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思政的学科逻辑

2023-10-18王宗海肖晓燕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王宗海 肖晓燕

摘 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因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学科定位,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就一直与思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语文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发现其有着先天优势。语文课程思政在与思政课程的逻辑相生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语文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思政主題上趋于一致;语文课程思政以隐性的教学方式与思政课程相呼应;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评价机制同中有异。

关键词:课程思政;语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学科逻辑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14年出台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此后,课程思政在大中小学各学科的研究热度愈来愈高。

语文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就一直与思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有必要梳理语文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厘清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的关系,从而让语文课程思政顺利实施,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

一、 语文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

在中国知网以“语文课程思政”“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中(小)学语文德育”等为主题进行搜索,梳理比较相关数据可知:第一,作为概念,“课程思政”属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研究热潮始于2020年;第二,“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研究数量明显弱于“高校语文课程思政”研究数量,这与课程思政最早是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有关;第三,德育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且从未中断。这一简单的研究分析,基本与百余年来语文教学大纲(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相吻合——文道统一,即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所表达的“语文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

百余年来,语文教学大纲(课标)一直有着思政教育的影子。譬如,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讲《左传》宜解说其大事与今日世界情形相合者,讲《周礼》宜阐发先王制度之善,养民教民诸政之详备”。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要求。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承担着大纲意义的,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名义编写的《编辑大意》,明显有“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倾向。1956年《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的教学目的。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选材标准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1978年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应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且明确指出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百余年来,语文与思政俨然一对孪生姊妹。缘何如此?

首先,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使命使然。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1年版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所以成为古代语文教育中的经典蒙学教材,就是因为其具备综合性、知识性,可以让未成年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掌握基本的识字写字、百科知识,提升为人处世等素养。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情感、思想等。可见,语文教育自诞生起就自带“思政”光环。

其次,语文学科性质所致。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属性,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语文学科的性质,曾经有过文学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政治性等说法,一直到2001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才基本得以确定下来。“交际”里有思想,“人类文化”中更是洋溢着思想情感,“人文性”就是要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中浸润思想、表达思想。

最后,语文教学的介质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个表述第一次出现,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语文课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2022年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课标)一直使用的是“祖国语言文字”这个表述。中国学生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什么要系统持续地学习12年,会写汉字,会说汉语,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这恰恰说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习汉语、汉字的过程,就是用汉语、汉字正确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需沉浸其中。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汉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和雄伟有力,从而能使学生热爱自己的语言和创造它的伟大的汉族人民”。同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则开宗明义,“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帮助年青一代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自然浸润着思想政治因子。

二、 语文课程思政在与思政课程的逻辑相生中发展

百余年来,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须臾未曾分离。那么,究竟如何处理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其实,1980年修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已有明确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明确界定思政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地位的教学大纲,让语文教师明确了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思政教育是其天然使命;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不同于思政课程,有其自身独有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类似的表述还出现在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90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1991年,在1990年大纲的基础上,还特意颁布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其在开篇即做了说明:“本纲要是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补充,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原则”的第一条就是“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语文“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同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教学目的”基本一致,“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此后的语文课标,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二者同属于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必修课程,有着本质的学科属性的差异,但二者又担负着同样重要的思政教育任务。语文课程思政在与思政课程的逻辑相生中发展。

(一) 语文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道法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1]。

义教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2]

显而易见,两门学科都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政治性、思想性”是道法课程的第一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则是“人文性”“工具性”。所以,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语文课程思政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相机融合思政教育,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这种关系可以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上来看。刘鹤等人认为课程思政是所有教师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自身和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三全育人”的教学体系。[3]高德毅等人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指的是构建起全部人员通过所有课程,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育人的格局,以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一同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杨国斌等人则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方式,指教师用好课堂教学,积极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意识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5]虽然这几种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视角不同,但基本认可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二者共同构筑起基础教育思政教育平台。

(二) 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思政主题上趋于一致

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差异,但在思政主题上可趋于一致。从核心素养来看,义教语文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义教道法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具体到教材内容,以统编七年级上册两个学科的第四单元教材为例,进行梳理和比较(见下页表1),可见一斑。

比较可知,两个学科都关注到“生命”这一主题,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囿于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二者在教材编选内容与编排形式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是系统化的,且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教材内容特别注重贴合初中生的生活情境,比如“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再如“敬畏生命”中配图“清明祭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做。语文课程思政首先不具备系统化的特点,它是通过选文、插图、注释、练习等,让学生在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美好,继而明晰生命的价值,激发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热情。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认知教育。因此,思政课程也需要通过开展广泛的实践活动,以专门实施思政实践育人,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觉。其他学科课程当然也可以进行局部或某些侧面的思政育人,但无法做到专门性的思政育人。[6]

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占比很大,有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这是基础教育领域其他课程思政所不具备的优势。罗生全认为:语文教材作为核心教材之一,担负着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在教材中要传授什么样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是国家事权。[7]这些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内容糅合进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在保留“语文味”的同时,在主题上可以衔接思政教育。

(三) 语文课程思政以隐性的教学方式与思政课程相呼应

目前有很多研究者尝试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视角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比如,黄珊认为思政课是显性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管束性的教学,而课程思政的教学是隐性的,各课程教师都参与其中[8]。如果从教学目标或课程功能维度而言,思政课程确实是显性的,而课程思政是隐性的。其实,这种区分混淆了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杰克逊曾经在1968年提到隐性课程,他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不正式的教育,而且是没有意识的学习体验;各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与显性课程毫不相关。隐性课程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校中的氛围、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等[9]。根据杰克逊对隐性课程的界定,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不属于隐性课程,因为它们都是国家课程里的重要课程,属于典型的显性课程,但隐性课程又时时处处影响着所有的显性课程。究其实质,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从国家课程层面作出的界定,而课程的隐性与显性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层面而言的。从教学目标来说,思政课程的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显而又显的;而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思政教育是蕴含在课程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的,自然是隐性的。

综上,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一定是隐性的,仍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设置了一些题目,如《纪念白求恩》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默读第2、3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表格,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这道题要求学生通过白求恩与其他人在对待人民和工作上的态度比较来理解人物形象的高贵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和学习运用对比手法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

(四) 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评价机制同中有异

2022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各学科均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鉴于思政教育的育人属性,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因此,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既要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又要丰富评价形式,还要把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等结合进行。这是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相同之处。

因为性质、内容等的不同,二者在评价的具体实施方面依然存在差异。从评价的内生逻辑来看,思政课程重在解释与论证,既包括对现象的解释,又包括对结论进行论证,属于“他者”评论;语文课程思政重在體验与创作,强调学生带着自我经历与体验进行诗歌阅读与创作,属于“我者”躬行。从评价指向来看,思政课程直接且确切地指向传统文化、政治认同;语文课程思政是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自然融入朗诵、鉴赏与写作中,是渗透式的、潜移默化的。

语文课程思政范围内的评价应该尊重母语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学习规律,在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相机浸润思政教育,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感受,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政表现,切不可千人一面、强硬灌输,更不能陷入“功利化”思维窠臼,只重视“分数”“升学”,忽视学生的思想情意的培养。

温儒敏教授指出,统编语文教材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鲜明,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底层关爱。语文课程思政应该回归语文教育本身,尊重学科教育教学规律,遵循语文课程思政内在逻辑,科学规划自身的思政育人向度,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3]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4]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5] 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6] 潘希武.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向度及其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21(10):2126.

[7] 罗生全.论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J].课程·教材·教法,2019(8):411.

[8] 黄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研究[J].才智,2019(15):191.

[9] 许明.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评价制度和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4549.

(王宗海,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肖晓燕,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叶圣陶主体教育思想关照下的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编号:D/2021/01/148)、南京师范大学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肖晓燕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独立学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