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台

2023-11-05莫景春

南方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讲台教室同学

莫景春

讲台一定要高,才有一种威仪感。

如果没有讲台,黑板高高挂上去,人往黑板前一站,伸个手写字,够不着黑板的一半,往下一看学生,黑压压一片,当老师的自信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还有一种矮人一等的感觉,哪里有足够的勇气在学生面前侃侃而谈?

以前在乡下,简陋的教室是没有讲台的。老师赶紧砌起讲台来。乡下的教室本是平坦。找来石头或砖块,将黑板前后围起来,然后拉来黄土或碎石将里面填满,把它夯实,或者倒入水泥浇筑,反正要弄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高台。这才算是一个讲台。教师往讲台上一站,目光一扫,一目了然。

教师是需要学生敬仰的。尊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重视外在形象。为人师表,言行举止,外表相貌,绝对不能过于丑陋或猥琐,那样会导致学生的失望。

记得报考师范学校的时候,录取是要先经过面试,合格了才能正式录取,不是单看那点分数,还要看看你的身高,你的五官。低矮短小的,口歪鼻斜的,对不起,靠边站,另寻职业。

想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还是一个温饱还没解决的年代,我们都长得没有如今小孩那样高大,都有些面黄肌瘦身材矮小。面试的现场,气氛异常紧张。大家都在偷偷瞄着对方,心里在琢磨着谁高谁矮,好让自己的心里多点底气。

随着面试老师一声接一声响亮地点名,有些人垂头丧气地走出来,自己情不自禁地发抖,在心里默默祈祷自己成功。直到自己往量身高杆下一站,面试老师微微一笑,感觉自己过关了,悬着的心才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样实实地落地。

等到自己读满了四年,毕业出来了,又是教高年级的。一开始,我往学生前面一站,即使是一样的高度,内心还是感觉矮了一大截。学生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我一眼看不到头,根本没办法点人数。走到队伍中间,自己很快就被淹没了,感觉有些窒息,即使学生都在面带微笑,在毕恭毕敬地等待着,自己还是没有一丝的轻松感。

似乎有谁在窃窃私语,嘤嘤嗡嗡地在人群里传来。由于高度不够,不能一下子盯住那些讲小话的同学,即使是拼命踮着脚,也没有丝毫的作用。下面有学生在偷偷地笑,自己的自信心应该是全线崩溃了。

赶紧回到讲台,自信油然而生。感觉还真不一样,身高一下子蹿了上来,目光压下去,眼前突然开阔起来,那些原来很有压制感的学生突然降了下去,变得矮小了,就像是眼里的小孩。

自信突突地往上长,身体慢慢感觉有力起来,力量足了,眼光变得威严了,往下一看,每个学生的脸庞身子都看得清清楚楚,都在直挺挺地站着,不敢有一丝乱动,生怕被我这双锐利的眼睛逮住。

讲课的声音变得洪亮起来,因为站得高,声音也传播得远。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回响。学生在老老实实地听着看着写着,目光里充满了敬畏。

是呀,人的高度决定着人的自信,站得更高,看到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如果处于同一高度,内心总是犹疑,各方面的优势没办法发挥出来,即使是才高八斗,也显得畏畏缩缩。

高度上去了,眼界开阔了,声音洪亮了,气势压倒了一切了。身处低处的人不得不抬头仰视,投去敬佩的目光。那高度越高,人就越是有一种优越感,越感觉下面的人渺小,心中的激情就越来越澎湃了。

想到电视里那些镜头:皇帝常常把龙座起得高高的,臣民匍匐于地,高呼万岁,恭恭敬敬呈上奏折,双目低垂,不敢直视,恐怕龙颜大怒。皇帝视臣民如蝼蚁,渺小不足道。自己是天子,上天派来,本来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的滋味就是这种高不可及的心理。

那些在街头作演讲的人,也会利用高度的优势,跳上高台之处,振臂高呼,让在场的人都看到自己愤怒的表情,也让自己看到每一个被自己激化了的人,让自己的声音借着风儿钻入每个人的耳朵里。唯有这样,自己的号召才是雄壮有力,自己才能成为这些人心目中的巨人,才有感召力。

我头脑里蓦然出现一个词语——杏坛。杏坛,一个最富有历史意义的讲台,散发着先圣孔子的点点传奇。你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场景:满腹经纶的先哲,首倡有教无类,普惠黎民。每每讲学,聆听的人挤挤挨挨,先生坐在高高的杏坛之上,用他慈爱的目光抚摸着这些需要智慧的众生。站得高,望得远,他看到了每一个人,即使是夹在人群中最矮小的人,或者没法挤入中间而在最偏远角落的人。先生借助着风,将高亢的声音送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用智慧唤醒他们麻木的灵魂。

讲台是教室的灵魂,没有讲台,就无法把下面游散的目光集中起来,把四处飘飞的心灵凝聚到一块。

其实,讲台不能是教师的专有,不能像独裁者一样只会利用讲台之优势在上面耀武扬威,尽显自己的霸主地位。我要让给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我只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演。

“某某某同学,你上讲台,将你想到的意象写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思考成果。”刚刚讲授古代诗歌的意象,我因势利导,设置一个秋天的情景,让学生积极调动他们的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完成这一任务。

那名同学愉快地跑上来,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骄傲地看着同学们,很自信地写起板书来,然后向同学们作了一番解释,那樣的泰然自若,那样的娴熟。

“某某某同学,我们刚刚讨论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两者看起来似乎矛盾。你怎么理解这种矛盾性?”抓住一些矛盾焦点的所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法,我不想课堂像一潭死水,只有老师的声音在单调地传扬。

这位同学一上台,俨然像一位小老师,面对着同学们滔滔不绝,对两者的区别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讲得头头是道。下面同学连连点头。当然也少不了质疑的声音。这位同学都一一作了反驳。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课堂就是一个唇枪舌剑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是更令人紧张。

看着学生在讲台抑扬顿挫,神采飞扬,我感到无比兴奋,我只是一个学习的配角,默默地站在讲台一边,甚至走下这神圣的讲台,竖起两耳,像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生,在谦虚地倾听学生的讲解。有必要的时候,我才见缝插针般地纠正或补充一些说法,让学生的演讲更加完美。

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当学习的主角,更能激起他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这一教育宗旨。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也轻松了许多。学习中,老师更多的是一个导演。

当然,学生刚刚登上讲台,也是畏畏缩缩、吞吞吐吐,甚至有些同学一到讲台上,害怕得一句话都说不出,只是傻愣愣地站着,一个劲地发抖。这是讲台神圣的威力在起作用。

一次有个乡下来的同学,被点到了名字,他犹豫地站了起来,满脸通红。他可能是平时很少在大庭广众说话,不停地搓着手,满头大汗。我赶紧走到他旁边,递了一张纸巾,凑近他的耳朵说几句,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来点掌声鼓励!”我双手拍起来,示意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响起来,那位同学稍稍稳定了情绪,摊开书本,大声朗诵了,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同学们的掌声更加热烈了,教室里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每个同学都是一朵快乐的浪花。

有个小女孩上台了,面对着比较复杂的问题,欲言又止,也是涨红了脸。这时候,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并且将这些问题分解成很多细小容易解释的小问题,慢慢地引导。她才一句一句地说起来,尽管声音很微弱,断断续续,但是毕竟能说出来了,这个平时在众人面前讲话都有些脸红的小女孩也竟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有条不紊地讲清了一个问题,真是了不起。她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有如此大的进步。

学生拥有了讲台,他们的声音洪亮,动作自如。毕业多年后,很多学生还念念不忘上讲课讲台的情景,如果没有讲台的锻炼,自己不会有那么大的胆量那么好的口才,不会拥有今天的能力和发展。言辞之间,充满着对讲台的感恩。

我把讲台变成了同学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亮点,就像是碧空里的繁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即使有时候很微弱,但也会有自己的色彩,绝不会重复别人。

有的老师会将讲台当作自留地,尽情地展示自己,一节课,自己口若悬河,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地将内容讲了一遍,生怕学生不懂或者遗漏了什么问题。 学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都被老师无情地挡了回去。他们只是被动地听着,在笔记本上一行一行地记着。

老师边讲边写,满满地写了一大板,连黑板的边角也不放过。写满了,擦掉,再写。教室里满是沙沙的抄写声。有时候整节课,学生的头都不抬一下,生怕错过什么。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一个劲地往里面塞东西,直到塞得满满的,教师才心满意足,感觉尽了一个老师的责任。学生的思想都没有发芽的机会,都被这些冷冷的知识挤到了一个角落,甚至被它们塞得窒息了。

讲台不是谁的专属领地,应该让它成为一个生机蓬勃的花园,让每个学生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沃土,快乐成长。

讲台的感觉并非就那么美好,不动脑子那可能会出丑。有一次去讲课,班里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他们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跟我要讲的人文学科抽象的理论没有发生碰撞。我感觉自己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学生上课打瞌睡,看课外书,讲小话。讲台就变成了一个耍戏台,站在讲台上,我感觉就像一个小丑,滑稽、可笑。

我总是以为我站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全身就会散发着一个个迷人的光环耀眼眩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增长知识。

台下满是穿得花花绿绿的学生,他们是专门学实实在在技术的,对人文知识不感兴趣。但人文思想教育必不可少,我要让富含启发意义的知识植入这些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里,犹如一片葱茏的草木在生长。

可惜讲台下,学生的心思在四处飞散,飞到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鸟身上,飞到欢呼声此起彼伏的球场上。

穿红色衣服的女同学和穿灰色衣服的男同学坐到了一起,两个小嘴巴在窃窃私语,散发嘤嘤嗡嗡的声音,两个肩膀似乎黏到了一起。我想用目光提醒他们,他们却毫无察觉。我原先很鲜亮的心情似乎蒙了一层模糊的阴影,便力求释放出原先好心情的元素。他们偶尔抬头望望讲台有时候咧着嘴,对着这个神圣的讲台微笑,如丝丝缕缕的春风。

还有留着柔柔长发的女同学,拿着一面小镜子,轻轻把额上的刘海往后一抹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她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左右移动,似乎要把那张粉嫩的脸认真核查一遍。一会儿抿抿嘴,一会儿瞪瞪眼。她全心全意地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对外界已经视而不见了。

课桌下有翻书页的声音,我敏感地察觉到一些异样的举动。有些同学在翻看课外书。那些花花绿绿的杂志招摇眼前,我似乎感觉到那杂志上的俊男靓女,要比这黑板单调的一两个符号要生动,有魅力得多。这些学生是十七八岁,喜欢新鲜生动的事,可以理解。

从他翻看杂志的表情来看,他仿佛是情节中的某个男主人公或许在演一场卿卿我我的爱情故事,年轻人耽于梦幻世界里的情感,什么王子公主,一些浪漫的情节。我觉得原先的神圣感只是一种自我感觉,尽管台下许多双眼睛直直地望着我,眼珠一转不转的,我抑扬顿挫的话语竟不能让他们眼光有所移动。

那个红衣少年估计很困,他的头像公鸡啄米一样摇摆不定。打瞌睡的呼噜声隐隐约约,他快乐地跟周公约梦去吧。口水沿着嘴角慢慢溢出。大概梦太甜美了。

此情此景,我突然想到马戏团演出的情景。他们不是经常有些小丑吗?那些小丑有黑眼圈有白鼻子,就像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只是缺少一点毛茸茸,我揣测我是不是一个舞台上的小丑,唱着独角戏?学生们就像是看热闹的观众,一个个在睁大眼睛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犹如动物园里那些好奇的小孩,正在观赏一只可爱的大熊猫、猴子。

我想,课堂要维持良好的纪律,光靠讲台,靠着喊叫,已经失效。课堂得需要学生们配合。我们老师应该就是一个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我脑里闪过一个念头:学生恰好是学酒店管理的,我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个关于服务员管理的案例。

我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可能也看过网上报道,说有些服务员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拿洗脸的毛巾去擦马桶,然后又挂回架上。这个服务员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外表给人一种端庄的感觉。也许大家都被坑过,只是我们察觉不到。用擦马桶的毛巾擦你的脸,你感觉如何?你是管理者,怎么看待服务员的美?

案例一抛出,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義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窃窃私语的同学停止了讲话,将目光转过来,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个拿小镜子的女同学放下来,陷入一种沉思。打瞌睡的同学睁开了眼,无法入睡。

我看准时机,走过去拍了拍正在揉双眼的同学,说如果我们对毛巾擦马桶的行为就像梦里一样,你相信吗?那同学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噌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要擦亮眼睛!弄得同学们一阵哄笑!这样美不美?我的目光转向刚才照镜子的同学,她也意识到什么,低下了头。我继续发挥,美不在于外表,那个服务员外表是美了,但是内心肮脏,如果你是顾客,怎么办?

结合了专业知识,同学们的眼睛亮了起来,我陷入了沉思:光靠讲台的高度有时候无法抬高教师的形象,还需要教师不断灵活运用方法,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讲台上充满着教学艺术。

诗人卞之琳说过,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讲台可能是一处风景。高高的讲台让我看到教室的每个角落,观察到学生的一举一动;你在高高的讲台上,你的一举一动也在学生的视野里,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遗,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都说人可以不修边幅,如果说别的行业有时候随随便便一下可以影响不大,但是教师的形象一旦遭到破坏,那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会让学生记住一辈子。

在乡下当老师的时候,学校里有很多代课教师。这些特殊的老师是特殊时期招进来的,他们半教半农,一半住校一半住家。有课,就在学校里备课上课改作业。放学或者没课,又是农忙时节,这些特殊的老师会偷偷溜回家,帮家人插秧或者收稻谷。直到快上课了才匆匆忙忙赶到教室。

可能是太赶了,上课铃响了,一位年老的教师匆匆赶来,裤脚上还沾着一小棵禾苗。应该是插秧的时候不小心沾上的。 一进教室,被眼尖的学生发现,便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弄得整个课堂闹哄哄的。教师也被弄得莫名其妙,课也无法讲下去。最后一个大胆的学生站了起来,指着那一棵禾苗大声讲出来,老师把禾苗种到了裤脚上了。老师感觉尴尬极了,红着脸地走出了教室。

后来同学聚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个趣事,虽然没有什么恶意,但一提起来,个个印象深刻,以至于终生难忘。

有些老师也难免出洋相:早餐吃得匆匆,忘记了漱口,葱花和辣椒还沾在牙齿上嘴唇上。一张口,便是满口红红绿绿,令人大倒胃口。当然学生可能不会那么斤斤计较,但是自己发现了,总觉得自己恶心,还在学生目前夸夸其谈、唾沫横飞呢!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反感,为师的形象窝囊邋遢,要想让学生尊敬你,估计难度加大了。

翻开历史册页,看到那些名师,他们都是那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胡适先生一袭长袍,温文尔雅,梁实秋先生回忆其上课写字的情形:“字如其人,清癯削瘦,而且相当工整,从来不肯作行草,一横一捺都拖得很细很长,好像是伸胳膊伸腿的样子。不像瘦金体,没有那一份劲逸之气,可是不俗。”形象令人羡慕。

“哈佛三杰”之一的吴宓先生上课很是严谨,总是提前十分钟,像个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擦好黑板,早早等待学生的到来。给学生修改文章时,用毛笔蘸红墨水写,字迹工整,涂改一字,必涂四方满格,免被误认。他对女学生特别照顾,看到有些女生没有椅子坐站着听,他停止讲课,马上从旁边的教室搬来椅子,等女学生坐好,才开始讲课,足见他的绅士风度。

看林庚: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是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这种干净,由内而外。”“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先生瘦削的身影后那种气度,令人敬佩。

这些民国时期的先生确实给我们做了好的示范。他们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他们的精神那样高傲,气质那么优雅,成为一代学者的标志。他们的形象决定了他们的影响。

讲台是神圣的地方,站在上面的人应该内外兼修,才能站稳脚跟。

其实讲台也不是那么单调。夏天,这讲台可能就是一个舞台。年轻的女教师魅力十足,裙裾飞扬,五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男老师穿着纯色T恤,简洁明快,充满活力。高考前夕,很多女老师穿起旗袍,意味深长,祝福学生“旗”开得胜。

端庄大方、得体高雅,这是讲台的风格。台下都是一道道热切关注的目光。台上的一举一动会被这些目光收录下来,成为他们成长的肥料。

讲台,一个神圣的地方,充满着威严与崇高,传播着成长的美丽。

(编辑 吴翠)

猜你喜欢

讲台教室同学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爱在讲台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DV校园小讲台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