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庞国明从瘀论治失眠经验

2023-11-09庞国明李慧李义松李丽花李馨庞鑫陈文莉开封市中医院河南开封475000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郑州45008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洛阳4700

江西中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川牛膝卫气理气

庞国明 李慧 李义松 李丽花 李馨 庞鑫 陈文莉 (.开封市中医院 河南 开封 475000;.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郑州 45008;.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洛阳 470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生率逐年上升,约30%的人口受其影响[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笔者为第二批全国名中医,第六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先后拜王琦、张学文、孙光荣、张磊、张大宁等国医大师为师,各得其传。从医近40 年,对失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简介如下。

1 瘀致失眠,兼证多端

失眠多具有入睡困难、多梦、睡眠质量差等特点,归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灵枢·大惑论》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说明卫气正常运行对睡眠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若卫气运行通道被阻,卫气不能由阳入阴,则人不得卧。《医林改错》云:“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夜睡梦多是血瘀。”“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血府逐瘀汤)如神。”《血证论》云:“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均表明血瘀是造成失眠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瘀脉中,则人身卫气运行阻滞,从而导致失眠。由上可知血瘀是导致营卫运行通道阻滞形成不寐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瘀可继发于气虚、气滞、痰浊、热邪等因素,临床中常见到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瘀热互结及气阴两虚等兼夹证,据此,治疗失眠多从血瘀入手以通其道、祛其邪,配合理气、化痰、清热、补气养阴等,每获佳效。

2 从瘀论治,辨证加减

2.1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格致余论》言:“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脏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之功,可促进人体血液的运行,使之调畅而不致瘀滞。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各方面压力的增多,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最易伤肝,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导致肝郁气滞血瘀,而发为不寐。“肝主疏泄”与失眠的发生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2-3]。在临证中笔者常见到伴有焦虑的肝郁气滞血瘀型失眠患者,此类患者多具有失眠、多梦,兼有情志郁郁寡欢、喜叹息、胸胁胀疼甚则刺痛、舌紫或淡黯、脉弦或涩等特点,治疗上多以理气化瘀、疏肝解郁之法调治,方用血府逐瘀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多有良效,基本药物组成为:柴胡12 g,赤芍30 g,当归12 g,茯神50 g,炒白术15 g,炒枳壳10 g,紫丹参30~50 g,川牛膝30~50 g,夜交藤30~50 g,琥珀10 g,桔梗12 g,生甘草3 g。全方养血活血理气并治。笔者临证对于久病兼虚者,在活血的同时,常常加入黄芪、太子参;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若易醒较重常加龙齿、茯神、远志重镇安神。

2.2 活血化瘀,温化痰浊

“津血同源”“痰瘀相关”。津停为痰,血停为瘀,津为血液的组成部分,焉有血停而无津不停之理?反之又有津停而无血运不畅之由?唐容川指出“瘀血既久亦可化为痰水”,二者互为因果,痰瘀既成,共同成为导致不寐的病理因素。《景岳全书·痰饮》云:“痰涎皆本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而血气即成痰涎。”《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说明痰浊日久也可生瘀,痰饮积滞体内,阻遏脉络,造成血行不畅,形成瘀血,痰瘀常可相互化生导致痰瘀互结。痰瘀阻滞血络心脉,蒙扰心窍,使心神失养、阳不入阴而致不寐。梁君昭教授认为,痰瘀互结在整个不寐发病过程贯穿于始终[4]。对于表现为彻夜难眠、头晕目眩、胸闷胁痛等症状的痰瘀互结型不寐患者,笔者多选用自拟方茅地丹芍汤合胃苓汤加减。常用药物为紫丹参、檀香、川牛膝、生地、炒苍术、炒白术、姜半夏、茯苓、广陈皮、桂枝、生薏仁、佩兰等。痰、瘀均为阴邪,稍佐桂枝可助阳化饮;丹参、川牛膝合用以活血化瘀。笔者认为血瘀、气滞均可导致津液停滞,凝聚为痰,气滞亦可致血瘀、水停、痰凝,因此对于痰瘀互结产生的失眠,常在化痰祛瘀的同时加用理气之品,方中陈皮兼有理气燥湿之功,可使气畅血顺痰消,虽药简而力专。

2.3 凉血散瘀,清心安神

瘀热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曰:“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当下之。”钱潢言:“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流于经脉而败为瘀血。”指出瘀血可导致发热,热久亦可导致血瘀。血瘀、血热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扰动心神,心神不安,则不寐。对于表现为长期失眠,或心胸烦乱,或头晕昏蒙、胸脘痞闷,舌紫黯或有斑点,舌红苔腻而黄,舌下脉络粗大,脉弦滑而数的瘀热互结型不寐患者,笔者治疗上常化瘀与清热兼顾,以“凉血化瘀”并重,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基础方为川黄连、茯神、竹茹、甘草、炒枳实、姜半夏、白茅根、干生地、丹皮、赤芍,全方化瘀与清热并举,瘀热互结常耗血伤津,故常加白茅根、干生地等以滋阴凉血。

2.4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老年人失眠的主要原因为身体虚弱,气阴亏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故老年失眠患者多为气阴两虚。津能载气,气能生津,当气虚时,气不能再生津,从而导致阴津亏少,日久产生阴虚,而津能载气,阴津亏少时,又能使得气无所载,从而导致或加重气虚症状。气虚无法调神,阴虚则无法养神。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瘀,阴虚则阴血不足,致血涩难行瘀滞脉中,从而导致失眠。此类患者常表现为气短、口干、自汗和气短等。笔者治疗老年失眠患者多用丹参饮合生脉散加减,益气养阴兼顾。常用丹参、檀香、砂仁、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茯神、生地、竹叶等以益气养阴兼活血化瘀,疗效显著。临床中阴虚与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等关系密切,常互为因果、互相兼夹致病。《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阴液亏虚则阳气相对偏盛而生内热,故治疗此类失眠患者笔者常加用白茅根等凉血清热生津之品。

3 验案举隅

患者何某,男,40 岁,2021 年10 月20 日以“失眠6 个月”为主诉就诊。6 个月前因压力大引起失眠,每晚1 点多入睡,3 点左右清醒而不能再入睡,经中西医治疗病情未能缓解,今前来就诊。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每晚睡2 h 左右,白天精神不振,头昏沉,两眼发红、发酸,口中黏腻,大便每日1~2 次,不成形,易腹泻,易汗出,会阴部潮湿,舌体胖有齿痕,舌淡紫有瘀斑,苔白腻,脉滑略数。证属痰瘀互结。方用:丹参饮合胃苓汤加减:紫丹参15 g,川牛膝10 g,炒苍术9 g,炒白术12 g,姜半夏9 g,茯苓15 g,川桂枝10 g,广陈皮10 g,生薏仁30 g,猪苓12 g,生甘草6 g。15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早中晚3 次服用。2021 年12月3日二诊:患者睡眠较前好转,每夜可睡5~6 h,睡眠质量可,头晕头沉、口黏较前明显改善,大便黏腻,先干后稀,每日1~2 次。舌淡紫,苔薄白腻,边尖有瘀斑,脉沉弦滑。前方去佩兰,加生枳实10 g 增理气之功,15 剂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继续守方治疗。2022 年5 月18 日复诊:睡眠可,每夜可睡5~7 h,患者头晕头沉消失,时有口黏、口苦,大便每日1 次,质黏,手足心汗出较前明显好转,肛门潮湿,舌淡紫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前方加黄柏10 g,川牛膝改为30 g。10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早中晚3 次服用。2022 年5 月27 日复诊:患者睡眠时间充足,舌淡暗、苔薄白腻,脉弦滑,前方去黄柏,继服10 剂巩固治疗。

按语: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因压力大导致情志不畅,思虑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血液运行失常,日久则瘀血内阻。同时气机失调、血瘀均可致津液内停凝聚为痰,土壅木郁,最终导致痰瘀互结,使阴阳不得循其道,阴阳失交,心神失养而产生不寐。方中紫丹参、川牛膝活血化瘀为君药;炒苍术、炒白术健脾燥湿,姜半夏燥湿化痰,共为臣药;猪苓、茯苓、生薏仁淡渗利湿,桂枝温阳化气、温通行津、化湿健胃,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活血化瘀、燥湿运脾之功。逐瘀、化痰并治,对于痰瘀互结引起的失眠常能收获良效。

4 讨论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遂,最易伤肝,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致气滞血瘀,或郁而化火,或灼津成痰,或耗气伤津,最终均可致“瘀”,导致失眠的产生,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痰热互结、气阴两虚等证型,虽辨证多端,但只要抓住血瘀关键点,治疗从祛瘀入手,根据临床证型辨证不同兼顾理气、化痰、清热、益气养阴等,就会对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的不寐病证有所突破。

猜你喜欢

川牛膝卫气理气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理气舒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妙用川牛膝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川牛膝临床注意事项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川牛膝种子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