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元剑阁县: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2023-11-13民生周刊郑智维

民生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古柏剑阁县蜀道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围绕“四古”资源优势,剑阁县统筹推进蜀道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着力把剑门蜀道建成生态景观大道、文化体验大道和产业惠民大道。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怒。

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

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

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

奇人怪想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翠云廊的得名,正是源于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这首诗。在诗序中,乔钵专门提到:“自剑州,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剑州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十万,今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曰‘翠云廊’。”

诗中提及的翠云廊,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今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剑阁县,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

剑门山区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宜柏木生长,千百年来,当地一直有栽种柏木传统。在翠云廊,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蔡东洲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剑门蜀道历史上6次大规模植树行动。

剑门关 图/郑智维

听取情况介绍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在翠云廊的千年古柏林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一条启示: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临行前,总书记叮嘱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古柏林延续千年

“由于所处地势较低,一场大雨让这棵古柏树根处产生了积水。如果不及时排水,树根就容易沤坏,树根沤坏势必就会导致古树死亡。”

日常巡护中,护林员石洪林发现这一情况。为让积水能够及时排出,他汇报协调挖了一条用于引流的水沟。排干积水后,他对古柏实施了施肥、输液等养护措施。看到树叶返青,他才放心。

居住在剑阁县汉阳镇东青村,石洪林负责巡护的古树位于翠云廊景区附近的胡叶树湾。从2016年开始,他成为一名专职护林员。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自己在这里出生、读书、长大,一直与古树相伴,对古树有着很深的感情”。

守护着64棵古树,66岁的石洪林每天至少要花一个小时用于古树的日常巡护:防火、防虫,防人为破坏,清理树下路边的白色垃圾……如果赶上雷雨大风天气,还要认真察看古树有没有被损坏。如果发现古树有损坏,他需要及时向林业部门报告情况。

石洪林仅是剑阁县“护柏人”的普通一员。目前,剑阁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的古树保护体系,对古树实行“一树一人”管护制度。

除了注重制度建设、人员安排外,剑阁县在古树保护中还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避雷针、消防栓、二维码……打开手机,扫描古树上的二维码就会弹出古柏的电子档案,内容包括树高、树径、品种、位置经纬度等信息。

“通过电子档案,能够随时对古柏生长环境、生长发育和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便于对古柏‘一树一策’制定保护措施。”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赵丽霞说。

以剑州古城为中心,翠云廊分布在长达300余里的剑门蜀道上,有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

剑门蜀道,古柏森森。

整个翠云廊现有古树20973株,其中拥有自秦汉以来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当地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剑阁境内的古树平均树龄1050年,最高树龄达2300年。如今,剑阁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2%,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8天。

为何翠云廊的古柏林能延续上千年?

这些古柏能完整保存下来,得益于历朝历代的保护,从历史上的植柏护柏制度到现在的林长制、树长制,从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最好的保护莫过于传承。近年来,剑阁出台《剑阁县蜀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将古柏数量及生长状况等作为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的重要内容和自然资源审计范围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完成县长离任交接两次,乡(镇)长离任交接20余次,并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举办了两次乡(镇)长离任交接集中签字仪式。

聚力保护蜀道和古柏,剑阁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翠云廊,杨祖斌向总书记汇报了当地保护古树的3条措施:“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和“一树一策”科学救护。

由于树龄长、脆性大,加之可能出现的虫害、火灾、水土流失,翠云廊古柏也会面临自然死亡的风险。

“围绕古柏保护,剑阁县将开展大普查、编制保护规划、制定地方标准、健全法治体系、建立智慧管护体系、开展补植和二代柏培育、打造示范、成立专项基金、编制应急预案等九件大事。”赵丽霞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蜀道见证时代变迁

以古柏为主,蜀道古树名木众多。古树因蜀道而生,路因树而被保护。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修路植树的传统,植行道树有表道、护路、遮阴的作用。”谈及蜀道和古柏的关系,蔡东洲说。

年轻时,蔡东洲研究宋金蒙关系和三国文化,后来从事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宋元山城寨堡调查研究,都涉及蜀道,而且所就职的西华师范大学位于蜀道穿越的川北地区。

近些年,蔡东洲将蜀道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在古蜀道和金牛道示意图前,他向总书记介绍了蜀道开通和兴起的情况。

古蜀道是中国古代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翻越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动脉,主要由“北四南三”组成,其中南边主道是金牛道,全长600多公里。

作为古代由关中通往蜀地的道路,秦蜀古道是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蜀道开通于先秦,开拓于汉魏六朝,兴盛于隋唐两宋时期,完善于元明清。

地处广元市西南部,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接合部,剑阁县有“蜀道明珠”等美誉。从剑阁县城出发,驱车沿108国道行驶25公里就到了翠云廊景区。

站在古蜀道遗址上,不难想象蜀道兴盛时期的场景。既是中国古代贯穿南北地理分界线的军事要道和交通大道,古蜀道也是联系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古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要交通纽带。

作为古人进出西南的重要通道,蜀道承担了四川北境对外的运输重任。蜀道的修筑,对蜀地和外界的商贸流通、生产生活及后来的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中、汉中、剑门关等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剑门关的军事地位则更加重要,有“两川咽喉”之称。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蜀道兴盛在宋朝,尤其是南宋。为维护赵宋国防安全,蜀道沿线驻扎有十万宋军。”蔡东洲谈道,为保障军需供给,蜀道水陆畅通,管理到位。至今略阳还保存着南宋的《仪制令》碑,解决蜀道上谁主谁的问题,堪称我国交规的发端。

一条古蜀道,映照中华史。

蜀道的开通,使中原与大西南紧紧相连,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蜀道的开通推动了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连接了南北丝绸之路,为古代中华多族群、多区域、多元化文明的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巩固繁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历朝历代对蜀道的歌颂和游记就没有中断过,既有《西峡颂》《阁颂》《石门颂》这样的汉代书法瑰宝,也有古代许多大文豪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对于我国文学和历史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如今,从“百步九折萦岩峦”到四通八达,蜀道翠云廊剑阁段所在的剑阁县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巨变。京昆高速、西成高铁、108国道贯穿县境,三小时高铁交通圈辐射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高铁、动车每天停靠最多可达40余趟次。

古道文化“活起来”

蜀道向来以险峻著称。

在千古名篇《蜀道难》中,诗仙李白曾如此感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昔日李白慨叹的蜀道,如今成为徒步游的线路。7月15日,四川省旅游网络达人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在剑阁举行。此次徒步线路选定在剑阁县普安镇境内的拦马墙古蜀道上,该路段是剑门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具有道古、树古、交通设施古的“三古”特色。

日常巡护中,护林员石洪林察看古树生长状态。图/郑智维

2015年1月,蜀道被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清单。通过打造古蜀道徒步游线路,实施大蜀道遗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剑阁县修缮古蜀道35.8公里。

随着近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古道逐渐失去交通基础设施之用,已然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抑或文旅活动的场地。早在2019年,大蜀道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的赛道就覆盖了剑门蜀道精华的剑昭古蜀道段。一经推出,就受到“跑友”们欢迎,首届比赛就吸引了来自10余个国家的4000余名选手参赛。

“剑阁有四古:古关、古道、古柏、古城。”剑阁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清平谈道,围绕“四古”资源优势,剑阁县统筹推进蜀道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着力把剑门蜀道建成生态景观大道、文化体验大道和产业惠民大道。

我国幅员广袤、历史悠久,纵横千万里、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古道文化遗产。如何让兼具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蜀道“活起来”?

作为一座富矿,古道文化需要科学保护、深入挖掘、创新转化。在蔡东洲看来,科学保护当以科学调查研究为前提,深入挖掘当以文献记载和文化遗存为基础,创新转化在于根据文化遗存来宣推和利用,以达到传承文化、发展旅游的实效。

为开展蜀道文化等地方文化整理、挖掘、研究,剑阁县搭建历史文化综合研究平台,开展蜀道、苦竹寨等遗址考古研究,举办中国蜀道论坛、中国蜀道文物展等学术研讨交流活动。

“在此基础上,剑阁县将深度挖掘蜀道作为生态保护大道、文化传承大道、经贸交流大道等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全面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旅产品供给。”

举办古蜀道徒步游,建造古蜀道博物馆,用科技手段让鹤鸣山、觉苑寺等文物活起来,开展剑门关文学奖、剑门蜀道诗歌大会……

在王清平看来,让古道文化“活”起来,既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方式。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千年古蜀道真正“活”起来。

猜你喜欢

古柏剑阁县蜀道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剑阁县举办2020年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
柴达木映画
剑阁县通过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评审验收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古柏
蜀道雄魂
承载历史文化,彰显古都风韵——北京古柏寻访
剑阁县补贴1 226万元解决种烟人力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