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剧就是我的生命”
——王盘声及其“王派”艺术

2023-11-10沈鸿鑫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沪剧剧团唱腔

沈鸿鑫

近百年来,上海沪剧舞台上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在沪剧这美丽的星空中,沪剧名家王盘声是极其耀目的一颗。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我就跟着母亲观看过王盘声先生的戏,60 年代我进入了上海市文化局,从事戏剧工作,看他演出的戏就更多了,而且与他相识和交往。1997 年上海有线电视台编播《漫游戏曲殿堂·沪剧艺术》,我担任这个专题片的撰稿,专题片中有一集是写王盘声先生的,为此同年9 月,我专程到王盘声老师住所,对他进行采访,我们作了一次长谈。使我对王先生的生平、为人、艺术各方面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回来我写成了文字稿,经制作和配音像、图片等,这个专集于10 月28 日由电视台向外播映了。

王盘声其实不姓王,而是姓黄,原来叫黄盘生,因为开初上台演出时,写戏码的人误写成了王盘声,他也没有去纠正,后来干脆就用了这个名字,从此,王盘声的名字一直伴随着他。王盘声1923 年出生于苏州一个贫困家庭,6岁母亲就去世了,他父亲带着他的姐姐和他来上海谋生。他姐姐叫黄素珍,14岁那年拜师学申曲,因为她聪颖好学,嗓音清脆,两年后就进了筱文滨、筱月珍领衔的文月社,很快脱颖而出,在申曲界有了“小筱月珍”之称。为了生计,王盘声也吃起了开口饭,15 岁时,由姐姐引荐,拜了著名老艺人陈秀山(即陈阿东)为师并也进了文月社。当时,文月社正在大世界演出,王盘声有机会天天出入这个南北戏曲荟萃一堂的大型游乐场,不仅大开了眼界,而且从多方面得到了丰富的艺术滋养。

学艺之初,王盘声的成绩并不显眼。但他学戏很刻苦,从学敲板、学唱开篇做起,平时总在侧幕边认真观摩老师们的演出,默默地记,默默地背。开始上台主要是跑龙套,扮扮清兵、差人等角色。这样大概过了3 年。有一次文月社在新世界皇后剧场演出《冰娘惨史》,筱文滨扮少爷,王盘声配演书僮,虽然只有几句唱词,但他明亮甜润的嗓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接着他参加一个流动戏班,到沪郊青浦等码头上去开年档。开始他唱二、三路小生,因为那边生意好,班主决定分成两个班演出,于是王盘声顶了正场小生的角色。演出的剧目是《合同记》《珍珠塔》等连台本戏。在码头上滚了一年左右,增加了许多舞台经验。他回到上海,原来的文月社已改名文滨剧团了。

文滨剧团是一个名角荟萃、人才济济的大剧团,领衔主演筱文滨、筱月珍都是红极一时的名角,筱文滨创造的“文派”,更是蜚声剧坛。当时分两个演出队在两个剧场里同时演出,王盘声这才逐渐从跑龙套到演配角,从演配角到二肩小生,从二肩小生到担任主角。从1943 年到1946 年,他与杨飞飞合演了《碧海春痕》,与石筱英合演了《天坛艳迹》,与小筱月珍合演《母爱》,与王雅琴合演《天下父母心》,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崭露头角,王盘声的名字也逐渐被观众们所知晓了。

40 年代沪剧的生行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从施兰亭到施春轩传承下来的“施派”,施派的特点高亢清脆,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偏重于刚。另一派是从邵文滨到筱文滨,称为“文派”,韵味浓郁,风雅潇洒,人称“儒雅申曲”。王盘声的老师陈阿东是属于施派的,但王盘声更多却得益于筱文滨的文派。一方面由于王盘声长期生活在文滨剧团,得到文派的熏陶和筱文滨老师的直接教导和指点;另一方面也由于王盘声本人的秉性、审美情趣更趋向于文派的风格。所以王盘声虽然没有正式拜筱文滨为师,但事实上筱文滨是他的第二个师傅,筱文滨对王盘声的艺术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王盘声的艺术道路上,1946 年演出《新李三娘》和《碧落黄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王盘声与凌爱珍合演《新李三娘》,这个戏写年轻的刘智远贫苦无依,被李员外好心收留,并将其女三娘许配为妻。李员外病故后,势利的舅嫂奚落智远,逼得他离开即将分娩的三娘而去外地投军。三娘在家受虐,产子磨房,饱尝苦难。刘智远在军中充当更夫,心中极度愁苦。16 年后,他立下军功,任九州安抚使,遂回家与妻团聚。王盘声扮演刘智远。戏中刘智远敲更一节有一段唱段,初演时这段唱他用文派唱。文派儒雅细腻,韵味醇厚,说唱性、叙述性强。但用在这里无论描绘情景,抒发刘智远的复杂感情,还感到不足。于是王盘声就琢磨,怎么能突出这一段,使它成为一个精彩的唱段。他根据戏的规定情境和人物此时此地的心情,重新加工唱词,设计唱腔,他把原来4拍子中速的唱腔,放慢速度,丰富旋律,变成8拍子唱腔,并与琴师周根生一起研究,把原来七板半的长腔过门,加花变成十三板半。王盘声演唱加工后的唱腔,不仅成功地创造了寒风刺骨、雪夜敲更的意境,而且尽情抒发了刘智远怀才不遇、漂泊他乡,思念千里之外的爱妻的复杂心情,唱得极其动情真切。这一尝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一时间刘智远敲更“夜阑人静,大小百家完全勒啦床浪睡……”的唱腔在上海大街小巷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王盘声又与凌爱珍合演了由范青凤编写的新戏《碧落黄泉》。这个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王盘声扮演男主角汪志超。其中有志超读原来恋人李玉如的来信的情节,初演时,读信一场内容很简单,是作为幕外戏处理的,唱词仅有8 句,并以女主角李玉如的画外音出现,汪志超只是站在舞台上拿着信件阅读,这一段演出的效果不理想。大家一致意见要改成由志超自己在舞台上读信。于是王盘声重写这段唱词。他按照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思绪和心情,写成了一封如泣如诉的诀别长信,唱词长达70 多句。在设计唱腔时,他采用长腔类的【赋子板】,为了避免仓促的感觉,敲板时抽掉一板,敲2拍子,这样既便于充分抒发感情,又保持一定的紧凑感。在旋律上适当融进女腔成分,以适应这是玉如写的信件。当修改后再次演出时,“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侬,玉如的印象你可忘记?……”这段“志超读信”,由于情真意切,不仅让舞台上的“汪志超”自己声泪俱下,更让舞台下的观众噙泪注目,掌声不断。从此,《碧落黄泉》轰动上海。王盘声印象最深的是,1949 年在上海九星大戏院公演时的盛况,“演出前,就有戏迷通宵排队买票,开票时,大门被挤得水泄不通,场面陷入混乱,最后只得出动了八十多名警察维持秩序。”

《碧落黄泉》王盘声(左)饰汪志超

王盘声在40 年代后期就成名了,但是王盘声艺术的成熟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成立为他的艺术展开了新的天地。1951 年,文滨剧团改为艺华沪剧团,王雅琴担任团长,王盘声出任副团长。他积极投入戏曲改革运动,主演了许多现代戏。1958 年,王盘声演出了新戏《黄浦怒潮》。这是以王孝和烈士英勇事迹为蓝本创作的一出大型现代戏,王盘声扮演主角林耀华。为了演好英雄人物,他到杨浦发电厂深入生活,采访烈士的亲属和战友,体验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他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工人出身的,质朴、刚强,浩气冲天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剧中林耀华写遗书“三封信”更是脍炙人口的唱段。林耀华身陷囹圄,在夜深人静、隐隐传来镣铐声的阴森监狱里,他伏案写信,与同志、与亲人诀别。这段唱腔采用【阳血】【三角板】【赋子板】等板腔组成,他适当吸收了京剧唱腔的韵味、润腔,发音比较粗犷,并用胸腔共鸣,加强气氛,增强刚的成分,成功地表现了英雄人物伟大的革命胸怀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他还主演过《金沙江畔》《春到草原》《不准出生的人》等现代戏,深受观众欢迎。他在《金沙江畔》中饰演红军金明,“赶路”一折,表现战士充满激情,豪情满怀的神态,感到沪剧的原有唱腔已见不足,他就借鉴评剧唱腔中后半拍开唱的特点,运用到金明赶路的情境中去,既高亢有力,又轻快欢悦,既保持沪剧的韵味,又带点异乡情调。

1959 年7月,上海沪剧界举行大会串,在人民大舞台演出《雷雨》,此次演出,阵容豪华,流派争艳,合作和谐,是沪剧界的一次盛会,王盘声在剧中饰演大少爷周萍。周萍是剧中最复杂的人物,他想反抗,却不能像周冲那样彻底;他妥协,又良知未泯,不会成为周朴园那样的人;他希望坚持操守,但又经不起诱惑。王盘声深入分析人物,以娴熟的演技和动人的唱腔,准确地刻画了周萍矛盾、自私、懦弱的复杂性格,演得相当成功。

王盘声还复演了不少保留剧目。如他与王雅琴合演《碧落黄泉》,依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还演出了《陆雅臣》等传统剧目。《陆雅臣》写富家子弟陆雅臣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将家产输尽,甚至在人贩子唆使下逼卖妻子再赌。最后弄得悬梁自尽,邻居将他救下,后在岳母的劝导下,浪子回头。王盘声饰演陆雅臣,演得十分真切,特别是“叹五更”“求岳母”两段唱腔更是脍炙人口,整个演出堪称范本。

1971 年,王盘声奉调爱华沪剧团,演出《红灯记》,担任李玉和一角。当时要求移植“样板戏”不能走样,走的是京剧的路子。但王盘声作了必要的艺术处理,观众听来,依然是沪剧的味道,他演的李玉和特别有亲和力。

粉碎“四人帮”后,王盘声重回舞台,加入了上海沪剧团,后又重建新艺华沪剧团。1978 年在上海沪剧团演出了《艰难的历程》,饰演红军游击队政委梁晓光,一段“铁骨铮铮英雄汉”的唱腔,唱出了英雄人物的豪迈感情,动人心弦。同年又与丁是娥合作,主演反映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被唾弃的人》,其中一段夫妻“看照片”至今仍在观众中热唱。他还演出了《第二次握手》《风流英豪》《宋庆龄在上海》等新戏。

王盘声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探索、艺术革新和艺术创造,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艺术。王派艺术的核心就是从人物出发,以准确的表演动作与唱腔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因此,王派的戏路广阔,无论稚嫩少年或成熟男性,不管是痴情汉还是浪荡子,各种形象都能胜任。王派艺术擅长唱功,他继承、吸收了“文派”讲究咬字、运气、发音的长处以及柔美雅致的唱腔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王盘声音色醇厚、音域宽广、口齿清晰、字正腔圆,他的唱腔舒展悠扬、潇洒飘逸、刚柔相济、传神真切、韵味十足。他一方面加强了唱腔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同时又注重唱腔自然天成,接近生活,口语化,形成似唱非唱,非唱是唱,唱白浑然一体的特色。他特别注重节奏的变化,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节奏处理,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复杂心理。表演方面,借鉴话剧的表演手法,崇尚舞台动作自然真率,不用零零碎碎的动作,举手投足都力求有目的,符合规范,动作潇洒自如,风度大气飘逸。王派艺术影响深远,已成为沪剧生行的主要流派,沪剧界有“十生九王”之说,就像京剧中梅兰芳的“梅派”、苏州评弹中蒋月泉的“蒋调”那样,从学者众多,他的弟子可以说是遍及沪剧界,著名的有孙徐春、徐伯涛、张杏声、刘银发、杨音等。而且,王派老少咸宜,符合最广泛的大众审美观,受众面非常广,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有的唱腔甚至在上海街头巷尾到处传唱。

王盘声十分钟爱沪剧事业,他一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一直心系舞台,心中装的全是沪剧。他对艺术的钻研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平时就琢磨人物,背剧本,哼唱腔,有时走路一边走一边背,撞到电线杆上,晚上做梦也在指手画脚。他有一个小本子,天天揣在怀里不离身,里面记着一出出戏的唱词,以及对唱词的分析,还有点点滴滴的表演心得、艺术体会,对剧种发展的想法等,有不少地方还用红笔标注。日积月累,家里竟留着50 多本笔记本。他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懈怠。90 岁高龄时,还为剧团的演出担任艺术顾问,亲自给中青年演员指导。晚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总结艺术经验和培养新人方面。他认真总结自己演剧、演唱的经验体会,进而还对沪剧史以及沪剧唱腔、表演技巧等艺术规律、艺术理论问题进行探索总结,精心编制了方言拼音图、韵母练习图、运气八字诀、节奏练习图等,并热心地把艺术经验传授给中青年演员。

王盘声在沪剧舞台上活跃70 多年,经历了申曲时期、沪剧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新的发展时期。他是沪剧发展鼎盛的时期涌现出的一位沪剧大家,是继筱文滨、施春轩之后,当代极负盛名的沪剧小生。他在舞台上塑造了陆雅臣、刘志远、汪志超、林耀华、金明、周萍、李玉和、梁晓光等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他创立的王派艺术影响巨大,在广大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著名唱段。他对沪剧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沪剧剧种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沪剧发展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1992 年10 月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荣获中国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2008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2014 年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特殊贡献奖。王盘声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沪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沪剧就是我的生命!”

猜你喜欢

沪剧剧团唱腔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