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及纾解之策

2023-10-29廖卢琴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廖卢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一、“微思政”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及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开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将目光聚焦在线下的课堂教育,更关注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上的舆情动态。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新的传播格局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呈“微”模式发展,其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不是谁主谁次,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1]。一谈到“微思政”教育模式,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一个新的名词,也有人将“微思政”教育模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混淆。本文指的“微思政”教育模式,其基本理念是高校思政教育结合微时代发展趋势、大学生特点,借助网络、微信或者微博等载体,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心理进行教育的思政模式[2]。

(一)“微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细致入微

“微思政”教育模式作为一种为适应当下社会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其关键就在于一个“微”字。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同的是,“微思政”教育模式是在自媒体环境下,为适应新的信息技术应运而生的,它以一种更加灵活、细微、亲民、创新的方式贴近当下的高校青年学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细致入微的“微”,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适应自媒体时代的“短小平快”。

“微思政”教育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它是借助现代的传媒技术,以更加灵活、细微、细腻、亲近、与时俱进的方式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思维方式通过新媒体技术传递给学生。“微思政”的细致入微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

(二)“微思政”的教学内容:质朴清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但要掌握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更要清晰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重要内涵,真正搞懂弄清在青年学生中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微思政”教学模式在自媒体时代,不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

在高校中开展“微思政”教学模式,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就必须要把握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动态以及物质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多方面的诉求变化,找准切入点,将思政课堂上的内容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方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展现出来。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在网络空间里,青年学生都普遍接受生活化、时代性的思政教育话语。其教育内容正是抓住了青年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质朴、清新、有温度的网络话语,代替了传统的冗长晦涩的说教,通过新媒体网络信息空间里常用的短小精悍的符号、字母、表情包等辅助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更具体形象和生动清新的方式融入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微思政”教育模式的效果:便捷亲民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繁荣网络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运用互联网载体,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的网络话语权。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网络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保障。

可以说,“微思政”的教育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全新的视角。从教学效果来看,首先,“微思政”教育模式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短时间内收集到最新的教育素材,而且在实现信息化的程度上较之传统的课堂授课要更便捷更强。其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亲民程度更容易让青年学生所接受,一是“微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和网络平台的资源,在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自媒体环境下,将多媒体教学信息可以准确地送达到每一个终端,青年学生只要利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资源,其覆盖面和影响力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更大。最后,“微思政”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而是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采取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的教育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的新任务

在信息技术日益繁盛不断更新的时代,自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几乎无人不网。可以说,新兴的数据媒体技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从《报告》数据看,短视频增长最为明显。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2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42万,占网民整体的97.7%;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698万,占网民整体的7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290万,占网民整体的68.1%[5]。高校“微思政”工作作为自媒体时代的新产物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6]。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就是要利用“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微思政”工作模式正是结合“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要真正做实、做好高校“微思政”工作,就要对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考察,同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微思政”教育模式在自媒体时代,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将来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高校青年学生大部分都渴望通过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互联网已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使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来记载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与不同空间不同地域有共同兴趣喜好的同龄人交流社会热点问题,并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将“微思政”教育模式融入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微思政”教育模式在信息高度开放的自媒体环境下,要坚守主流舆论的阵地,防止西方政治意图的有意渗透;另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过程中,“微思政”教育模式也要相应地为青年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扩展教育渠道,将“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真正融入青年学生的各个场域中。

三、当前高校开展“微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也不断更新,其特点是具有开放性,这样的开放性虽有利于青年学生勇于表达他们的个性思想,提供不同的表达渠道,可以多维度地展示自我,并对不同的观点作出个人的意见评价。但由于青年学生群体尚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积累,在他们情绪表达过程中往往比较主观,容易波动,甚至出现偏激,对很多事件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作出主观的臆断,有的甚至容易受他人的意见影响,在表达过程中作出不理性的言论或粗浅的个人观点。加之青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在网络的虚实之间迷失自我,从而淡化责任,甚至会超出道德的底线。当前,高校开展“微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未能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形势变化

网络社交媒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在自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网络社交平台层出不穷,青年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参差不齐。随着新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也需做到与时俱进。而目前,各高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但其影响有限。具体而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要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关键还是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前,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尚未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以规模化的单向灌输教育为主,而且倾向于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线下实践,“微思政”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处于待深化的阶段,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引入新媒体的技术,但往往只是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比如,目前部分高校运用的“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教育模式上似有新的变化,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因囿于传统的观念,教育内容同质化程度高,且与信息时代传播的“新”内容有脱节,还未能很好地将高校“微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当中去,在新旧的教育模式间很难做到灵活地切换。

现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已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亟需更换原有的固定化的套路式教育模式,“微思政”教育模式中的教学理念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能一蹴而就,以“00后”为主体的青年学生,他们期待接收新事物的同时,更期待教师们的教学理念里加入“新”而“微”的元素,也就是在知识传授的途径上,青年学生希望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且“微”元素要与思政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黏性,不仅便捷还能更容易被吸收。这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但教育内容要具有丰富性,其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要朝着“微思政”教育模式的要求而不断改变。

(二)教育平台的建设程度未能跟上自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新趋势

在自媒体时代,各类信息都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迅速传递。从职业结构分析数据来看,在我国,青年学生是网民群体中最多的,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其受众群最广泛的也是青年学生群体。并且现在的青年学生,都乐于接收新兴的事物,渴望通过媒介形式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吸引力已大不如从前,甚至有的课堂因互动性不足而会让青年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微思政”教育模式因为其短平快等特点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但“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开展不能仅仅依托现有的微课教学、腾讯会议等教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对受教育的对象要充分了解,特别是了解他们的需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价值观引导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不意味着在施教的过程中要用冗长而晦涩的语言来描述、来说教。新媒体时代的育人工作目前面临的难题正是如何建设专门的“微思政”平台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平台的建设要想真正打通“微”渠道,就要在技术上进行革新,同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当前部分高校尚未将教学、科研等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 APP、微信、微博等相互贯通,思政课教学仍是现有网络平台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未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要想跟上自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新趋势,就需要高度重视日新月异的新兴载体与教育平台、教育内容的融合问题,既不能完全将新媒介代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又不能完全将新技术看成是对传统课堂传授的威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教育主客体的媒介素养未能在自媒体时代得到有效提升

“微思政”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微”,这个“微”不仅表现在传递方式上的短小平快,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微”语言。这里强调的“微”语言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施教方式上,要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同时,语言表述要微小细微且平易近人,这就需要教育的主客体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而当前在高校的“微思政”教育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不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高校的思政教师,他们虽拥有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同时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够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理论素养对各类网络舆论信息加以辨别,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但在使用新媒体手段融入思政课教育过程中,显现出其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虽然不少高校在平台建设方面做得已经很完善,但由于教育者不会用或不善用,使得这些新建设起来的平台最后变成了“不实用”。而青年学生尚处于三观塑造的时期,在自媒体时代,他们接收网络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方式,容易受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其对舆论信息的辨别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由于他们擅长也偏向于使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这就可能会成为不良舆论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是教育主客体关注的信息类别因人而异,互联网上的信息复杂多变,各种“微媒介”传递的信息也有所区别,若不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那么对复杂的信息过滤也会有所差别,这就给思政工作者的答疑解惑带来了难度。

四、自媒体时代高校开展“微思政”教育模式的纾解之策

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全新思路。可以说“微思政”教育模式就是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了,“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开展,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领作用,更需要高校不断拓展教育平台建设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媒介素养。

(一)细致入微:以“微”方式渗透到教育内容之中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传统思政课堂的教育内容已经比较完善,但“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内容仍处在待改进阶段。究竟其教育内容需要补充哪些元素,这是大部分高校亟待探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微思政”教育模式就是依托网络而产生的,但不代表着网络上的所有信息都可以成为其教育内容。

自媒体时代高校开展“微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张力体现在立足于原有传统的教育内容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设独立式、专题式的教学课堂。要想使得“微思政”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对青年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就要从青年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主题式教育内容来开展“微思政”教育模式,通过真实的、可信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最新热点结合最新理论前沿,以通俗易懂的“微”方式,渗透到思政课堂当中。这种自主式、参与式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能将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

细致入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思政课堂用“线上+线下”的方式相结合,对目前学生关注的教育内容进行研判和分析。教育内容不仅紧跟时代发展前沿,还能关照学生现实,增强“微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理论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二)有效互动:突显“微平台”建设的互动优势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7]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的青年学生,他们往往更乐于接收文字简短、视频清晰且内容精准的方式。教育模式要实现精准育人,就要在平台建设上显现出互动的优势,让整个“微思政”教育模式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式循环。

“微思政”的教育模式为当前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微平台”的建设上,不仅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感性化、视觉化、图像化重构”[8],还需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精准定位,更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多方调研,增强教育平台的互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微平台”建设真正目的不但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生活,更要明确我们的服务对象及受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具有独特的个性,渴望获取新的知识。因此,在平台建设中,我们设计的栏目和内容就要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点,既能充分将教育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传达,也需要设计学生参与的栏目,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与此同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理性对待青年学生的互动评论和留言,把握主流价值观的导向,让网络教育平台有一个清朗的环境。

(三)精准育人:教育队伍“微水平”的能力提升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微思政”教育模式平台的建设,主要的队伍就是教师队伍,特别是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否健全,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提到“微思政”教育模式,不得不谈“微水平”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微载体使用时表现出的熟练操作能力,也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微载体衍生出来的“微话语”的理解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有关思政工作者微技能培养平台的方式来增强思政工作者微载体平台的实际操作能力[9]。目前,各高校正着力培养一批理论素养高、熟悉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例如,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素质培训、引入新媒体教育技术平台、组织技能竞赛以提高技术水平等。总之,这支专业教师队伍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功底,还要掌握“微平台”建设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自媒体环境,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应对新变化、新问题时,才能做到处乱不惊、精准定位,能够及时快速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高校教育平台建设越完善,那么“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效性也会随之增强。因此,高校在开展“微思政”教育模式时,应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创新思维,在保证“微平台”建设完善的前提下,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的人才队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育内容方面融入“新而微”的元素,以此来提升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