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芋5号在赫章县不同种植密度的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

2023-10-27李文武

农技服务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赫章县区分生育期

韩 玲,李文武,彭 慧,聂 敏,杨 琴

(1.赫章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贵州 赫章 553200;2.赫章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赫章 553200;3.赫章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贵州 赫章 553200;4.赫章县农田建设综合开发中心,贵州 赫章 553200)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年均气温10~13.6℃,最高气温33.6 ℃,最低气温-3.0 ℃,无霜期206~255 d,年均降水日数174 d,降雨量785.5~1 068 mm,主要在6—8 月,光照条件好[1]。马铃薯具有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粮、菜、饲、加工兼用型作物之一。毕节市由于其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受到单位面积上群体和肥料施用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单产不高[2]。赫章县为贵州高海拔山区旱作农业大县,马铃薯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 万hm2左右,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008 年由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威芋5 号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95.3 d,其窝高67.9 cm,幼苗生长势强,窝丛半直立,生长繁茂,天然结实少,叶淡绿色,茎绿带褐,花白色,薯块扁圆形,芽眼深,数目中等,表皮光滑、黄皮黄肉,薯块大小中等,整齐度中等,大中薯率77.5%,食味中等,较抗晚疫病,具有品质优良、丰产性好的生产特性,但目前还缺乏规范的种植技术[3]。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才能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群体与个体优势,是种植马铃薯获得高产的技术关键点。为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和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赫章县中高海拔地区对马铃薯威芋5号进行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其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经济性状与产量表现,探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合理结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赫章县珠市乡团结村团结组进行,东经104°40′08″,北纬26°54′50″,海拔2 197.9 m,土壤类型为黄棕壤,肥力中等,土种是黄砂泥土,地势平坦。前茬作物为荞麦。

1.2 试验品种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威芋5号,由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复合肥(N、P2O5、K2O 含量≥45%)采用蟒牌复合肥,由龙蟒大地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腐熟圈肥由农户自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7 个处理,不同种植密度设置1 个处理,设3 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肥力、地形等条件相对一致。每个处理小区面积20 m²,重复间距1 m、处理间距0.8 m,长5 m,宽4 m,四周设1 m 保护行。每窝放1 块种薯,每块种薯上不少于2 个芽眼。处理1:种植密度2 000 窝/667m²,小区分6行种植,每行10窝,共60窝;处理2:2 500窝/667m²,小区分6 行种植,每行12.5 窝,共75 窝;处理3:3 000 窝/667m²,小区分6 行种植,每行15 窝,共90 窝;处理4:3 500 窝/667m²,小区分6 行种植,每行17.5 窝,共105窝;处理5:4 000 窝/667m²,小区分6 行种植,每行20 窝,共120 窝;处理6:4 500 窝/667m²,小区分6 行种植,每行22.5 窝,共135窝;处理7:5 000 窝/667m²,小区分6 行种植,每行25 窝,共150 窝;不设对照,当地常规的种植密度为3 000~3 500窝/667m²。马铃薯切块时切刀消毒,各处理栽培管理一致,生育期间进行常规田间观察记载,待开花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0 窝,测量地上平均窝高、茎粗,计算平均分枝数,收获时进行测产计算、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比等分析。

1.4 试验管理

试验马铃薯于2022 年2 月22 日播种。播种时按每667m2用腐熟圈肥1 000 kg、复合肥50 kg 作底肥,2022 年4 月20 日,当马铃薯齐苗后,用尿素20 kg/667m2进行追肥。另进行常规中耕除草、施肥、培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工作。

1.5 数据处理

试验产量数据用Duncan 新复极差检验法(SSR)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1可知,不同种植密度马铃薯的生育期为94~95 d,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等基本一致,仅相差1~2 d,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不大。

表1 不同处理马铃薯的生育期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知,不同种植密度马铃薯的窝高为61.2~67.5 cm,处理7 最高,处理1 最低;茎粗为1.00~1.19 cm,处理1 最粗,处理7最细;分枝数为2.83~3.50 个,处理1 最多,处理7 最少;单窝产量为245.6~592.1 g,处理2 最高,处理7 最低;商品薯占比为80.93%~87.09%,处理2 最高,处理4 最低;小薯占比为12.91%~19.07%,处理4最高,处理2 最低。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窝高增加,茎粗减小,分枝个数也减少。

表2 不同处理马铃薯的经济性状

2.3 不同种植密度马铃薯的产量

由表3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马铃薯的产量为1 122.06~1 820.24 kg/667m2,处理5 最高,处4 其次,为1 678.51 kg/667m2,处理3 第三,为1 511.42 kg/667m2。其中,处理5与处理2、处理7、处理1之间差异显著,与处理4、处理3、处理6 之间无显著差异;处理5与处理7、处理1之间差异极显著。

表3 不同处理马铃薯的产量

2.4 不同种植密度马铃薯的经济效益

田间试验及经济性状观察等发现威芋5号茎杆绿色带褐、白花、形状椭圆、黄皮黄肉,芽眼呈浅粉红色,结薯集中,综合商品性好。由表4 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马铃薯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种植密度增加时,资金投入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纯收入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投入产出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反之。处理5的产量和纯收入均最大,分别为1 820.24 kg/667m2、1 936.360 元/667m2。不同种植密度的投入产值比为0.291~0.492,处理5 的投入产值比最小,处理7 的投入产值比最高,因此,威芋5 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处理5,即4 000窝/667m2。

表4 不同处理马铃薯的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从生育期的观察记载情况看,整个试验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缺窝现象,从经济性状来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窝高增加,茎粗减小,分枝个数也减少,平均商品薯率先上升后下降。另外,产量与种植密度有密切联系,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当种植密度为4 000 窝/667m2时,纯收入达到最大,为1 936.36 kg/667m2,若再增加种植密度,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减弱,产量降低,说明产量和纯收入都与种植密度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在一定密度的范围内,群体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单窝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超出该范围继续增加种植密度,便会由于单窝结薯量少、薯块过小而降低群体的产量,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合理密植使之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再结合马铃薯种植地的区域划分[4],才能提高马铃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才能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群体与个体优势特点,是种植马铃薯获得高产的技术关键点,确定密度必须考虑群体产量与个体产量两个矛盾因素协调统一。研究表明,在赫章县,海拔为2 100 m 左右的区域和土壤肥力为中等的地块,在施足够底肥的情况下,种植密度宜选择4 000 窝/667m2,可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和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产量和纯收入均最大,分别为1 820.24 kg/667m2、1 936.360 元/667m2。

猜你喜欢

赫章县区分生育期
你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吗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赫章县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怎祥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一)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 分析
贵州省赫章县核桃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
毕节市关工委老领导赴赫章县开展“三爱”主题宣讲活动
罪数区分的实践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