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家庭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帮扶: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10-29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关怀高质量家庭

张 华

(广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广西 南宁 530012)

一、前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社会进程作出重大判断,指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为主要目标。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在就业帮扶上要扩面提质,坚持量质并重,提高就业帮扶水平,提升就业质量。对重点群体进行精准性就业帮扶,是“十四五”时期重要的就业任务之一。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来看,脱贫家庭大学生群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大群体,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就业帮扶,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的时代价值

脱贫家庭一般是指农村经济相对不太富裕的家庭。做好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既有巩固扶贫成果的政治意义,又有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社会意义,还有帮助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政治上巩固扶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

本研究对脱贫家庭大学生的界定是所在家庭曾被当地政府部门标记为建档立卡脱贫家庭户,脱贫后仍是返贫监测对象的高校在读大学生。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就业质量决定着家庭困难程度和社会代际流动,开展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是巩固扶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社会上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从目标层次来看,既从数量上要求能就业,更从质量上追求就好业。对脱贫家庭大学生开展就业帮扶是实现全体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做好新形势下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需注重帮扶对象的职业发展性和生涯内生性,从毕业终端的事务帮扶转变为入学起始的职业规划与心理帮扶,对脱贫家庭大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建设、职业价值观建设、就业能力建设等,促进困难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教育上帮助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脱贫家庭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帮扶,以学生个体健康发展为中心,开展更多具有人文关怀的帮扶行为。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等权利和意义的关注与尊重”[1],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的关爱,对人的合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的关心,对人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关切,对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关照,对人的发展前途和终极命运的关注”[2],其逻辑基点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人文关怀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期及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作出大学生认可的、接受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人本关怀行为。通过人文关怀式的就业帮扶,帮助脱贫家庭大学生获得健康心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三、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及就业结果是由客观就业形势和主观个体情况共同决定的。客观就业形势主要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供给规模、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是大学生自身无法改变的。主观个体情况则是由大学生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性决定的,学生本体起主要作用。从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主观性困境来看,主要是其在职业观上、就业心理上、就业能力上存在着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实际不匹配,就业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职业素养与信息化技能较弱等问题,阻碍了其顺利就业。优化就业帮扶的前提是对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困境进行深度剖析。

(一)就业观念上: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实际不匹配

就业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相关问题的观点、立场、态度和看法,是综合性的观念形态的集合,主要包含职业认知、职业需求、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期待和职业评价标准[3]。大学生的就业观决定着其就业路径、就业行为方式和就业状态。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与了解是正确就业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脱贫家庭大学生受成长环境的限制,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广度不足、深度不够,就业视野不宽,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同时受当前社会现实环境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不能完全基于自身实际作出客观的职业判断和选择,对工作地点、薪资收入、专业对口度、工作稳定性等有诸多限制性要求,就业期望值没有因势调整,降低了人职匹配度和人岗适应性。而学校亦未能从脱贫家庭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关怀,学生相对缺乏认识自我、认清社会现实的渠道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进度和就业质量。

(二)就业心理上:就业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求职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过程,需要向用人单位精准高效地展示出自己与目标岗位相匹配的职业技能、素养与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心理因素是影响求职结果的关键性因素,积极、乐观、自信、敢于挑战的心理状态是求职成功的前提条件。自我效能感一般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它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和努力程度[4]。因原生家庭影响,脱贫家庭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同时极易将自我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条件不足,在求职时容易恐慌、羞涩,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不能正常地发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导致出现就业逃避心理。也有部分脱贫家庭大学生因就业准备不足,不愿承受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导致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产生求职消极情绪,不能顺利就业。此外,学校对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关怀相对不够,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心理疏导,健康心理建设相对薄弱,面对就业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不强,影响了就业进展。

(三)就业能力上:职业素养与技能较弱

就业能力即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所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总体反映[5]。综合职业素养一般包括心理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社会交往和适应素养等,其中社会交往和适应素养是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可分为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其形成主要由家庭和社会环境、受教育的程度、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等因素决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一般是指从事某一专业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当前用人单位大都期望毕业生到岗即用,但调研后发现,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普遍不高,存在沟通应变能力较弱、信息化办公技能不强、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短板不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影响了求职的成功率。同时,学校针对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帮扶力度不够,无论是职业素养的强化训练,还是就业技能的学习提升,都存在不足的地方,影响了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锻炼。

四、人文关怀视域下就业帮扶优化路径

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人文关怀的重点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涯内生性和职业发展性,遵从内生性因素的规律和特点,发挥外生性因素的引导作用,在帮扶中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行动,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作出评估与调整,顺利实现职业目标。在开展就业帮扶人文关怀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全程化、阶段性差异化的关怀原则,聚焦脱贫家庭大学生群体特征和帮扶需求,以帮扶对象的成长性为基点,建立互动式的关怀关系,作出其认可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人本性关怀行为,从而实现脱贫家庭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从生涯发展关怀入手,提升大学生人职匹配择业能力

根据帮扶群体的成长规律,以学段前期、学段中期、学段后期为节点,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与就业帮扶指导。一是开展职业启蒙帮扶。新生入学初期,针对脱贫家庭大学生客观情况,开展职业启蒙类教育,课程的设计以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及学生从业类别为依据,目的是让脱贫家庭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有初步认识,对未来职业选择与发展有启蒙性认知。二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扶。大学期间,结合脱贫家庭大学生各学段的特点,分阶段开展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帮扶。第一阶段重点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规划方法、职业认知;第二阶段重点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个人优势、兴趣初步明确就业意向;第三阶段结合综合能力状况和个人意向,制定就业方案及实施路径,针对性地提升就业中所需的各项能力、技能。三是开展职业体验帮扶。脱贫家庭大学生社会辅助关系较弱,就业资源相对缺乏,职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在开展就业帮扶时,需提供多元化职业体验机会,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成长。一方面,搭建“校—院(系)”二级职业实践平台。学校要加强就业与职业实践联动,引导用人单位为脱贫家庭大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并将信息精准推荐给适合的学生;院(系)要在精准摸底学院待帮扶学生底数的基础上,利用校友、导师、合作单位等资源,积极挖掘职业实践机会,让脱贫家庭大学生在离校前至少体验过2次职业实践。另一方面,开展职业实践成长帮扶。围绕职业实践,开展持续性精准帮扶指导,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作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从心理关怀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高校就业工作者要树立职业观驱动型就业关怀理念,从激发学生内驱力入手,以心理关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一方面,构建“三位一体”就业心理帮扶体系。学校层面创建就业心理辅导优质师资库,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室,对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学院层面开展持续性的团体就业心理调适和指导,对脱贫家庭大学生开展结对心理辅导,针对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按照“一人一档”开展重点心理关怀;班级层面开展朋辈就业心理帮扶,搭建谈心互助平台,关注朋辈之间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干预辅导。另一方面,开展“就业+”融合教育。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把就业教育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推进,鼓励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引导学生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将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职业类别、 任职要求与专业内容的联系性,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与价值。

(三)从就业能力关怀入手,提高大学生与理想岗位的适配性

推进脱贫家庭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应以就业能力关怀为发力点,构建“个体诊断+素质拓展+集中训练+个性辅导+课程辅佐”的“五位一体”就业能力提升体系。首先,以精准识别为基础,实施就业力诊断。每个脱贫家庭毕业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接受教育情况等因素影响,往往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求职困境。结合脱贫家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和求职需求,以科学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项目制就业力诊断,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是高效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前提。其次,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集中开展就业素质拓展训练和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应以解决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和满足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结合帮扶对象所学学科专业,组建多元化的师资团队,开展行业性职业技能成长培训和通识性职业素养专项培训, 增强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以“辅导”为抓手,集中开展“一对一”咨询辅导。对于前期培训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脱贫家庭大学生,采用精准指导的方式,进行个体咨询,深度剖析阻碍学生发展的根本因素,制定一对一的就业能力提升方案,帮助学生正确梳理认识“真自我”、提升掌握“真技能”、解决“真难题”,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五、结语

脱贫家庭大学生就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也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抓手,做好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帮扶,不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也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目标导向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新时期对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对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帮扶需要优化调整,将人文关怀融入帮扶的全过程中去,提高脱贫家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能力,实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关怀高质量家庭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家庭“煮”夫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恋练有词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