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循证护理实践

2023-11-14许华娇沈卫红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经口筛查入院

许华娇, 沈卫红, 李 丽

(1.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护理部, 上海, 201508;2.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神经内科, 上海, 201508)

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导致进食困难,无法安全有效地将食物由口送到胃内,以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脑卒中后有37%~78%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可导致患者发生误吸、卒中后肺炎、急性气道阻塞、支气管肺部感染、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良结局。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高达51%~73%,因隐性误吸在临床中不易发现,脑卒中患者实际误吸发生率可能更高[2]。本文总结1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最佳循证护理实践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9 岁,因“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小时余”来院急诊,查头颅CT 示脑萎缩,考虑脑梗死,于2023年3月6日收入神经内科。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 36.8 ℃,血压:138/83 mm Hg,神志模糊,昏睡状态,言语不能,查体不能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3 cm,对光反射迟钝,无眼震,口唇无紫绀,鼻唇沟对称,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患者心率为76 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杂音。双下肢不肿,双手可见瘀斑,右侧肢体偏瘫无活动,左侧肢体刺痛有回避,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190/110 mm Hg,平时规律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病史10 余年,长期口服强的松、甲氨蝶呤及对症止痛药物。西医诊断:1. 脑梗死;2.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 类风湿关节炎;4.肺结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 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低钾血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活血、改善脑代谢、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入院当天患者未进食,呈昏睡状态,留置导尿,住院期间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入院第2天给予留置胃管,1周后患者吞咽功能好转,给予拔除胃管改经口进食。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最佳证据应用

2.1 脑卒中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3]

2.1.1 筛查时机:患者入院4 h 内及口服食物、液体、药物之前进行吞咽筛查。

2.1.2 筛查工具:选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患者吞咽功能为5 级。筛查工具尽量简单、准确、可靠、安全、经济及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常用吞咽障碍简易筛查表、洼田饮水试验、多伦多床旁吞咽筛查、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等。吞咽筛查流程包括:观察患者意识水平、姿势控制程度等。若患者意识清楚,积极配合,并可保持直立体位,筛查时还应观察患者口腔卫生、口腔分泌物及饮水试验。

2.1.3 筛查实践者: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进行初步吞咽障碍筛查[4]。

2.1.4 筛查后评估:通过筛查初步确定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通过筛查),以及存在或可能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未通过筛查)。对于没有通过筛查的患者,将由专业人员进一步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包括临床床旁评估和仪器评估),以明确有无吞咽障碍及其程度、类型,了解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制订治疗计划和策略。

2.1.5 筛查培训:护士应接受相关培训,包括吞咽障碍风险因素、吞咽障碍早期征象、患者进食和饮水习惯的观察、饮水试验、营养风险和营养指标的监测等。

2.2 脑卒中吞咽障碍进食管理

2.2.1 进食途径:一般包括经口进食、间歇经口进食、管饲饮食,经口进食为最佳选择。根据吞咽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意识清醒的脑卒中患者,建议间歇经口经胃管进食;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不能安全进食或经口进食能量摄入低于目标喂养量60%、气管食管瘘、昏迷、机械通气、禁食或进食量减少大于5 d 的患者,建议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饮食代偿和其他代偿策略,患者能够经口摄入足够营养时,宜尽早停止肠内营养支持,减少不必要的管饲。患者入院初筛后,遵医嘱给予留置胃管并鼻饲饮食。1 周后患者病情好转,再次评估吞咽功能为3级,更改为低盐软食。

2.2.2 营养支持:邀请营养师会诊,共同制定患者营养方案,留置胃管期间给予匀浆管饲300 mL,3次/d;患者白蛋白23 g/L,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给予愈素Ⅱ营养剂200 mL,3次/d。

2.2.3 饮食分级:推荐基于吞咽功能分级,应用标准规范的饮食质地调整方案[5]。国际吞咽障碍食物标准行动委员会发布吞咽障碍饮食标准框架,由8个连续等级(0~7级)组成,每个等级由相应的数字、文字描述和颜色逐一区分。0~4 级采用规格统一的10 mL注射器,判定液体食物的黏稠度;5~7 级对食物的性状进行了分级,为布丁状、软质型、常规型,为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干预制定依据[6]。可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吞糊试验评估,根据结果以及患者自身营养、基础疾病、个性需求等情况,制定合理的食谱计划。类糖浆状食物可选择豆浆、米汤、果汁、蔬菜汁等;类蛋羹状食物可选择蒸蛋羹、稠状瘦肉泥、芝麻糊等;类布丁状食物可选择碎肉粥、水果泥、蔬菜泥等[7]。

2.2.4 代偿策略: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后,可改为经口进食。①根据患者吞咽功能,调整食物质地:流体食品黏度适当;固态食品不易松散、易变形、密度均匀顺滑;通过切碎、研磨或与液体混合等方法改变食物性状,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②采取正确的进食姿势: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头部稍偏向健侧,颈部保持向前弯曲状态;禁忌平躺位进食;进餐后保持姿势30 min,进餐后清洁口腔。③指导患者正确的进食方法,咽期反复吞咽、延迟咳嗽/清嗓;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等。④进食速度:观察或触摸到患者已完成前一口吞咽后,再进食下一口。⑤进食时间:缓慢进食,给予充足的进食时间。⑥进食时机:避免在患者着急和疲倦时进食。⑦进食量:每次以一口量为宜,食物或液体约5~20 mL。⑧照护者体位:坐位喂食,与患者平视。⑨工具调整:尽量选择缺口杯、金属勺。⑩环境调整:确保进食时最佳照明、环境安静,减少干扰。

2.2.5 康复锻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开展早期康复训练。①舌运动:根据患者舌功能强弱选择主动训练或利用吸舌器被动训练,进行舌外伸、内收、上抬至上唇、下降至下唇、口角两侧运动。②口唇面部训练:长发“a”音、嘴唇张开抗阻训练、按摩颊肌。③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④冰刺激:选择医用冰棒刺激前后腭弓、软腭与咽后壁。⑤头颈部姿势控制训练:指导患者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及侧屈的训练,以5 次为1组,每个方向3 组,每组间隔15 s。⑥有效咳嗽:协助患者取坐位,上身微向前倾,指导患者先行5~6 次深呼吸,然后屏气3~5 s,进行2~3 次有力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循环2~3次。

2.2.6 健康教育:根据健康教育路径实施。①入院24 h:介绍医院、病房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及探视、陪护制度;协助患者配合完成洼田饮水试验、才藤氏吞咽障碍7 级评价和营养风险筛查,必要时进行容积粘度(V-VST)测试。②住院2~4 d:讲解吞咽障碍临床表现、诊断、代偿措施(饮食改进和姿势调整)、吞咽功能训练,并重点向患者及家属演示饮食改进和姿势调整;协助患者选择进食环境和器具。③住院5 d及以上:评估患者有无并发症;再次讲解吞咽障碍代偿措施(饮食改进和姿势调整)、吞咽功能训练和并发症的预防(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④出院前1~2 d:评估患者及照顾者对吞咽功能训练、代偿措施、口腔护理、窒息呛咳处理等掌握情况,未掌握之处再次强调。

2.3 效果观察

患者入院时吞咽功能5 级,给予留置胃管鼻饲饮食,经过积极治疗和早期康复锻炼,住院1 周后吞咽功能恢复至3级,改为经口进食;住院12天后复查各项指标正常,吞咽功能为2 级,做好相应出院指导,病情好转给予出院;出院1 周后随访,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未发生误吸、气道阻塞、吸入性肺炎等。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三大致死原因[8]。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增加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部感染、脱水及营养不良的风险,加重医疗耗费,给国家、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9]。随着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吞咽障碍循证证据为护士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案例中,护士遵循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护理最佳证据的理论指导,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工具,在入院后及病情变化时及时动态地进行吞咽障碍评估与筛查,根据评估结果,联合医生、营养科、康复科,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管理和康复锻炼方案,降低了误吸风险,改善了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有效促进了吞咽功能的恢复,患者自我照护能力明显提升,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基于吞咽障碍护理循证证据,尽早且准确地识别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结局。

患者知情同意:所有个体参与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经口筛查入院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作文门诊室
作文门诊室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