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2023-11-11张丽岩杨欣月马健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军民协同体系

张丽岩 杨欣月 马健

在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军事革命发展的结合加快,科技创新中心跃升,建立了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军民创新已经成为了本组织促进实施发展驱动创新、军民协同和科技强军的国家战略的重要保证。全球各个国家都将军事、民用、科技和创新置于战略层面,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军民科技融合发展不可或缺。基于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合作视角,阐明了影响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的因素,军民合作的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围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体系构成、结构特征及其资源配置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对国防科技领域军民协同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和深入。有学者系统分析研究了中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要素结构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从创新链、模式、配套机制、经费筹集等多个方面重点研究了中国军民协同创新;也有学者指出,人才、环境、企业管理等条件,均将为中国的军民协同创新带来积极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源、企业结构与组织要素、企业架构与管理是主要影响因素等。目前,许多学者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深入研究和分析军民协同试点国家的成功实践。其次,重点分析军民协同创新体系的要素和功能。再次,通过对中国军民协同进程的分析,可以解释中国军民协同的现状和困难。

综上,目前现有的许多有关军民结合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尽管已在许多领域开展了探索,但仍面临着若干困难:军民技术合作发展的理论还不够明确,协同效应不够全面,协同体系尚不健全,还有缺乏全面、动态的方法研究等。因此,本文对军民技术合作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构建了创新体系的概念模式,为我国军民技术创新合作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概念与内涵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主要指的是基于军队军民两用的重大战略需要,以军队技术力量为基础在单位、地方、领域内开展的密切合作,从而达到军队技术优势最大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军事发展效果的新型社会形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与军队战斗力建设密切相关,是军队利益、社会生产力、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关键,也处于军民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位置。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军民割裂的局面,实现军民科技要素的开放共享,并将其转化为成果。与军地管理部门、科学研究院、企业等主体一起合作,共同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军民为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军民协同深度发展,提高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融合。民用、军用技术复合创新,最大化“军”和“民”的技术优势,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将双方优势和资源最大化结合,通过吸收、转化形成竞争优势,以最大化社会利益为目标。

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影响要素

军民协同创新体系的主要影响要素有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服务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这些要素围绕技术、资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其中,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主要的创新要素,这些要素的人力资源主体起到技术创新的源头作用。科技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为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可以称为创新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不仅负责系统的构建,还作为系统的成员参与整个系统的运行,它被称为创新管理者。他们之间合作、竞争、捕食的关系就会相互产生协同效应,他们合作可以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正的,他们竞争产生的协同效应是负的。

(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

过去,在军民分工体系中,大型军民项目彼此独立,但在军民协同、军民合作创新体系、军民领域的理想状态下,该领域将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部分,即受需求影响的技术创新需求所产生的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在国防和市场需求方面,军用和民用公司正在逐步实施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这些公司包括军事和民用公司,但不再局限于自己的领域。在某些情况下,双方可以进入彼此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活动。

军民结合体现了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这一部分的规模和规模不仅取决于军民合作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当前科学技术的性质、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水平以及中介机构的运作效率、金融、政府绩效管理、创新体系、市场机制等外部条件。当制度创新水平提高时,军民协同的范围将扩大,这是制度各要素共同努力和行动的结果,而外部表现是现有的创新体系,最终推动军民创新体系迈上新台阶。图1 是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简图。

图1: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简图

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策略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指在军民协同的整体战略下,每个创新实体依靠科技创新资源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知识创新系统相结合,打破军民之间的技术壁垒,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军民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开发。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必须将属于不同体系和不同规则的项目以及对应的资源加入到新的规则体系中去。

(一)坚持政府主导,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主导是运行协同创新协同体系的首要前提,因为政府可以对协同创新体系协同创新协同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并且调节各个主体的重点,使各方收益平衡,使其能稳定地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军民两用重大技术工程的组织工作,并加大财政扶持,通过参股融资、奖励、资本调配、租赁等手段,对参与军队技术协同创新制造的有关公司采取税费优惠,并形成政府对协同创新制造公司的军品问题政府补贴制度。要在产品与服务上进行改革,制定政府首购、采购等非招标激励措施,健全军队与军队的法制体系。

(二)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组织管理

政府要建立健全军民科学合作的机构,统筹军队科学合作发展的战略与项目,统筹处理重大问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协同创新的各种实体之间的合作顺利进行,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处罚与监管等手段,提高双方的背叛成本,降低双方的损失,并不断健全合作创新的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军事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三)搭建创新平台,打破行业壁垒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需加快整合军民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平台,以破除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并通过建立配套完善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成果信息发布平台、活动统筹协调平台、新成果孵化转化交易平台、效果评估平台等平台体系,加快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活动的全流程平台化,并通过有效整合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实时发布军民科技创新信息,积极推动军民科技创新成果转让,科学评估军民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等,以进一步提高军民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法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国家法律及军事委员会发行的相关规则,构建促进军民综合协调创新开发的制度体系。明确规定为军队、企业、科学研究机构在联合创新开发中的相关责任,为军事和市民的综合科学技术产业的协作创新系统的有效运用提供了放松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证。通过改善军事产品制造、军事民间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质量等法律制度,消除部门间的孤立,改善军事民间技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地发展。

五、 结语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促进中国军民结合深度推进的巨大动能,也是促进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军队技术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夺取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战略高地,打造一个高新技术大国;还能够借助创新促进战斗力增强,为部队建设提供有力技术保障。本文首先对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军民协同”为核心的“双创”模式,指出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关键部分在于军民两用领域。本文认为,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应坚持政府主导,进行宏观调控;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组织管理;搭建创新平台,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法规建立,提供制度保证。

猜你喜欢

军民协同体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军民鱼水情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