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探析

2023-10-29杜晓杰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四史专业课程思政

杜晓杰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299)

在教育系统推进“四史”教育,是完善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四史”教育为抓手,构建内外协同的育人体系,提高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思政含量,对于培养符合新时代宣传工作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四史”教育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新闻传播类专业因其与宣传工作的直接对接,一向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成败,不仅要看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就业总体状况,更要衡量其思想政治立场是否正确。

首先,从当今国际形势来看,以“四史”教育引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受到疫情影响,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形势下,部分西方国家以“去全球化”的思维挑起新一轮的意识形态对峙,给新时代的宣传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无论是对外宣传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建构,还是对内宣传的价值观引导,都需要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和过硬政治素质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而“四史”教育的内容,正好弥补了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不足,为宣传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扎实的思政支撑。“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只有通过深入的“四史”教育,作为舆论喉舌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才能在内外宣传阵地上站稳脚跟,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以正确的立场和姿态发声,使中国的声音、党和政府的声音无远弗届。

其次,从媒介生态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带来的舆论场域更迭,也需要具备“四史”教育的新闻传播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新媒体的普及,降低了人们接收信息的门槛,更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不仅是新闻信息的集散地,更是各种不良信息、谣言的集散地。这些信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巨大优势,会迅速形成不良舆论场域,对受众的价值判断产生误导。“‘四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学习,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与育人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关乎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坚定的爱国情感和理想信念的激发与培养”[2]。将“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使他们在新媒体场域发挥较强的引导作用,优化舆论生态。

最后,从新闻传播类学生自我成长的角度来看,“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助力其个人发展。相较于“80后”,“95后”“00后”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其具有更强的个人意识,在价值观探索方面,也极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而近年来以《大鱼海棠》《姜子牙》等为代表的青年流行文艺作品过度张扬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倾向,也折射了这一群体的思想缺陷。“青年群体是一个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青年人的选择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人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对青年群体进行‘四史’教育,引导青年群体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对坚定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不可或缺”[3]。通过对“四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更宏阔的历史视野,进而更好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问题,对其成长和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二、“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的路径分析

舆论宣传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的意识形态工作,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也与我们党的宣传工作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我国新闻传播学科与党的宣传事业一直同步而行,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课程思政资源。正如杨琳等人指出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新闻传播教育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关联,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新闻传播教育有着学科自身的目标驱动、现实动力与资源优势。”[4]因此,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统筹谋划,促进新闻传播类课程与“四史”教育的无缝衔接。

首先,在教学实施方面,应加强任课教师的“四史”修养,强化集体备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四史”资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想推进专业课程与“四史”教育的融合,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四史”修养。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明确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5]因此,新闻传播专业任课教师除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史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四史”内容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与“四史”的融会贯通。

此外,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撰的不断推进,新闻传播学诸多专业课程也逐渐配备了统编教材,这就为集体备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限于师资等原因,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讲授普遍存在“一课多师”“一师多课”等情况,来自学界和业界不同背景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有各自的兴趣点,就会造成“学出多门”,更会造成“四史”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参差不齐的现象。在“马工程”教材全面推广的背景下,统编教材的强制性就使得授课内容的相对统一有了确定的依据,更为“四史”教育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集体备课,大致确定每门课程中可与“四史”教育有机融合的章节和知识点,并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材料形式固定下来,做到相同课程的内容同步、同一教师任教课程的思政同步,既保证了专业课程与“四史”教育的融合,又分担了教师备课和教改实践的压力,确保整个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史’教育不是简单传授一般的历史知识,而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的政治教育,高校在‘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性放在首位”[6]。在挖掘专业课程与“四史”教育融合的链接点时,一定要兼顾专业性与政治性,并用政治红线作为材料筛选的最重要依据,将那些与新闻传播专业关联密切、能够反映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正向材料纳入授课范围,并通过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对比,彰显社会主义宣传体系的优越性,真正发挥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深入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结合专业课实际展开教学实践,将课堂打造为“四史”知识的宣讲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7]党和国家的事业首先包括波澜壮阔的政治事业和革命事业,但也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文化事业。在革命事业的背景下讲授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新闻传播类课程与“四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如“艺术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中外广告史”中,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史和代表作的讲解,并结合“四史”深入讲授党的宣传政策、广播电视政策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党的宣传和文艺方针、政策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过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对比分析,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宣传事业的本质特征以及这种本质特征对我国宣传工作的指导性,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专业学习与“四史”教育的互融互通。

比如“广告学概论”中关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广告学”的内容,除了要勾勒广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迁,还应通过对比,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广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突出社会主义广告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广告的商业性之间的根本区别,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广告关。而在“广播电视概论”中,应该重点讲述党的广播宣传事业诞生的历史过程,凸显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的战斗性、宣传性和意识形态性。有了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的相关背景介绍,学生就可以较快理解这种特性,也自然能够体认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观点,进而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再次,在教学策略方面,应多维并进,强化学生专业课“四史”学习成效。“四史”教育进课堂、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四史”修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所以,二者融合的成效,有赖于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对相关“四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强化他们的学习成效。

专业课程与“四史”教育的融合,虽然提升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效能,但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等生硬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媒体语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学生的需求,更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创新。一方面,在课堂互动和考察作业的设计中,应结合专业课实际融入“四史”内容。新闻传播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信息时代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如讲到新闻宣传的引导性和社会责任时,可以结合近年来的“网络清朗”行动和“粉圈”治理等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者作业形式,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加深其对社会主义宣传事业特殊性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堂实践中,可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和课程,选取与“四史”相关的传媒艺术作品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形成师生共学的良性互动。“95后”“00后”是当下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流行影视的兴趣远大于课堂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应因势利导,多以学生感兴趣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为切入点,融入“四史”教育相关内容。如讲到电视娱乐节目娱乐性与教育性问题时,可以选取《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萌探探探案》等综艺节目中关涉红色主题的剧集展开课堂讨论,一方面,串联起中国综艺节目从以教育性为主向娱乐性为主直到教育娱乐并重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意识到“四史”与当下文化生活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为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引。

最后,在教学追踪方面,要线上线下联动,以“双创”实践辅助“四史”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作为常态化工程,“四史”教育对全体党员并不是阶段性的,“四史”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也不能止步于课堂教学,而应该以多种方式延伸到课堂之外,并从课本走向实践,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成果,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充实专业课程与“四史”教育融合的成果。

“四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动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学生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四史”教育与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融入过程中,可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四史”教育与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相结合,以“四史”教育、乡村振兴等为切入点,借助新闻传播的专业优势,通过项目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对“四史”学习的掌握程度。

三、“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问题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满足社会主义事业需求的合格人才培养,更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四史”教育是继课程思政之后党中央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在完成这一任务和课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高站位,确保改革措施的卓有成效。

具体到新闻传播类课程与“四史”教育的融合,以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首先,一定要从学科发展、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四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可以说,以德为先、政治引领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之所以要把“四史”教育与新闻传播类课程深度融合,正是因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关系党的宣传工作,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关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否为党和国家输送合格的宣传人才则关系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和专业发展。所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任课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意识和高度的重视,将“四史”教育的融合作为所有课程的重要任务,积极作为。

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四史”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1+1”,其最终目的是学生人格的完善、价值观的成熟。“‘四史’教育基于大历史视野,通过不同角度的历史观察和历史叙事去再现当时的历史,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坐标中以宽视野、长时段去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支流、本质和表象,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实践中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去认识中国的发展脉络、去体会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去自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两大奇迹’”[6]。因此,在实际的融合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分清主次,以价值观的引领为主要方向,通过专业知识和“四史”知识的贯通,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其次,要充分做好学情分析,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策略、手段进行专业知识与“四史”教育的融合。在一段时期内,思政课在学生群体中有反馈不佳的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照本宣科和生拉硬拽的授课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大学新生出生年龄逐渐后移至“04后”“05后”,任课教师面对的学情也将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在新媒体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浸润在五光十色的亚文化场域中,所接收的资讯和价值观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用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已经日渐艰难。在融合过程中,新闻传播类课程任课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认识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用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新闻事件、影视现象、广告作品等作为案例,串联起新闻传播学与“四史”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也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引导他们加入课堂讨论,在辩论研讨中完成“四史”知识的融入,完成价值观的纠偏和引导工作。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四史”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力地回应了上述问题,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各具体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遵循。新闻传播专业肩负为党的宣传工作输送人才的艰巨使命,理应高扬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旗帜,把“四史”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和评价的全过程。这既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使命责任,也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要求。

猜你喜欢

四史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