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我与地坛》为例谈哲理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23-10-20许亚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情感渗透教学策略

许亚丽

摘 要 哲理散文的阅读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体会哲理散文中的深刻哲理和情感。以《我与地坛》为例,从截取片段、梳理主线和细读文本等角度,探究哲理散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策略,提高哲理散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哲理散文  情感渗透  教学策略

哲理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为载体传达哲理思想、抒发人生感悟、启迪人生智慧的文章。这一类型的散文往往会将语言和文字“掰开了,揉碎了”,而后渗透进抽象的人生哲理,将深奥的哲理以一种寻常可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读来大受启发。《我与地坛》便是这样的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独特的文学造诣及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具备了讲哲理、劝解他人的能力。在《我与地坛》中,学生不仅会看到自然界的景色,还能在一些片段和瞬间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还能在梳理情感主线、细读文本等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永恒。在哲理散文《我与地坛》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披文入情,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之中,深入挖掘和理解哲理散文中富含的情思,达到情感渗透的目的。

一、截取片段,捕捉瞬间,渗透情感

通常情况下,写景抒情类的散文重在描绘景物、传达情感,作者往往会着眼于整体,在一个完整的时空环境中,描摹景物的外在形态和生长习性等。但是,《我与地坛》与众不同,从全文来看,史铁生虽然对地坛的外观进行了描写,但他既没有追溯地坛的古今历史发展进程,更没有展开精巧、细致的勾勒与描绘,而是紧紧围绕地坛对他心灵的启示、情感的抚慰,深入挖掘地坛的精髓与本质,也就是史铁生所说的“地坛的魂”。在全文阅读中,无法找到完整描绘地坛的句子,这是《我与地坛》的特色,也是史铁生独特的叙事和抒情的风格。而且在描写单个景物时,作者并未重点关注“这一个”景物的本身或者还在整体的环节反而以景物的一个细节、一个片段,在空间上打造一个个单独的片段。从时间的角度而言,作者善于捕捉回忆中的某一个瞬间,将这一瞬间定格。依据《我与地坛》在空间和时间上所具备的片段、瞬间,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截取文本中的片段、捕捉作者笔下的瞬间,将主观情感渗透在文本之中,体会作者的用意。例如在《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七段中,“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作者将不同的景物堆叠起来,以一个个片段和瞬间呈现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在这其中,“落日”“雨燕”“雪地上的脚印”等是不同时间、空间点上的景物,作者以独具诗意的语言素材,勾勒出一幅幅富有韵味的画面。作者的目的不在于从整体上描绘景物,而是抽取记忆中印象最深刻、最美丽的画面,以翻阅照片的形式打开画面,让人在阅读时仔细地观察画面、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情思,感受到每一帧照片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和真挚情感。

作者不仅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片段化和瞬间化的描写方式,他在叙述个人经历时,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作者都未完整地叙述事例,而是以一个个具有哲思性特征的片段和瞬间,将回忆中的景物、事物等再现出来,形成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永恒。

二、梳理主线,串联画面,融入情感

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我与地坛》的片段性和瞬间化的特征。史铁生并未遵循散文写作的规律,而是以一帧帧的画面作为呈现哲理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那么在阅读时,学生难免会产生疑问,作者在描绘一个个片段和瞬间时,为什么没有给人带来混乱和琐碎的感觉呢?围绕这一问题,再回溯到散文之中可以发现,史铁生用一条“线”,将那些空间、时间上不相联的画面,有序地串联起来。所以,《我与地坛》虽然描绘了多个画面和瞬间,但是读来却没有混乱之感。阅读时,要着重梳理散文中的主线,将一个个画面串联起来,感受史铁生在文本中融入的情感。

以梳理主线为目的,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我与地坛》是一篇与人生的苦难、生死等直接对话和碰撞的哲理散文。作者在经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苦难时,也一次又一次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他的思索与追问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构成了全文的主线,将那些片段和瞬间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富有意蕴和哲思的画面。这样,读者在解读文本时能不自觉地审视、思考生死的意义。

从文章结构看,共分为七节。教学时要提醒学生聚焦于文本的行文主线上,第一节作者以“理一理纷乱的思绪”为开头,为回顾记忆中的一帧帧画面起势,展现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第二节以“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为主,进一步表现史铁生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与追问;到了三、四、五节时,作者用“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这一疑问句,凸显了他的思考过程;而六、七节,则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阐释。整篇文章是以作者对人生苦难、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为主,这就是文章的主线,也是史铁生自我审视和建构的过程。

再度聚焦于散文的片段和瞬间之上,学生可以发现,作者之所以描写片段、瞬间化的景物,其目的不在于造势、也不仅仅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性,而是为了展现他的哲思过程,是为了将深沉的追问融入到一个个的画面之中,赋予景物独特的哲思韵味。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我与地坛》中所有关于景物描写的内容,都伴随着作者深层次的追问和思考,都是以一种象征化的形式出现的。从这些或优美、或淡雅的自然之景中,学生能感受到散文的哲理内涵,能逐步靠近史铁生的哲思世界,体会他对生与死、苦难与幸福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细读文本,深度挖掘,理解情感

史铁生以其自身的苦难生活为素材,将自己对苦难的思考与感悟,渗透在《我与地坛》这一篇哲理散文之中,在回忆的世界中获得精神上的救赎与超越。整篇文章围绕其精神世界的变化过程,呈现外在客观世界的景或物,赋予一切客观化的事物以主观化的特征,形成一個具有深沉哲思和丰富情感的综合体。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时,不仅要关注作者以何种方式描写景物、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还要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文章中的哲理性思考,将抽象化的、有暗示意味的哲理展现出来,感受到哲理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片段与整体之间的交融关系。

从哲理的角度审视和解读文章,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解史铁生心目中的永恒,围绕那些诗化的、片段的、瞬间的以及定格的内容,探索作者内心深处的哲思,感受作者笔下对于瞬间与永恒的真实看法。当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的哲理层后,重点关注的内容不再是写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而是作者想要通过这些景物、事物表达怎样的情感、寄托怎样的哲思。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后,自然也就理清了哲理散文中的“哲理”,进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的内容。

作者以客观世界的景物和事物为载体,将自身对生与死、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片段与永恒、苦难与幸福的感悟融入到散文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蕴意深厚的哲理色彩,造就了散文的艺术特色和诗性特点,不仅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艺术审美感受,还能让学生在审视和解读散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和情感上的领悟、救赎。这与以往的阅读教学不同,学生既能从哲理散文的阅读学习中收获知识,还能在生与死、苦难与幸福的辩证思考中,升华精神境界。

[作者通联:福建莆田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情感渗透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与地坛》对母爱的阐释
试论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渗透
《我与地坛》中的“超越”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跨文化视角下的《我与地坛》之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