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共生的马来西亚

2023-11-12纪南华

世界文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槟城马六甲郑和

纪南华

几年前,我赴马来亚大学访学。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很快就来到了南中国海的上空。透过舷窗,俯瞰一望无际的碧蓝大海,再近看机舱内肤色各异的乘客,我不由想起一位老华侨的话。他说:“我们祖辈从闽南乘帆船漂洋过海,足足用了一个半月才到达南洋。”如今,25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仅用四个小时,不由感慨人类真伟大,飞机的发明实实在在把地球缩小了。

下了飞机,仅用11林吉特(马币单位,约合22元人民币)便买了张从机场开往吉隆坡市区的大巴票。坐在宽敞、舒适的大巴上,一路上放眼望去,漫无边际的棕榈林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海洋。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棕榈之国”的称谓并非虚名。

大巴沿着平坦、宽阔的机场高速路疾驶,不到一个小时便到达吉隆坡市中心最重要的交通枢纽—KL Sentral(中央车站)。这里LRT(轻快铁)、KTM(电动火车)、MONOREL(单轨铁路)、KLIA EXPRESS(机场快线)等轨道交通让人眼花缭乱,深刻体会到吉隆坡交通的便捷。前来接我的朋友介绍说吉隆坡的轻轨系统是在1998年联邦运动会前建成的。当时政府建设轻快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首都严重的堵车问题。坐上LRT,有点像在国内坐地铁的感觉,区别在于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面上行驶。仔细看一下车厢内还有“中国株洲制造”的标记。原来这个无人驾驶的轻轨列车还是中国生产的呢!朋友还告诉我,吉隆坡的MRT(地铁)也是中国公司承建的。

很快,我们便来到市中心的“叶亚来路”。这条路距吉隆坡的唐人街—“茨厂街”近在咫尺,虽然总长不到四十米,但知名度极高。叶亚来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曾任吉隆坡“甲必丹”(马来西亚地方最高首长),被誉为“吉隆坡之父”。除叶亚来路外,在吉隆坡以华人先贤之名命名的道路达十数条之多,如叶亚石路、叶观盛路、陆佑路、赵煜路、洪成路、辛炳路、陈秀连路、朱晴溪路等。

在茨厂街有一座华丽而沧桑的中式建筑,雕梁画栋,岭南风浓郁。这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陈氏书院。虽然名为“书院”,实际却是陈氏宗祠(家庙)。其建筑风格仿照广州西关的陈家祠,面积仅为后者的六分之一,堪称其缩小版。

车行驶在市中心,清真寺宣礼塔传来《古兰经》的吟诵音乐,在耳畔中久久回荡。抬头仰望,远处宏伟的双子塔和周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耀眼光芒。五颜六色的旅游大巴在路上忙碌地穿梭,构成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黑皮肤的印度人、头顶宋谷帽或包裹头巾的马来人、高鼻蓝眼的欧美背包客熙熙攘攘地穿行在大街小巷,提示你身处异国他乡,但街头“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中医诊所”“茶餐室”“肉骨茶”等醒目的中文招牌和超市门口摆放着各种繁简字混杂的《星洲日报》《光华日报》《中国报》等中文报纸,又让人恍如置身港澳。

到了住处,打开电视,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等多种语言的频道提示你这是一个族群多元、文化多元的国家。由于历史上马来西亚曾是英国殖民地,英语作为殖民遗产在该国的商业、科技、教育、传媒等领域广泛使用,英语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人口比例占四分之一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东南亚华人对汉语的称呼)是共通语。此外,一些汉语方言在大马各地也广为流行。马来西亚华人仿佛都是语言天才,马来语、英语、普通话、闽南话、潮汕话、客家话、广府话脱口而出、自由切换。

在马来西亚常听华人说:“如果没有去过槟榔屿等于没来过马来西亚。”于是带着好奇和向往,在一个周末,我从吉隆坡出发一路北上,探访这座人文荟萃的南洋名城。

“槟榔屿”正名叫槟城,因槟榔岛上的槟榔树而得名。“槟榔屿”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书的《郑和航海图》中,素有“印度洋上的绿宝石”之誉。很多人误以为槟城是一个岛,其实不然。槟城是马来西亚一个面积较小的州,除了島屿(槟榔屿)以外,还有一片比岛屿大两倍的半岛,称为“威省”。槟榔屿和威省是由全长13.5公里的槟威大桥连接在一起。槟城共辖5个县,其中2个在槟岛(东北县和西南县),3个在威省(威北县、威中县和威南县)。

大巴穿过号称东南亚第一的跨海大桥—槟威大桥—就来到槟城的首府,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海岛城市乔治市。来到乔治市的中心,我一眼就看到了富丽堂皇、中西合璧的“蓝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弼士(本名振勋,字弼士,祖籍广东大埔)在百余年前居住的豪宅。作为富甲南洋的侨领,张弼士生前的财产在顶峰时比当时著名的红顶商人、江南首富胡雪岩的财产还要高许多,曾超过清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作为清末当之无愧的华人首富,张弼士曾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很多中国人可能对张弼士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一定听说过烟台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张裕”即以其姓氏“张”开头,“裕”意为“富裕”。1915年,张弼士应美国总统威尔逊之邀,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张裕公司的四种葡萄酒(白兰地、红葡萄酒、味美思和雷司令)在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了一个金奖、三个优等奖。这可是近代以来中国产品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

槟城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与张弼士同时代的名人—辜鸿铭。他才高八斗、学贯中西,但心高气傲,行为怪异,被称为“清末怪杰”。

从古至今,槟城在商界、学界甚至体育界都出了相当多的奇才和名人,如当今中国人熟悉的与林丹齐名的大马羽球一哥李宗伟也是槟城人。

2008年槟城首府乔治市与古城马六甲一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可见其历史底蕴深厚。

在当地朋友的指引下,我又来到位于牛干冬街的五福书院。这是一栋三进式的岭南传统街屋建筑,柱高院深、古朴雅静,门联上书“落叶归根方可枝叶延绵,饮水思源才能源远流长”。讲解员说,“五福”之名源于《书经·洪范》篇二:“一寿、二富、三康宁、四修好德、五考终命。”最初该书院只是茅草屋,仅作私塾之用。如今历经多次重修,已集书院、宗祠和会馆等功能于一身。五福书院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肇始地,从建立至今,已经历了两百年风雨,成为南洋华文教育的一座历史丰碑。

槟城的闽南裔华人众多,生活习惯与闽南地区酷似,街头随处可见福建面(又叫“槟城虾面”)、炒粿条、面线糊、猪肠粉等大摊档,满耳听到的都是闽南话,如同置身中国的厦门。其实早在1993年槟岛就已和厦门结为姐妹城市。今日的槟岛也和厦门一样是一座如诗如画的城市,在这里触目皆是历史遗迹和肤色各异的东西方游客。

斋月假期,我与友人从吉隆坡出发向南驱车约2个小时,抵达了名闻遐迩的马六甲。

踏上马六甲的土地,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这座不大的城市既是马六甲州的首府,也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过去六百年里,无数来自亚欧各国的人在这个古城共同书写了复杂的历史。最先来到这里的是明朝的庞大船队。1405—1435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南洋,其中五次经过马六甲。事实上,马六甲后来已成为郑和船队的驿站,船队行至此地会稍作休整,中马两国间的互访与贸易随之频繁。

马六甲城内有一条“三保街”。这条街上有一座著名的“三保庙”。庙宇被大树环绕,林蔽树荫、清凉宁静。庙门上绘有两个身披战袍、手执刀斧的将军画像,威严英武。门柱两旁悬挂一副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庙门口有一对金光耀眼的石狮子,但头顶部的金色已脱落。原来信徒们认为:走过狮子身旁,抚摸其头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庙内香火旺盛,庙中央立着一尊戎装佩剑的郑和像,上挂“郑和三保公”的横幅,两旁排列的是文官武将的神像。庙右侧是马六甲最古老的水井—三保井,相传是1409年郑和到此为寻饮用水而挖掘的。据说喝了这口井里的水,出海远游或捕鱼,遇到风浪会逢凶化吉。三保庙后不远处有一小山,名“三保山”,又称“中国山”,据说郑和船队曾驻扎于此,传说中的明朝公主汉丽宝下嫁马六甲时也居住此地。相传郑和当年在此登山散步、远眺海天,于是后人就在郑和驻足处修建了一座“三保亭”。

在马六甲,郑和的存在感是全方位的。大街小巷、時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后人对郑和的颂扬和怀念。

郑和之后的几百年里,马六甲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等国进行殖民统治,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15—16世纪,马六甲曾是繁忙的海上枢纽,其地标荷兰“红屋”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红屋”是荷兰殖民时期遗留至今的一栋建筑物,在17世纪由荷兰人所建,早期是荷兰总督官邸兼行政中心;在英国殖民时期,它又被英国人当作行政中心;再后来又变成教堂和市政府;如今是马六甲博物馆,收藏有马来西亚、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历史文物。1957年,马来亚宣告独立,马六甲才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

静静流淌的马六甲河将古城分为东西两半。河西的鸡场街是马六甲最热闹的古董街和美食街。在这里最出名的是“娘惹菜”。“娘惹”是华人和马来人通婚后的女性后代。她们的生活中保留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很多国人看过电视剧《小娘惹》,对剧里的娘惹菜印象深刻。娘惹菜的秘诀在于数十种南洋香料精心调制的秘制酱料。

马六甲不大,但因汇集了东西方的移民、语言、宗教和习俗而独具一格。城内保留了各种国外的、本土的、古代的、现代的文化遗产,既有中国古典式的寺庙园林,也有荷兰和葡萄牙风格的欧式建筑。多元文化构成了这个天蓝蓝、海蓝蓝的小城别样风景线。正因如此,马六甲才成为一个有底蕴、有故事的城市,值得细细品味。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马来西亚,可能最合适的莫过于“丰富多彩”。这里是不同族群的汇集地;这里有复杂多样的语言文字;这里是兼容并蓄的美食天堂;这里云集了众多清真寺、佛寺和基督教堂;这里既有“绿色黄金”(棕榈树、橡胶树等热带作物),也有“黑色黄金”(石油),还有蔚蓝海洋与湛蓝天空。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马来西亚恰如一幅绚丽的“织锦”,色彩斑斓、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槟城马六甲郑和
俯瞰槟城:华人南洋拓荒的明珠
五彩斑斓马六甲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油画《马六甲古树》
槟城:时光滋味
马六甲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