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骥才:世间千般好,最美是天津

2023-10-19李燕彭婕

阅读(高年级) 2023年9期
关键词:杨村天津人泥人张

李燕 彭婕

作家简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作家的成长经历都与他的故乡息息相关,他们的创作颇具地域色彩,比如回望纸醉金迷的旧上海,读张爱玲;追忆淳朴奇美的湘西,看沈从文;而谈及天津,自然想到冯骥才笔下的包容与逍遥。有人曾说天津像个“土包子”,可冯骥才却说天津刚刚好,他爱着天津这片土地。在他的笔下,裹在海河风里的,全都是充满了天津卫的古老味道,在那里也有温暖有情的人间光景与民间风俗。

天津卫的奇人异事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它书写了清末民初时天津卫的各色奇人异事。冯骥才说,天津人喜欢把各路手艺奇人的姓氏,与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的时间长了,名字反而没人知道,只有这一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其中,“泥人张”可谓是手艺道上最有来头的一位。

“泥人张”是谁?冯骥才介绍得明明白白,“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清代咸丰年间他常去大观楼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就是为了能够用泥巴捏出各式各样的人。在冯骥才的笔下,“泥人张”手艺出神入化,令人瞠目结舌,他从“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就能整活儿,“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只剩左手飞快捏弄,就将那 “海张五”飞扬跋扈的模样塑造得栩栩如生,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泥人张”留下这小“海张五”便转身离去,潇洒恣意,这姿态意味着一身手艺又不沾沾自喜,而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衬得“海张五”愈发“小人”,由此“贱卖海张五”的笑话在天津卫传了一百多年。冯骥才写的是“泥人张”,却隐隐约约透露出天津人的秉性——海河的风水滋养着人,让这里的人们都似这般幽默逍遥,把日子过得安然、有趣。

“娘娘宫”前买“花脸”

天津是一个港口城市,是海运漕粮的终点和转入内河的码头。由于漕船海难不断发生,元代泰定三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宮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在天津民俗中,人们供奉海神娘娘以求出入平安,每年春节这里就涌来无数心怀愿望的虔诚男女,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摊贩商户,各种各样的年货“堆成一座座花花绿绿的小山似的”,因此生长在天津的孩子们“只要一听到大人们提起娘娘宫,心里仿佛有只小手抓得怪痒痒的”。

这样的热闹被冯骥才写进了《花脸》里。孩子们都迫切想要去娘娘宫赶集市,女孩戴绒花,男孩闹鞭炮,冯骥才却期待着买一个漂亮的花脸——“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我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

这里还有一群心怀诚挚前来“拴娃娃”的女人们,“趴下来给送子娘娘磕响头……趁着娘娘不留神 ……‘偷’走一个,拿回家中”,“每天吃饭时都分出一点放在泥娃娃身前,也叫他有口吃的”;若未能如愿,转年“再求娘娘。这泥娃娃也必须带上,还要送到娃娃店里用水化成泥,重塑一个”;一旦如愿,要“改称‘娃娃哥哥’,放在家中一直供下去”。这种看似传统且愚笨的求助神灵“仪式”,却在另一面反映了天津人的一种朴素、古老的生活愿望。

品品地道天津美味

说起天津的特色美食,人们都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冯骥才在《狗不理》一文中讲述了“狗不理”包子得名和扬名的前前后后。他说这包子外形“一圈十八褶,看上去像朵花”,吃起来“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据说,慈禧太后不仅“一连吃了六个”,还说了这么一句:“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从此“狗不理”包子便名扬天下。

关于天津美食,鲜有人知“杨村糕干”。杨村糕干又名茯苓糕干,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以优质大米、白糖为原料,经十余道程序加工制作而成,不粘牙、不掉面,绵软筋道、味道独特,以易消化、健脾胃、松软可口而著称。冯骥才在《神鞭》一开场便提到了杨村糕干:“飞来凤很少掀开罩子捏点什么吃,却偏偏让胡妈把台下挎小篮卖杨村糕干的村姑叫上来,张口就说‘包圆儿’了。”可以说,这样小而洁白的糕点同样蕴含了天津的传统文化底蕴,寄托了天津人与运河水的不解情缘。

在《灵魂的巢》一文中,冯骥才写到了天津这座城带给他的内心归属感:“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字,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天津不仅是冯骥才的出生地,更是他的“灵魂的巢”,也正是如此,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才能够历览天津风貌,品尝津门味道。

猜你喜欢

杨村天津人泥人张
许晴
城乡关系视域下的杨村乡村建设实验析论(1931—1937)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What do young people worry about
浅谈正方体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的应用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Human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浅谈安全风险预控在杨村煤矿的实践应用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