬爱国精神。通过深化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发现专业技能存在的薄弱和不足,进一步促进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能力、课堂参与能力。以OBE的教育理念为主导,建立产学研机制,学生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与社会建立联系,把所学服务与社会,在社会中磨炼自身,做社会需要的人才,反哺社会。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实现教育过程的闭环。全体师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再回到课堂学习和创作,才能言之有物,动之有情,才能真正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真谛。

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改于创新,勇于担当,富有爱国主义责任感的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只有课程思政下的音乐教育,才会创作出有灵魂有情感的文艺作品。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细致地、系统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只有深化课程思政在各专业领域的实施,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理想有修养的青年人才,只有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才能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音乐作品。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工作,也是一个缓慢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高校教育领域内要形成一个“以学校领导为带头人,以学校教师为骨干,学校学生积极参与”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要把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学校主流文化的大环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课程思政的建设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猜你喜欢

思政音乐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