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3-11-15胡雨婷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传统

胡雨婷 张 雪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动力,获得精神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第一阵线,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引导年轻一代大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勇担文化传承使命,推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性发展,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要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2]高职院校学生有其教育层次特征,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意愿等方面与本科高校学生具有明显区别,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补齐学生文化短板、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探索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有着较大助益。

一、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体系,它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文明结晶,拥有曲折的发展历程和耀眼文明成就,与建党、建国时期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难以割裂的继承关系,兼收并蓄,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意蕴,当代大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建构个人价值体系增强民族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向前发展。

1.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必然途径

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质量要求逐步提升,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而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才快速发展,而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忽视综合素养,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理论缺失,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在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将先贤的文学精神、重要思想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共同构成高职学生基本素养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文化精神能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崛起、社会振兴发扬斗争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个人是非荣辱观念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断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与校园文化教育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文化生态,从而实现人文素养提升的目标。

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目标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传承民族血脉、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有助于加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道德价值,内心油然而生对华夏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重视家庭、友情和社会责任,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会更加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转变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爱家爱国的精神,如儒家思想的“仁治”、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和变化观、法家的“法治”观、佛教思想的空灵意识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抓手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思想观念、规范行为举止的工作,它无形中塑造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品格养成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如仁爱、忠诚、孝道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这样理解:评判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与否去检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便能一探究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共组会议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因此,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意识和国防意识,就应当将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礼仪、优秀文化价值等融入思政课堂和思政教学活动中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帮助大学生养成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文化安全意识。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堂对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有一定涉及,但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效果上还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接触过传统文化知识,但很多内容讲授不深刻、教师专业性不够、记忆点不深刻、日常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和交流感觉一般,[4]说明了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提升。

4.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是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改革、文化振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文化自信就是国民通过了解本国文化持续获取理论知识,汲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内在动力,推动着学习者对本国及民族文化特征予以高度认可,孕育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而当代大学生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导致有些学生文化自觉性不高,文化主体意识淡薄,文化传承责任感较弱。这些特征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建构、价值观念形成、文化素养的培育,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教育,不仅促使当代大学生更乐于自发了解、认识优秀文化内涵,加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更为伟大民族复兴创造文化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理想框架与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新时代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应有之义。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尤其是面对文化冲击和多元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探索构建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讲好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新故事。

1.打造传统文化教学队伍,强化学科建设

教师是教育岗位平凡的耕耘者,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教师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格,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文化自信的培养,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是具备一批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擅长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师。目前由于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大面积铺开设置,因此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专业教师人才缺乏,兼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能力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造成很大制约,打造优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团队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推广相关文件学习,做好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日常教学中承担起传统文化显性及隐性教育的重要职责。其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校内集中学习和校外交流培训快速建立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并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量化,提升教师承担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加强对进校园活动的统筹协调管理,加深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探索校外师资和专业教师相互配合的“双师型”教学方式。

2.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地位,优化课程体系

认知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影响,提高传统文化在教育发展中的占位,是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程,结合大学生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开展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引起大学生重视。具体来说,首先,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耳濡目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系统了解古人的文化智慧,让大学生明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好学通传统文化对文化自信养成的重大意义,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提高辨识垃圾文化价值的警惕性;其次,要结合传统文化中启人育人的深刻哲理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新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方式的综合来持续优化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5]确保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再者,还应当坚持以人文本、柔性评价的工作思路,优化传统文化课程评价体系,与专业学科、理论宣传、思想引领等多方面内容相结合,达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的最新要求,切实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3.创新传统文化宣讲方法,提升认知水平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认知不全的问题,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兴趣、更易接受的宣传手段与宣传方式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除了利用课堂开展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发挥各种学生社团和学校组织的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发声和开展活动的主体,利用好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动员力可以促使传统文化宣讲提质增效。例如,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知识问答比赛、编排表演小品和情景剧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优质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同时要充分利用好高科技手段,积极与大数据、“互联网+”“VR”等高新技术对接,运用好“三微一端”、抖音等平台,打造品牌化、官方化、互动强的网络宣传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方向正确、科学专业、内容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进行有效引导。如此,开展思政工作需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宣讲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消除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加深对优秀文化的了解,提升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4.营造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赓续文化传承

校园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精神和情志,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可以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志趣品格,刺激学生自发养成积极向上态度,促使形成高尚道德情操,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在校园内举办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可以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形成崇德、尚礼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例如召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活动,教师和学生干部做好活动筹划,积极活跃氛围,交流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传统文化节,设置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如汉服cosplay、书法作品展示、元宵灯谜制作等经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体会传统文化魅力,主动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高校可以在校园设置文化景观,将校园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营造环境优美、健康向上、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发扬环境育人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激发高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将文化内涵植入精神血脉,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结语

当前,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大学生应该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通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学队伍打造、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方法、营造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等方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既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传承,能极大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涵养爱国情怀,为伟大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