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助力乡村振兴

2023-11-10毛时安方家骏荣广润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沪剧乡音艺术节

毛时安 方家骏 荣广润

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闭幕式现场

2023 年6 月11 日,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在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拉开帷幕,把沪剧节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沪剧回娘家”的初心。本次沪剧艺术节在活动规模、演出阵容、辐射范围等方面较以往都有所扩大,展现了新时代沪剧艺术发展的喜人景象。

毛时安:乡音缭绕系乡愁——观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有感

沪剧是唯一完全在上海本土文化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它的曲调来自申城的田头水边农家小调,它的音乐和江南丝竹息息相通。沪剧,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乡音。一百多年来,她一直以我们亲切熟悉的曲调,飘荡在黄浦江两岸,荡漾在沪上的弄堂和剧场。早些年,每当黄昏时分,几乎家家收音机都会飘出沪剧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杨飞飞、王盘声的唱腔。我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沪剧的早期称谓本滩、滩簧、申曲。我还学过《庵堂相会》《黄浦怒潮》两段脍炙人口的唱段。直到“文革”结束,新时期文艺舞台上,还有陈瑜、马莉莉、茅善玉、华雯、陈甦萍、孙徐春、徐俊、倪幸佳、吕贤丽一大批沪剧新星闪亮舞台。那时一段“金丝鸟在哪里”几乎沪上人人都会哼上一两句。诚如我在《乡音的魅力》序中写道:“沪剧曾有过那样辉煌动人的美丽岁月,拥有过那么多群星璀璨的艺术家,那么多激动人心的剧目。”确实,那娓娓动人的朴实的乡音曾经打动过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心灵。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积淀在每个人心里的乡愁,是一种对于家乡的声音,听觉记忆。乡音的湮没,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文化缺失,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水土流失。

上海沪剧节,就是上海沪剧人对于乡音的挽留,让乡音扎根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切实实的文化实践。从2015年开始,沪剧节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行,在新时代唱响“上海的声音”。他们怀着沪剧老艺术家丁是娥“沪剧回娘家”的初心,送戏到沪剧的发源地浦东,送戏到基层,让民众充分拥有文化惠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届闭幕式在源深体育场举办,我曾目睹现场万众近乎沸腾的热烈场面,感受到上海人对于乡音的留恋。全网直播,全民集结,上海声音远播海内外,网上观众破十万。

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更是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空间大挪移,沉浸式的开幕式直接在“8424传奇西瓜”的原产地,东海之滨的惠南镇海沈村一米乐园揭开帷幕。在农田区域,270 度环绕实景演出,以夜空为天幕,以村舍大地为舞台,近处笙歌缭绕,远处秧苗初绿。一片青山绿水,洋溢着田园诗般的意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乡音与乡民的血脉相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商文旅的结合再添新花。整台开幕式充分展现了沪剧正在复苏的生命活力。《庵堂相会》《芦荡火种》《罗汉钱》《星星之火》《秋海棠》《雷雨》等经典名段和《璇子》《昨夜情》《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等新创唱腔,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在最撩拨观众的赋子板后,又有新时代最新力作《敦煌女儿》《挑山女人》《小巷总理》《陈毅在上海》登场。从序曲《上海声音耀浦江》到结束《共聚浦东创新篇》,完整而紧凑地展现了乡音的历史和动人的魅力。

其次传达了一种信念和决心。沪剧界空前大团圆大团结,不仅有市属区属的国有院团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院、长宁沪剧院,有新东苑沪剧团、文慧沪剧团和浦东本地的民营沪剧院,还吸引了长三角的沪剧界代表。从而成为历届参加院团最多,合作最广的一届。舞台上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还有稚气未脱的沪剧娃娃,六代沪剧人同台放歌。既显示了沪剧专业达到的艺术高度,也展现了经过培育后乡音正在越发深厚的群众土壤。这次把沪剧节直接办到基层,直接办到农村农田,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总要求,为浦东农业农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乡土、乡音、乡思、乡恋、乡愁……已经成为现代人类挥之不去的精神忧伤。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像汹涌的潮水包围着现代生活,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吞噬着我们物理和精神的家园。保罗·高更以塔希提岛的那幅油画,从个体生命生长的维度提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事实上,这个问题超越了个人,而是一个困惑着现代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根、寻根、把根留住,已经成为不少有识之士关注担心的人类学命题。让乡音回到它诞生的大地。把它声音根脉扎进新农村。乡音如缕,乡愁常在。现代人就不会又失去精神原乡的无根的惆怅和迷惘。

《小巷总理》

方家骏: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开幕式是一台真正办在田间地头的演出。是夜,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的村民百姓穿过稻田,纷纷涌向灯火璀璨的主舞台,热情迎接沪剧“回娘家”,乡音袅袅,弦歌回荡,场景十分感人。

演出以一组“红色经典”唱段拉开帷幕,铿锵的旋律,激情昂扬的演唱,充分展现了今天沪剧人的精神气质;随之,“沪剧开篇”演唱伴随习习夏风送入耳畔,商羽俚曲,沁人心脾——“沪剧开篇”亦称“滩头”,是比较早期的沪剧加唱形式,一段唱一个完整的故事,民风淳朴,却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开幕式的这一环节颇有寓意,犹如一条悠悠溪流,引领我们回望沪剧百年长河,从时间跨度上对“回娘家”这一主题作了深层次演绎。

沪剧是一种与时代脉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演剧形态。作为诞生于浦江两岸田间地头的地方戏剧种,早期因生动反映江南百姓生活情态而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上海6000 平方千米的人文故事和方言传承是沪剧的根基。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西装旗袍戏”带动了剧种与城市新文化思想的融合,沪剧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沪剧与其他剧种一样,反映现实生活的意愿特别迫切,编创、演出的剧目接地气,有温度,注重情感表达,深受市民观众的欢迎。一些经典唱段口口相传,脍炙人口。这一时期,也是沪剧流派发展得最好的阶段,每个剧团几乎都有自己的流派特色,并以流派为标识。许多曲调被整理挖掘出来,在传统基础上对唱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变革,“一板二眼”“重唱”等形式进入沪剧唱腔系列,灵活运用于人物的抒情表意,风格特征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进入新时期,“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成为沪剧人明确的艺术追求,一批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剧目,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在贴近市民百姓、反映时代精神上发挥了剧种的优势。早年,就有专家学者将沪剧称作“方言轻歌剧,时尚音乐剧”,对其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进行了基本归类,成为剧种艺术定位的基本参照。

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开幕式对沪剧发展脉络作了集中梳理、回顾,《罗汉钱》《啼笑因缘》《雷雨》《璇子》《昨夜情》《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等一批耳熟能详、深受百姓观众欢迎的沪剧经典唱段一一呈现,让我们看到沪剧一路走来清晰而坚实的脚印;沪剧名家陈甦萍、孙徐春相继演唱的《小巷总理》主题曲、《陈毅在上海》核心唱段则进一步展示了近年来沪剧人的创作成果和时代风采;由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青年演员呈现的《敦煌女儿》《挑山女人》片段,反映出沪剧优秀剧目的传承、传播正在有序推进,把青年人才薪火相传这篇文章做得有声有色。民营沪剧团的发展和逐渐成熟是这些年沪剧界一个可喜现象,开幕式上新东苑沪剧团展示的《啊,母亲》、文慧沪剧团的《早春》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不仅有较好的艺术水平,也凸显了沪剧“活跃于基层,扎根在民间”的剧种特点。至此,一个比较完整的沪剧发展版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欣慰。

开幕式之后,为期一周的沪剧节期间,有13 台近40 场演出送往市郊各剧场、各基层点,直播活动更是全方位、多载体、多渠道拓宽了“上海声音”的影响力,使这一届沪剧节成为历年来参与团体最多、合作最为广泛的沪剧演出季。

我们常说,沪剧是每个上海人的摇篮曲。

无论你是老上海,还是新上海人,不知不觉中,沪剧就浸润了我们的生活,沁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无数生活于此地的人们,梦乡里萦绕不去的温暖歌谣。

沪剧的今天和明天值得我们时刻牵挂,更值得所有沪剧人为之努力,去开创新的艺术境界,而我们也相信,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沪剧的明天会更好。

荣广润:结伴“回娘家”合力写新篇

因疫情停办了3 年的沪剧艺术节今年又和上海观众见面了。这是沪剧界的一件大事。

为期一周的各种演出和活动丰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次真的是沪剧界的大团圆大会师。国有市区两级沪剧团和众多民营沪剧团聚集一堂,各自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登台献艺。上海之外,长三角等地的沪剧沙龙也热情参与。沪剧界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下至沪语训练营的娃娃们,6 代演员不分流派,不论师承,都各呈艺术风采。这番热闹景象对于当下沪剧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沪剧作为上海本土仅有的戏曲剧种,在以往的岁月里涌现过众多的优秀艺术家和高水平的名作。如今,随着一些沪剧界艺术家代表人物的年龄的增长,沪剧人才的传承、沪剧新作的创演,成为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这些课题不能仅靠某个剧团某个个人来完成,业界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近几年国有与民营剧团都为沪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一号机密》《邓世昌》,宝山沪剧团的《挑山女人》,长宁沪剧团的《小巷总理》,以及民营剧团文慧沪剧团的《早春》,新东苑沪剧团的《飞越七号桥》,勤苑沪剧团的《51 把钥匙》,可以说是各领风骚,各呈风采。本届沪剧艺术节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形成群体的力量,必将推动沪剧的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成果。

本届沪剧艺术节的另一特点是真正将艺术送到基层、送到民间。沪剧艺术节的开幕式举行地是浦东新区惠南镇的海沈村,露天搭建却时尚现代的舞台坐落在乡间地头,迎来众多村民观众。为期一周的集中演出,近40 场全都送到浦东的各个乡镇。沪剧在20 世纪初进入市区,迅速站稳脚跟,赢得上海市民的青睐和演出市场的红火,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的根在乡间,它的忠实知音在乡间。丁是娥老师深知沪剧与民间的血肉联系,才有了“沪剧回娘家”的动议。如今,沪剧艺术节深度实践了活动的宗旨,让好戏名角来到乡亲们中间,其意义不仅增进了沪剧与广大观众的心灵互动,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使沪剧具有更深厚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充分体现了沪剧界对艺术来自人民,艺术为人民的使命的认识和自觉。有了这种精神,上海的沪剧艺术定会一步步踏实前进。

猜你喜欢

沪剧乡音艺术节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乡音永久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乡音如歌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乡音
乡音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