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在桂林写诗(上)

2023-11-05刘铁群

南方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桂剧柳亚子田汉

刘铁群

如果曾有一群著名文化人汇聚在一座城市写诗,那应该是这座城市最浪漫的记忆。桂林就是一座拥有浪漫记忆的城市。抗战时期,大批文化名人聚集在桂林写诗、办诗歌刊物、开诗歌诵唱会。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他们用文字为这座美丽的南疆小城留下风骨和情怀,留下诗意和美好。

陈寅恪:残剩河山行旅倦

1942年6月至1943年9月,陈寅恪旅居桂林,从香港逃难到桂林的颠沛流离、桂林生活的艰难困顿以及本人身体的虚弱病痛让他忧伤落寞。初到桂林,陈寅恪写了一首七律抒发夜读《简斋集》的感触:“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杨獠舞多姿。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陈寅恪这首诗明显是借《简斋集》浇自己心中的块垒。《简斋集》作者陈与义南下桂林避难的经历与陈寅恪相似,陈寅恪在“今古相望”中产生了共鸣。他这一时期身体虚弱、内心惶恐,“還家梦破”和“去国魂销”正是他心中的隐痛,寂寞的深夜中,昏黄的灯光下,自然是“掩卷不胜悲”。1942年7月,陈寅恪到雁山,任教于广西大学,他修改旧句所成的诗依然表现出忧患愁苦:“不生不死欲如何,二月昏昏醉梦过。残剩河山行旅倦,离乱骨肉愁病多。江东旧义饥难救,浯上新文石待磨。万里乾坤空莽荡,百年身世任蹉跎。”目睹“河山残剩”,亲历“骨肉离乱”,刚以愁病之身完成疲倦的逃难之旅,陈寅恪难以从沉重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不久,陈寅恪听闻他最赏识的学生张荫麟在贫病中逝世,写下了《挽张荫麟二首  良丰山居时作》,对于“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的时光,他留恋不已。想到柔弱书生在这乱世中的命运,他难掩心中的悲愤:“大贾便便腹满腴,可怜腰细是吾徒。九儒列等真邻丐,五斗支粮更殒躯。世变早知原尔尔,国危安用较区区。闻君绝笔犹关此,怀古伤今并一吁。”陈寅恪在哀叹学生悲凉不幸命运的同时,何尝不是感慨自己的飘零惨淡的际遇?桂林相对平静的生活,让陈寅恪的心情略有好转。这在《雁山七夕》中有所体现:“香江乞巧上高楼,瓜果纷陈伴粤讴。羿彀旧游余断梦,雁山佳节又清秋。已凉天气沉沉睡,欲曙星河淡淡收。不是世间儿女意,国门生入有新愁。”“香江乞巧”和“瓜果纷陈”似乎让“雁山佳节”有了世俗生活之乐,但要排遣心中悒郁谈何容易,因此笔锋一转:“不是世间儿女意,国门生入有新愁。”1943年春天,陈寅恪作《癸未春感赋》,依然充满了感时伤世、悲愤难掩的情绪:“周妻何肉尤吾累,大患分明有此身。”据当时的学生回忆,陈寅恪平日穿着朴素,经常手提蓝布袋上图书馆或上课堂。不认识他的人,可能会误以为他是乡下郎中。读陈寅恪在桂林期间创作的诗歌可以感受到,他平静淡然的外表之下,隐藏着深沉的痛苦和忧患。

柳亚子:余生不死心尤壮

1942年6月7日,“南社巨子”柳亚子来到桂林。在旅居桂林的两年多时间里,柳亚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一直用诗记录与朋友的交往,抒发对时事的感慨,可以说诗歌创作与柳亚子的旅桂生活紧密交融在一起。对他来说,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

沿着柳亚子在桂林期间诗词创作的轨迹,能勾勒出桂林文化城文人荟萃、群星灿烂的图景。抵达桂林之初,柳亚子记下了遇见田汉等朋友的喜悦——“六月七日晨抵桂林,越三夕,于伶、柏李招饮,喜晤田寿昌,赋赠一绝”:“万里投荒吾未死,五年重见子尤雄。黄晨六月桂林市,谁识人间有卧龙?”到达桂林这一年,柳亚子55岁。从香港脱险到桂林,经历了近半年的艰辛与奔波,柳亚子却毫无委顿之意,豪迈地写下“万里投荒吾未死”,见到田汉的感受是“五年重见子尤雄”,他欣喜地发现,桂林这座美丽的南疆小城已是人才聚集之地,因此感叹“谁识人间有卧龙”。柳亚子在桂林的生活是与苦难斗争的艰辛历程,也是与众多著名文人交游唱和的浪漫历程,这些文人都成了他笔下的诗。赠熊佛西:“熊郎才调故奇绝,俊侣丛中掉臂游。”赠尹瘦石:“如何异地同漂泊,握手漓江认酒痕。”赠傅彬然:“西南文史烦撑柱,曾有人呼太史公。”赠宋云彬:“庐山牯岭有阳秋,十载神交意气投。”赠千家驹:“重逢次日漓江畔,依旧飘零类转蓬。”赠孟超:“交游存我辈,樽酒共君论。”赠谢冰莹:“相思江畔迎君至,毛女峰头梦我频。”赠秦似:“春草池塘梦客儿,劫灰烧尽尚天涯。”赠陆联棠:“绝忆望门投止日,劳君馆舍觅榕湖。”赠阳太阳:“秋意满漓江,秋心日夜长。”赠朱琴可:“独秀峰前路,丘原郁莽苍。”赠茅盾:“远道驰驱赴蜀京,月牙山下送君行。”赠黄尧:“好是西南春意茁,尧山红遍杜鹃花。”赠陈诵洛:“雁山何嵯峨,学府创西粤。”赠同聚榴园众文友:“今日良宴会,榴园胜兰亭。”柳亚子题赠朋友的诗中有浓浓的情谊、豪迈的情怀,也有满满的桂林记忆,漓江、相思江、榕湖、独秀峰、月牙山、尧山、雁山、榴园等随处可见。

柳亚子还用诗词记录了桂林重要的文化活动。为中苏文化协会桂林分会欢迎苏联驻华大使的茶话会题诗:“桂林市上万家春,欣睹嘉宾莅止辰。肥瘠弟兄而我共,安危唇齿梦魂频。”为西南剧展开幕题诗:“恍睹冠裳王会篇,西南坛坫莽云烟。苦从任务分忠佞,已见潮流撼地天。”为宪草研究七星座谈会题诗:“殷忧启胜此何年,忍遣风怀老酒边。吾舌犹存箝未得,众中慷慨说人权。”为文协诗歌唱诵会题诗:“孤负沙龙绝世姿,宵行无伴枉相思。生怜睡梦瞢腾际,正是安娥朗诵时。”为凯风歌乐团音乐演奏会题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老夫怀抱为君开。呼俦啸侣今宵乐,难忘高歌向日葵。”为西南剧展闭幕题诗:“群众欢呼举起来,通信最喜青年友。戏剧精神为民主,竞渡中流看左右。”为国旗献金游行题诗:“沧海桑田饶感慨,鸿毛泰岱费商量。余生倘未填沟壑,终见中兴国运昌。”

1944年桂林大疏散期间,文化人纷纷撤离桂林,柳亚子写了大量的送别诗,别熊佛西夫妇:“两年留滞桂林城,文酒能深骨肉情。”别实甫:“相逢同路不同舟,块垒填胸泪溢眸。”别尹瘦石:“尹宜兴与柳吴江,次日分张恨未降。”别羽仪:“阴平穷寇非难御,忍学重光挥泪行。”别李白凤夫妇:“关河道阻烽烟逼,祝汝平安到柳江。”在陆续送别朋友的同时,柳亚子本人也不得不离开桂林。1944年6月,柳亚子写下《离桂林赴平乐舟中纪事八首》,其中第一首写道:“疏散声中别桂林,香江覆辙忍重寻。空桑三宿尤生感,三载何堪恋爱深。”旅居桂林近三载,柳亚子临别前用诗歌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爱恋与不舍。

因为有诗歌相伴,在桂林期间的柳亚子在艰难中活出了华彩,在困顿中铺展了诗意。柳亚子不仅才华横溢、举步成诗、出口成章,而且心系苍生、胸怀天下、不畏艰险。他旅桂期间创作的诗歌都充满了不惧年华、笑对生死、豪情万丈的抗争精神。正如他在《次韵答沫若》中所写:“五十七年万世非。余生不死心尤壮。”

郭沫若:盈盈漓水碧罗纨

1938年12月3日,郭沫若从南岳抵达桂林,同月27日离开桂林。郭沫若在桂林停留时间仅24天,桂林只是他的中转站。但这24天内,郭沫若不仅参与了大量的抗日文化宣传工作,还留下了值得吟诵的诗句。

1938年12月18日,郭沫若、于立群受白鹏飞夫妇的邀请乘木船游漓江。郭沫若在回忆录《洪波曲》中讲述此次游漓江的情景:“去的一天在下着微雨,在漓水边坐上了两只有篷的木船。大家都带着被条准备在船上睡一夜。殷勤的经天夫人沈兰冰女士更采办好了一天多的粮食,好几瓶茅台。她决心在船上亲手烹调来款待我们。这样的贤主人的确是难得的,情谊既浓重而风韵又清新。在那奇山异水之中,飘泊了一天一夜,即使不是苏东坡,也尽可以写出一篇‘阳朔赋了。”文中的“经天”就是白鹏飞,朋友的款待和漓江的美景让郭沫若如在梦中:“漓水很清洁,水流很缓,平稳地在两岸的山峰中纡回。有点微雨,更增加了情调。空气是凄冷冷的,远峰每半藏在烟霭之中。时有水鸟成群而游。整个的情景好像是在梦里。”郭沫若虽然没有作“阳朔赋”,但写了《舟游阳朔》二首。第一首重点写游漓江的畅快:“临流扣楫且高歌,拔地群山奈尔何?白马嘶风奔碧落,青螺负雨压长河。茅台斗酒奚辞醉,宣室丛谈不厌多。暂把烽烟忘物外,此游我足遨东坡。”这一天虽然下着雨,但雨中游漓江恰是别有风情。况且白鹏飞兴之所至,扣楫高歌,并拿出茅台美酒共饮,奔波劳碌的郭沫若难得借美景、美酒享受一日之闲,因此他感到“暂把烽烟忘物外,此游我足遨东坡”。第二首主要写漓江以及两岸风景之美:“盈盈漓水碧罗纨,万转千回尽异观。崖上斗鸡雕不就,水边游鱼画应难。停舟饱食江鱼美,试弹惊飞水鸟寒。对酒当歌慷以慨,一篝渔火夜方阑。”盈盈碧水、万转千回,两岸奇峰玲珑秀美,绝非画笔能表现。郭沫若对漓江及阳朔的风光赞叹不已,他在回忆录中特别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并强调:“桂林人是很爱夸引这两句话的。到过桂林而且游过阳朔,我自己也能承认,这两句话并不算夸大。”

1938年12月24日,日军轰炸桂林,年仅29岁的音乐家张曙殉难。来桂林之前,郭沫若曾与张曙共同战斗,结下深厚的情谊。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悼念张曙的词,上阕写武昌、岳阳、长沙期间共同出生入死的惊险过程:“武昌先失,岳阳继陷,长沙顿觉孤悬。树影疑戎,风声化狄,楚人一炬烧天,狼狈绝言筌。叹屈祠成砾,贾宅生烟,活受阇维,负伤兵士剧堪怜。”下阙写流亡途中共患难与痛失战友的悲怆:“中宵殿待辎幡,苦饥肠辘转,难可熬煎。白粥半锅,红姜一片,分吞聊止馋涎。南下复流连,痛几番狂炸,夺我高贤,且听《洪波》一曲,抗战唱连年。”在长沙期间,郭沫若和张曙曾在深夜分食半锅白粥,又携手逃出火海。历经劫难,两人终于辗转南下桂林,张曙却不幸在敌机空袭中中弹身亡。共患难的战友转眼之间阴阳相隔,但抗战还未胜利,文人重任在肩,郭沫若只能强忍悲痛写下“且听《洪波》一曲,抗战唱连年”。郭沫若为张曙亲提碑文,并写下四副挽联,两首挽诗。第一首:“宗邦离浩劫,举世赋同仇。报国原初志,捐躯何所尤?九歌传四海,一死足千秋。冷水亭边路,榕城胜迹留。”第二首:“成仁丈夫志,弱女竟同归。圣战劳歌颂,中兴费敢吹。身随烟共灭,曲与日争辉。薄海《洪波》作,倭奴其式微。”郭沫若目睹了战友“身随烟共灭”,也坚信张曙“曲与日争辉”,“一死足千秋”。参加张曙安葬仪式的第二天,郭沫若带着痛失高贤的悲愤和踏险前行的豪情离开桂林,前往重庆。

欧阳予倩:有违白首约

欧阳予倩是抗战时期旅居桂林时间长、影响大、贡献大的文化人之一。欧阳予倩在桂林的创作虽然以戏剧为主,但他也写了不少旧体诗。欧阳予倩的多数诗作都表现出浓郁的桂林情缘,有对桂剧的感情,有对桂剧演员的鼓励,更有对桂林城的眷恋。

欧阳予倩为桂剧改革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对桂剧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说桂剧“好比一个内地姑娘,没有烫过发,没有穿过高跟鞋,天真烂漫,得其自然之美”。他专门写诗鼓励桂剧演员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桂剧改革:“桂剧优秀地方戏,不可视之为等闲。有志从事于改革,论宜有据技宜娴。文学音乐慎勿忽,迈进毋畏途路艰。”

1944年秋,欧阳予倩雇了一条船,准备带艺术馆的部分工作人员撤退到昭平县,继续文化抗战。尹羲等人到漓江边相送,欧阳予倩写下这样的诗句:“日寇压境到桂林。桂剧改革萌芽生。稍别梨缘诸弟子,他日桂花竞争春。”在敌寇压境的紧张时刻,欧阳予倩心中还牵挂着桂剧改革和梨园弟子,期待着他日桂剧能延续改革、再创辉煌。1945年12月,欧阳予倩带领艺术馆员工返回桂林,辉煌剧馆,毁为瓦砾之场;明媚山水,沦为焦土之城,他心中万分悲痛,但没有被悲痛击倒,而是从悲痛中升腾出强大的力量,写下了《从昭平到桂林》:“冷月清光照废墟,桂林焚劫竟无余。新城闻道从头建,滓秽如山待扫除。”这首诗可以复原一个生动的画面,一个寒冷寂寞的晚上,欧阳予倩独自伫立在一片废墟之前,这片废墟曾是他殚精竭虑建起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建筑,这里曾举办震惊中外的西南剧展,但日军的残酷轰炸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废墟之上,欧阳予倩的身影挺拔,他在默默发誓:一定要重建广西省立艺术馆,要在桂林这片土地上再创奇迹!欧阳予倩再一次扛起修建艺术馆的重任,但是在艺术馆竣工之前他却不得不离开桂林,临别的时候,欧阳予倩写下这样的诗句:“不是寻常别,终违白首心。虚名累清思,微意作愁吟。岂畏风萧索?难忘柳浅深。漓江江上月,几度照浮沉。”這首诗表达欧阳予倩对桂林深深的不舍。

田汉:壮绝神州戏剧兵

抗战时期,田汉先后在长沙、重庆、桂林等地生活和工作,其中在桂林的时间最长。田汉在桂林创作了大量诗歌,记录在桂林的生活片段与感受,其中大部分是旧体诗,也有新诗。夏衍等人从香港抵达桂林后,田汉即席赋诗祝贺朋友们脱险:“高歌一曲动华宴,老凤新声似昔年,碎玉正悲香岛远,掀环何幸桂江边。”观看欧阳予倩编导的桂剧《桃花扇》后,田汉写下八首七绝,其中一首是:“无限缠绵断客肠,桂林春雨似潇湘。善歌常羡刘三妹,端合新声唱李香。”在熊佛西家里,田汉在墙壁上题诗:“意气犹如烟气浓,只怜无酒论英雄。春风欧亚吹腥血,谁向漓江起卧龙。”当日田汉与范长江、萨空了、胡风等人在熊佛西旧宅相聚畅谈,聊起三国英雄们的趣事,可惜没有酒,否则真是煮酒论英雄了。在郭沫若五十寿辰之际,田汉创作了祝寿诗《南山之什——为沫若兄五十寿辰而作》,真诚赞颂郭沫若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精神。这首诗经著名作曲家姚牧谱曲后在桂林文艺界庆祝郭沫若寿辰的文艺晚会上演唱,影响很大。朋友赵明参加完西南剧展即将返回湖南,田汉题诗相赠:“举杯榕湖各慨慷,送君明日返潇湘。乾坤风雨尚如晦,再奋啼声催曙光。”田汉亲自组织、参与了桂林的“国旗献金游行”,并为这次活动写诗:“百万人民离不开,苍眉炯眼再登台。国旗到处金如雨,尽道西南长老来。”田汉还喜欢在他的剧作中插入诗歌,比如《秋声赋》中的《落叶之歌》《擦皮鞋歌》《银河秋恋曲》等。

田汉在桂林创作的诗歌影响最大的是《祝西南剧展兼悼殉国剧人》:“壮绝神州戏剧兵,浩歌声里请长缨。耻随竖子争肥瘦,争与吾民共死生。肝脑几人涂战野,旌旗此日会名城。鸡鸣直似鹃啼苦,只为东方未易明!”这首诗是为西南剧展而作,也是为悼念殉国戏剧兵而作。抗战以来,中国的戏剧工作者以笔做刀枪,舞台当战场,积极地参加了全民族的英勇战争。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贡献了所有的力量。有战斗的地方,就有戏剧,有戏剧的地方,就有战斗。“浩歌声里请长缨”是戏剧兵积极投身抗战救亡的姿态,“肝脑几人涂战野”是戏剧兵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旌旗此日会名城”是西南剧展在桂林盛大开幕。西南剧展历时95天,是桂林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是抗战剧运最广泛、最全面、最深刻的大总结,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它的影响远至海外。在这场盛大的活动中,田汉想起了为抗日救亡而牺牲的剧人,整理了36位殉难戏剧兵的名单。因为田汉此诗的影响,“壮绝神州戏剧兵”已经成了抗战时期戏剧工作者形象的写照。

茅盾:鸡鸣风雨寸心知

1941年3月,茅盾从重庆前往香港,途经桂林期间写了一首《渝桂道中口占》:“存亡关头逆流多,森严文网欲如何?驱车我走天南道,万里江山一放歌。”1942年3月,茅盾到达桂林。同年12月,茅盾离开桂林前往重庆。在旅居桂林的9个月时间里,茅盾创作了一批小说散文,也写了不少旧体诗。

茅盾回忆起在桂林时期的生活曾强调,写旧体诗常常源于与朋友间的交游唱和,而这些旧体诗寄寓了他的“真我感情”:“在‘论史或遨游之时,亚子常乘酒意即兴赋诗,我也被迫着凑上几句,这样,我的从来不敢献丑的旧体诗,也就在那时传了开去。旧体诗有一优点,最能寄寓作者的真我感情。我在桂林写的那些诗,就反映了我当时的郁闷心情和对北土的思念。”《无题》就是这样一首诗:“偶遣吟兴到三秋,未许闲情赋远游。罗带水枯仍系恨,剑铓山老岂剸愁。搏天鹰隼困藩溷,拜月狐狸戴冕旒。落落人间啼笑寂,侧身北望思悠悠。”暂居桂林,偶然有了吟咏的兴趣,茅盾却无法以“闲情赋远游”。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曾让多少人神往桂林的山水,但山河破碎、离愁别恨让茅盾感觉“罗带水枯仍系恨”。他侧身北望,思念悠长,既有对国土的眷恋,也有对儿女的思念。桂林时期的茅盾在别人眼中是个忙碌的进步文化人,勤奋著述,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但他还有一个外人难以感受的身份,他也是个慈爱的父亲。茅盾夫妇颠沛流离来到桂林,他们的一对儿女留在延安。作为父亲,他怎能不思念儿女?但他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也许只有夜幕降临、喧嚣褪尽的时候,结束了繁忙工作后才能对着那盏昏暗的桐油灯写下对孩子的思念:“炎夏忽已尽,金风扇萧瑟。渐觉心情移动,坐立常咄咄。凝望剑铓山,愁肠不可割。煎迫讵足论,但悲智能竭。桓桓彼多士,引颈向北国。双双小儿女,驰书诉契阔。梦晤如生平,欢笔复呜咽。感此备怆神,但祝健且硕。中夜起徘徊,寒螀何凄切!男儿志四方,未敢耽安逸。振衣上征途,慷慨投虎穴。”茅盾曾在回忆录《桂林春秋》中对这首诗作出说明:“困居桂林斗室,对两个孩子的思念,日夜牵动着我和德沚的心!我曾写过一首五言诗《感怀》,寄托了我和德沚思念孩子的感情。”茅盾旅居桂林时间不长,炎夏转瞬即逝,凉爽的秋日已经来临,但茅盾对秋日“金风”的感觉不是送爽,而是萧瑟。这不仅是因为抗战的时局让他忧虑,也因为留在北国的一双儿女让他思念。秋夜寂寞,寒蝉凄切,独自徘徊,怎思念两个字了得?但茅盾没有沉溺在思念的感伤中,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着责任,他必须从个人情感里超脱出来,明白“男儿志四方,未敢耽安逸”,就要“振衣上征途,慷慨投虎穴”。

离开桂林之前,茅盾以旧体诗抒写对桂林的感情、对朋友的不舍和继續“振衣上征途”的豪情。茅盾赠予柳亚子四首绝句,第一首充满了无奈与寂寞:“两难啼笑唤荷荷,尚有豪情论史么?寂寞文坛人寂寞,何当买醉一高歌。”第四首又满怀希望与力量:“鱼龙曼衍夸韬略,吞火跳丸寿总戎。却忆清凉山下路,千红万紫斗春风。”《将赴重庆,赠陈此生伉俪》中写了对桂林的美好印象:“栖迟八桂乡,悠焉寒暑易。山水甲天下,文物媲吴越。”同时也在不舍中表达了慷慨前行的决心:“慷慨上征途,赋此寄衷臆。风雨正作秋,后会知何日!”茅盾还有一首赠陈此生的七律:“岂缘离别故依依,但恨重逢未可期。刍狗无灵怨圣德,木龙有洞且潜居。忧时不忍效乡愿,论史非为惊陋儒。南国人间啼笑寂,鸡鸣风雨寸心知。”战乱年代,文化人感受到颠沛流离和聚散无常,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离别时依依不舍,重逢之日又不知是何时,但他们不忘初心、坦然前行、不惧艰险、无问西东,正所谓“鸡鸣风雨寸心知”。

(编辑 吴翠)

猜你喜欢

桂剧柳亚子田汉
柳亚子书法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启事
柳亚子故居
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
简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第32届田汉戏剧奖获奖名单
柳亚子:面责蒋介石
“五四”回望: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田汉的戏剧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