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2023-11-07鲁家敏

学苑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鲁家敏

(贵州省兴仁市第一中学,贵州 兴仁 562300)

家国情怀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愫。高中历史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让高中历史教材的优势最大化,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探索。

一、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导开展以家国情怀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纲要》对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提出了要求,指出需要增强高中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培养高中生成为有理想、有自尊、有自信的青少年。当下,在新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和平的年代,但我们其实正处于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经济的竞争等等依然存在,而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当下的人们要具备真正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高中生正处于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随时保持警惕,拥有积极的心态,不断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进取,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一己之力。

(三)强化校园德育工作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在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对于一个人来讲,做一个三观端正的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之,则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一直以来,德育都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小学、高中都不例外。而在高中进行德育尤为重要,高中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的处事方式,其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则取决于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德育显得很重要,而家国情怀是德育的一部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的家国情怀培养有助于校园德育的开展。

(四)让学生真正认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应该树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一般而言,学生很难听懂,但是通过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爱国情怀教育,通过举例、实践等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爱国情怀的含义,以及什么是核心价值观。

二、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

(一)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而受其影响,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低,像重阳节、元宵节,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则备受青睐。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那就是“七夕”节,但是却一直不被人知晓,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时,由于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将学生的成绩看得比较重,尤其是在高三的时候,很容易就将家国情怀教育放松,在教学任务紧张的时候,教师更多的就是让学生去理解记忆知识,而没有深层次地感受知识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优秀文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少来自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就很难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意识。

(二)教育方式固化

当下,很多学校都很重视家国情怀教育,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方式却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或者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在教师看来,这是一门“闲课”可有可无,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而学生感觉教师讲的内容都能听懂,也不会认真听课。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尊老爱幼、了解历史、维护国家尊严等等都属于家国情怀的一部分,都需要进行实践,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没有真正进行实践。教师有时候只是告诉学生有这一项实践作业,但是并没有强制要求。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亲身去了解和感知,家国情怀也就开始淡化了。

三、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一)营造历史情境,感受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从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不是从现代文化开始,而是要从古代文化开始进行教育,正所谓“追本溯源”,学生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和为什么要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涵盖了从古至今,从我国到西方的各方面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因为历史文化知识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时间久远很难深入理解。高中历史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递者之一,就可以营造一个历史氛围,利用影视作品让学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例如,学习《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这一单元,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中国近现代以来交通工具、生活、通讯等等的变化,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1492 哥伦布传》,让学生在观看完影片之后,总结相关新航路的知识,了解什么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意义,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落后时,就会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会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中国之崛起》,该部影片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记录了我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激发他们自身的民族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要想不被别人侵略,就需要自己不断强大,也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强大,对个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以教材为主,挖掘家国情怀

作为历史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要依据教材不能脱离实际。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将历史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影《长津湖》来辅助。这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非常有影响力的历史。在极度严寒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成功地扭转了战场形势,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牺牲。电影中有很多热血的台词:“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我女儿问我,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这些台词很形象地体现了当时军人们的热血和爱国情怀——那种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勇气。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这部电影,在课堂中讲出他们认为感人的台词以及分析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将教材内容与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影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更要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是需要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而这一切的前提就需要有一颗爱国的心。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教师也要以教材为基础,不能脱离教材。如果选择的书籍与教材不相关,就无法起到巩固和拓展知识的作用。推荐书籍的难易适度也要适中,太难的书籍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太简单的内容,学生会认为自己都知道,不愿意认真读,所以教师要注重书籍的选择。例如,学习《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国之重器》《未来简史》《科技之巅》,这些书籍所包含的内容与本单元相似,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面,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可以推动人类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共同努力奋斗。

(三)参与实践,感知家国情怀

任何理论都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也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而不让学生进行实践,那么他们也只是知道其含义。最终应该如何做,他们并不知道,而且也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以及乡土历史让学生参与到“红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真正的家国情怀教育。许多地区都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合理运用它们对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与教科书上冰凉的历史知识相比,乡土资源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紧密相连;而且还会对大家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学习《长征》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将红军长征的路线、沿途经历的重大战役和乡土历史相结合,把家乡的“红色文化”和教材结合起来,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重走“长征路”、讲身边英雄战斗故事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教育和警醒当今青年学生要珍爱生命、珍惜和平、铭记党恩;呼吁和唤醒青年学生具备忧国忧民、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积极奉献、团结奋斗的崇高精神。

由于受到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限制,教师可能无法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这就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教师和家长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成绩上,不是很赞成开展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的意识,认识到这一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很多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核心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应该让学生接受家国情怀的教育。

为了能够让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观看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地方的历史博物馆都展示了当地的革命历史,同时国家还建立了智慧博物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VR 设备观看其他红色教育基地。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写感想,感想需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是将参观到的一些常识记录下来就行,而是需要有真实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切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崛起过程,感受什么是家国情怀,从而树立自己的家国情怀意识。

(四)丰富教学方法,科学引导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固化地认为历史只需要记忆背诵,所以很多学生不是很喜欢历史学科,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就只会复习相关考点,对于一些需要深究或者探讨的内容,他们选择避而远之,而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学习习惯,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教案,采用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记忆知识的同时还原历史,将抽象的事件直观化。例如《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课涉及很多知识点,包含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复兴的道路上付出了哪些努力,这一课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中生的爷爷奶奶都经历过改革开放和民族的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真实的资料或者物品,教师则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就讲述了改革开放的内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教案尽可能丰富,可以在教案中穿插相应的图片、故事,让教案内容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感受其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意识。

(五)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体悟、内化家国情怀

历史是人们通过对自身所拥有的历史素材的甄别与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知识形态,它以叙述过去的事件与人物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要进入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它所在的年代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不能接触到历史,又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感受和经验呢?这就造成了在教育中很难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秉持生本教育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史料、图片引入课堂,或利用电影、电视等素材,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环境,为学生们架起一条与历史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们能够自觉地感悟并内化自己的家庭情感。

比如,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节课上,在讲到“五四运动”这一节时,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再用《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这首歌的歌词来布置课堂提问:这首歌里提到了五四运动,说它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那五四运动又是怎么回事呢?它给中国的社会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五四精神应该如何发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进行自由的讨论,迅速地通读课本的内容,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五四运动在中国的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经过对五四精神的探讨,学生会确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崇高理想。

四、结语

家国情怀是每个公民个体的精神归属,是一种与民族、国家休戚与共的责任与担当。在教学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易于做到在动之以情的过程中晓之以理,有利于新时代的青少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国家,正确看待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很多问题和事件;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引领进崇高的精神文明境界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继承我们民族的气节观,并进而升华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真切地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但在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国情怀学习环境;社会需要摒弃不良文化,为学生搭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新历史
略谈“家国情怀”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