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及防治

2023-10-26孙玮鞠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白银7306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9期
关键词:结节性皮肤病病牛

●孙玮鞠(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甘肃 白银 730600 )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也被称为牛疙瘩皮肤病和牛结节疹,属于季节性多发病之一,染病率在2%~20%。临床症状为高热、皮肤广泛分布肿块结节,首先发生于颈部、头部、胸部、乳房和四肢,病情严重后,在脸颊内部、牙床、腿部、臀部出现芽肿性病变。最终引发继发性、化脓性细菌感染,被蚊虫叮咬之后形成硬痂或者溃疡。母牛患病后会导致流产,奶牛泌乳量以及乳品质下降。公牛病后4~6 周不育,严重者会出现永久性不育。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感染所引起。从基因序列来看,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牛痘病毒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这种病毒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的序列非常相似,上述三者的基因组同源性高达95%。通过镜检可以发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形状为短管状、砖块状,病毒大小为(285~295)nm×(260~270)nm。相较于其他痘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病毒粒子比较小[1]。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作为一种双链DNA 病毒,其显著的特点为能够在细胞浆中进行复制,且具有囊膜。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经常寄生在牛的皮肤以及真皮损伤部位。除此之外,在牛的鼻液、精液、肌肉以及皮肤伤口结痂等部位也可以发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有着较强的热敏性,在65℃条件下,30 min 内即能灭活。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低温有着较强的耐受性,在-80℃条件下能够存活10年时间。在受感染的组织液中,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能够存活6个月。但在强酸、强碱环境下,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不能存活。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20%乙醚、氯仿、1%福尔马林溶液、3%次氯酸等消毒剂较为敏感,因此可采用上述消毒剂进行消毒。

1.2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潜伏期可长达28 d,在自然感染的条件下,潜伏期时间更长,最长能够达到35 d。感染了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牛是主要传染源,即使治愈,其体内依然携带病毒,成为新的传染源。从传播途径来看,在自然条件下,牛结节性皮肤病可以通过蚊虫、蜱虫、螨虫等昆虫传播,但这种传播效率受牧区天气、温度、饲养卫生管理等因素影响较大。除了可以通过昆虫等生物媒介传播,患病牛的体液、脱落的皮肤碎屑也会通过污染水源、饲料、垫草等进行传播。此外,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也可以通过公牛的精液、母牛的胎盘进行垂直传播。

1.3 易感动物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具有鲜明的宿主特异性,各种品种、年龄的牛均属于易感群体,其中奶牛以及常年劳役的耕牛更易感染。在人工接种病毒条件下,长颈鹿、山羊、绵羊也易感染,但仅有45%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1.4 流行特点

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在6~9 月,此时高温多雨,更容易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

2 临床症状

在患病初期,病牛主要表现为发热,温度可达41~42℃。病牛精神萎靡不振,活动意愿下降。在眼睛部位,可以发现有结膜炎,伴有一些分泌性黏液。在病牛的口腔、鼻腔等区域,可以发现黏膜性溃疡病变,导致病牛出现流涎症状。后续随着病情加重,病牛的皮肤表面开始出现大量的结节,结节大小为2~5 cm,广泛分布在体表。其中在病牛的头部、颈部、四肢、乳房、生殖器等区域,存在明显的结节症状。如果皮肤结节比较大,很容易导致皮肤坏死。结节也会因此破溃,反复结痂,持续数十天无法自愈。牛结节性皮肤病还会导致母牛流产,奶牛泌乳量以及乳品质下降。公牛在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后,则会导致睾丸炎、睾丸萎缩等症状,造成不育。一些发病比较严重的病牛,还会出现其他并发症,从而增加了病牛的死亡率。如当牛结节性皮肤病入侵病牛的呼吸道黏膜造成结节,结节坏死物会入侵病牛的肺部,引起严重的肺炎,增加病牛死亡率。

3 剖检变化

通过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以发现,在病牛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多个部位的黏膜均出现了明显的病变,多是因为皮肤结节入侵皮下组织引起的血性浸润、水肿等病变。病牛的气管黏膜明显充血。在病牛的气管中发现大量黏液。病牛的心脏、肝脏、肺脏等出现异常肿大,并伴有出血情况。在组织肿块周围,整体呈胶冻样浸润。病牛的胃黏膜出现弥漫性出血。在病牛的心肌外表区域发现有斑块状淤血。病牛的肝脏边缘钝圆,脾脏质地变硬。在病牛的皮肤表面可见表皮增生、水肿以及皮样细胞浸润等现象[2]。对病牛的皮下组织或者上皮细胞进行切片观察,发现血管周围存在纤维组织增生,感染细胞整体呈合胞体,同时伴有空样性病变。病牛的皮下组织以及真皮组织血管淋巴结出现栓塞现象,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在血管的周边聚集大量卵圆形嗜酸性包含体。

4 诊断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可以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病理剖检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当牛出现发热、皮肤出现广泛性结节时,结合外部环境吸血昆虫密度增加,应合理怀疑牛患有结节性皮肤病。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做好与其他疾病的区分,如牛疱疹性乳头炎,这种疾病常见于初产母牛,主要症状为乳头周围的皮肤肿胀,并形成深层溃疡,后续会结痂,一般3 周左右会痊愈。牛伪结核棒状杆菌性皮肤病,这种疾病症状表现与初期牛结节性皮肤病相似,但皮肤丘疹不破溃,也不会化脓,病牛主要表现为奇痒症状,经常反复摩擦患处,导致局部脱毛。

为进一步提升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准确性,还可以选择一些实验室检测方法,比如采用荧光定量PCR 试剂盒进行牛结节性皮肤病检测。还可以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进行检测,在恒温65℃条件下,完成基因扩增,可通过电泳条带分析产物,也可根据添加特定染料产生的颜色变化,肉眼观察判断检测结果。这种检测方法的成本比较低,非常适合基层实验室的临床快速诊断。

5 治疗方法

如果发现病牛皮肤表面存在大量结节,且一些结节已经破溃,为了避免加重伤口感染,可以先治疗溃烂部位。用手术刀将溃烂部位皮肤切除,然后用2%双氧水反复清洗伤口,还需要用1%高锰酸钾溶液进一步清洗伤口,达到全面消毒的目的,最后,在伤口处覆盖磺胺结晶消炎粉,将碘甘油涂抹于溃疡面,可加速愈合。

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方式。针对体重在350 kg 以上阳性发病牛,可以采用板蓝根注射液100 g+双黄连250 mL+嘉热清100 g,混合后一次性给牛灌服,每天用药2 次,连用3 d,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巩固效果,后续还可以采用板蓝根注射液100 g+双黄连250 mL+嘉苓素200 g,混合后一次性灌服,日用1 次,巩固3 d。还可以选择一些注射用药进行牛结节性皮肤病治疗,如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按说明使用)+板蓝根注射液0.2 mL/kg·bw,兑注射用头孢噻呋钠2.5~5 mg/kg·bw,静脉注射治疗,一日2~3 次,连用3 d,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疫情监测

动物防疫部门应在辖区内加强疫情监控,一旦发现养殖场有确诊牛结节性皮肤病病例,应立即扑杀上报,并及时进行牛群隔离,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对疫点周围全面进行消杀,消灭蚊蝇等传播媒介。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该疾病的来源,分析传播去向,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6.2 加强免疫接种

目前,针对牛结节性皮肤病没有特效药物,免疫接种是最佳的预防方法。可以使用弱毒疫苗,病牛可获得终身免疫力。也可以选择活疫苗,但注意接种活疫苗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和轻度皮肤损伤。接种活疫苗时,建议选择山羊痘疫苗。在使用疫苗前,应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具体方法为:抽取5 mL 生理盐水加至疫苗瓶内,充分摇晃,使生理盐水与疫苗充分混合。采用12#针头从疫苗瓶边缘处进针,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按0.25 mL/头抽取疫苗。建议选择牛尾根侧后方位置注射疫苗,避免疫苗被粪便污染。在疫苗注射前,注意采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消毒酒精不可残留过多,否则会导致疫苗免疫无效。采用皮内注射方式。注射后观察是否有鼓包现象。选择在3 月末至4 月初进行首次免疫,4 月末至5 月初第2 次免疫。犊牛建议在0~30 日龄进行首次免疫,30~60 日龄第2 次免疫[3]。

6.3 加强媒介生物的调查监控

媒介生物是牛结节性皮肤病传播的一大途径。为有效预防该疾病,建议加强媒介生物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了解媒介生物的种类、习性,分析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在媒介中的存活方式和存活能力,对阻止疾病大规模传播具有良好效果。

6.4 卫生管理

定期做好牛舍的消毒,可采用1%福尔马林溶液、3%次氯酸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同时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等杂物,避免病毒通过粪便、杂物传播。饲料、水应单独放置,并保证饲料与水的洁净性,防止污染。

7 总结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病毒性疾病,虽然病牛的死亡率低,但会严重阻碍牛正常成长发育,不利于牛育肥,还会导致奶牛泌乳量下降。必须要加强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落实各种防治措施,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有效减少牛养殖户损失,推动牛养殖产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结节性皮肤病病牛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姜兆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慧眼识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