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助推高校思政课程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2023-11-15蒋诚钢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模式课程

仇 琦 蒋诚钢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 215009)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科技革新、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智能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手段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实时交互性及海量的数据存储性,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高等教育领域,新媒体的普及必然撼动传统思政课程授课体系,对于思政教师及广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渠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传统思政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对象价值观念多样化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集中在18~25岁年龄段的高校学生,特别是近几年00后大学生成为主要学生群体,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同时又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面对变幻莫测的互联网信息,0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新态势、新动向,由此势必会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目前,大部分校园已实现网络全覆盖,学生只需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就能浏览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大大简化了信息的获取流程。同时,开放的网络环境也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升了大学生开放思维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但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固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消极作用同时也不可忽略。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稍有不慎,就会被不良的网络信息钻了空子。尤其是00后大学生,他们思想较为激进,网络安全意识不强,明辨是非能力偏弱,在不良网络信息的持续冲击下,很难坚守自己的初心和底线,一旦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在未来一段时间很难改变。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环境,高校传统思政课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二)教学模式枯燥僵化

纵观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说课教学模式为主。在这种模式下,思政教师往往占据课程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枯燥的教学授课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听课率下降,尤其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物质的影响,相比于单调、僵化的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网络上的新鲜事物,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往往借助于教材内容展开,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也难免会局限于教材,最终沦为机械式复刻教材内容的机器,更不用说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经验的教师了。高校思政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时效性,内容更新和版本替换是一个十分烦琐的过程,这间接导致了教材中某些具体理念无法与当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物质生活相适应[1],教师若不对教材中的内容加以筛选、鉴别,而采用倾囊相授、全盘托出的教学形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教材理论真实性产生疑问,对教师授课科学性产生质疑,这无疑是阻碍高校思政工作有效开展的一大潜在因素。

(三)教学考核评价单一滞后

传统思政课程教学评价环节往往设置在课程结束后,针对思政教师的授课模式、授课内容、授课效果等方面,由听课学生进行评价。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应付,象征性地完成了教学评价环节,并未提出实质性意见,从而限制了思政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此外,传统思政课程的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仅仅依靠期末考查或卷面考试给定成绩,在重视客观评价考核成绩的同时,忽略了过程性考核和增值性评价。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单纯通过一张试卷、一篇论文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个人道德修养等指标定性。高校思政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其长期性、复杂性值得每一位思政教师重视。

二、高校创新思政课程路径研究

(一)清晰认识教学对象价值观念

现如今,高校学生在看待事物方面往往凭借感性直觉或第一印象,分析或解决问题时往往折射出思维发散、思想跳跃、思绪起伏等感性特征,虽在细节把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洞察力,但缺乏理论支撑从而导致始终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剖开事物表面,从一般现象揭露事物本质特征,从而得出理性结论。因此,被动地接受思政课程教学无异于浮于事物表面,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于无形中束缚于思政教师设计的课堂之上,同时,思政教师也无法清晰接收到学生反馈,不利于其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成效,教师可通过例如走访调查、发放思政问卷、调研同行授课等形式,结合自身授课现状,转变创新授课思路及模式,尽可能贴合学生价值观念,开发出契合学生思路及逻辑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即使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学生群体,思政教师仍需保持清晰头脑,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多渠道思政教学方式极力扭转学生不成熟、不理智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提高学生代入感、认同感及对于思政课程的喜爱度。

(二)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传播,教育教学过程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无疑给高校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扩大思政课程覆盖面,提高思政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满意度,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思政教师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新媒体平台,组建了思政线上教学平台,建立了一整套思政在线教学体系。较为常见的例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微课”“云课堂”“雨课堂”等平台,教师通过登录个人账号上传或分享思政学习资料、教学视频、核心知识点,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在线观看或自主下载,实现自我学习。这种全新的思政教学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针对疑难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学习资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思政教师亦可转变传统思维,通过建立在线论坛的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此不断调整和改进授课模式。同时,思政教师要正视互联网时代特征,加强“碎片化”信息的分类、处理能力,积极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整合教学资源[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富含特色、极具价值的思想内核。

(三)拓宽教学评价手段

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应加强构建协同合作创新机制,即通过引入教学评价等手段,实现课堂反馈、课后评价动态实时监测,着力提升思政课程全方位育人成效。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过程环节,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环节,都应制定较为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教学大纲环节,思政教研室要广泛征集思政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同时要综合考量教务处、专业课程教研室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质量考核标准同质相近、质量相通;在教学过程环节,思政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布置在线作业、在线论坛发帖、线下社会实践等方式广泛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程的积极性,以线上+线下混合性评价方式客观评定课程的过程性成绩;在教学评价环节,思政教师可设置多方面考核项目,将学生课程综合评定与课堂/课后、期末/平时、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多方面表现挂钩,且权重分配协调、均衡,便于实现教师对课程各环节全面、细致的监控;在教学反思环节,除采用师生在线民主评议的方式外,也可通过发放线上问卷、召开线下座谈会、教学督导等方式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以学生为本,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体验感、认同感。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筹备阶段

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升体系能否构建,基础在教师。一门思政课程成功与否,关键在课程筹备阶段,教师能否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能否有效调动各类新媒体技术平台处理信息、制作微课。各高校思政教研室应开展新媒体技术培训、信息加工处理技术培训、系统优化思政在线教学设计培训等专门技术培训,以此提升思政教师适应新媒体时代思政教学的能力。首先,新媒体技术培训可以从学校网络中心或计算机教研室入手,通过邀请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让思政教师对于新媒体背景、功能、优势有所了解,从而引起思政教师的兴趣和共鸣。其次,信息加工处理技术培训可以从年轻的思政教师入手,他们出生于大数据时代,平日接触大量的新媒体技术,在资源整合、信息处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他们又与当代大学生年龄较为接近,深知学生的需求,能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呈现富含特色、极具价值的思想内核。最后,系统优化思政在线教学设计培训可以从课程设计和信息整合入手,可以充分调用新媒体时代各类应用载体挖掘信息,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重视提升思政教师个人信息处理能力,对复杂信息去伪存真提取思想内核[3],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在纷杂世界和海量信息浪潮中迷失自我。

(二)课程讲授阶段

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升体系能否构建,核心在课程。新媒体背景下,各类新技术、新平台层出不穷,如何挑选符合教学大纲、适应教学对象、满足教学预期的线上教学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质的网络环境、丰富的平台资源及完善的后台维护,对思政课程来说亦是锦上添花。在课程讲授阶段,思政教师可一改往日“板书式”或“填鸭式”的教学风格,可以充分考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短视频+理论+讨论+实践”的模式充实教学环节。先从短视频入手,结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点,选取符合时代特征且有足够话题度的视频,以此带动学生更快融入课堂;其次保证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主旨内容;接着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在线论坛等平台广泛开展线上与线下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性,提高思政话题推广度,以此带动思政内核入脑入心;最后通过理论知识点上升到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入剖析社会面真实案例,以理论疏导激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认识,以此践行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各类新媒体平台也可针对实际授课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和现实性帮助,不断更新优化课程模块,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

(三)课程考核阶段

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升体系能否构建,重点在考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极具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及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思政教师来说,更要牢牢抓住思政课程主阵地,加强思政教育引导,推动品牌课程建设,增进师生日常交流互动,将思政教育落细落实,最终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成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以试卷和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显然不适用,思政教师纷纷打破固有思维,通过提高过程性考核占比,从全方位、多角度科学性评价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4],更具一定的说服力。仅凭一张试卷、一道习题很难直观反映学生一个学期的思想政治表现、政治素质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需要通过持续性、阶段性考核,方能展现学生学习成效。通过引入新媒体技术,以信息跟踪记录学生日常性学习情况,通过线上平台导出学生在线听课率、签到率、即时互动率、作业完成率等过程性指标,以多角度考量完成对学生思政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

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程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常态,思政教师必须转变固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广大思政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帮助、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主动学习、善用网络、服务社会,唯有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在高校成为有源之水,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