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现代化近郊村建设思考

2023-10-08张育林李雪嫣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房屋农村建设

张育林,李雪嫣,高 天,张 祥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在这个新时期,农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四五”期间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新时期国家高层设计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这是一场及时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在城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近郊型乡村的建设发展对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郊型乡村位于城乡结合的过渡地带,既具有乡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又能享受到城市的物质资源红利。在这种具有城乡双重辐射优势的背景下,近郊型乡村成为统筹城乡资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3]。

目前乡村建设主要依据乡村具体的位置,借助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特定条件进行打造。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农村数量巨大,大多数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既缺乏地理区位优势,也缺乏丰富的资源和特定的条件。乡村振兴必须从各地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计划[4]。十九大会议提出推进乡村发展振兴总战略,将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工程作为促进我国美丽乡村加快振兴奔小康的年度总目标[5]。其中生态宜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起更重要的历史角色,良好宜人的乡村生态环境必将是未来农村现代化最大天然优势条件和巨大宝贵财富。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乡村的改造侧重乡村乡貌的表面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然而乡村的宜居性受到乡村环境、房屋质量、配套设施、优质资源配比、优质子女教育资源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制约,导致乡村居住环境与城市居住环境相比毫无竞争力,无法吸引人们入住农村。例如,在我国实施深化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我国及北方地区尽管在完成“厕所革命”整治工作各项任务中已经取得了较显著成绩,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体制建设不健全、发展速度不平衡、技术模式推广不当、农民思想意识相对淡薄、维护生态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以及由于北方冬天气温较低公共厕所无法正常使用等现实问题[6]。因此,一个系统性、普适性的乡村建设规划思路对于推进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笔者通过对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近郊村发展情况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我国北方地区乡村进行全面对比,在乡村乡貌、公共设施、社会文明、经济条件、治安管理、福利待遇、系列活动、社会制度等方面,深度分析我国北方地区近郊村建设可以借鉴和发挥的内容,深入探究如何避免走弯路,高效走出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 国外乡村发展经验及启示

1.1 日本“一村一品”模式日本“一村一品”模式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及特色民俗文化,形成自身的农业品牌。其中“一品”,不单单局限于农产品,还包括特色民俗工艺品、特色休闲农业等。一村可以推出多品,多村也可以发展一品[7]。“一村一品”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独立自主、锐意创新,培养人才、面向未来”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及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形成一系列产业链[8]。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一些具有创新实干能力的领导型人才。这是乡村经济持续增长、乡村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一村一品”模式在支持特色产业方面的贡献,值得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借鉴。

1.2 美国城市产业向郊区及乡村地区扩散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城市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乡村地区倾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中部城市中心的近郊以及附近的乡村地区涌现了主要商圈和购物中心。和传统城市购物区不同的是,新兴的商业购物区域和购物中心土地面积比较广阔,并构成了完整的商业消费服务网络。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服务业重心已从城市向周边乡镇地区倾斜,不少购物娱乐中心坐落在小镇和乡村中心。这种城市资源带动周边乡村的模式使得美国郊区化及逆城市化迅速发展,改善了周边郊区及乡村的生活与投资环境,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发展[9]。美国农村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值得离城市不远的周边近郊型乡村借鉴。

1.3 德国“村庄更新”重塑乡村景观近年来,由于德国高速发展,德国农村发展的方面也越来越宽泛,村庄整治显得更加综合完整。村庄景观规划也越来越强调农户、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各方互相联系。经过对乡村土地的正确布局,德国的农村地区不但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从近郊村庄发展至今,在注重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居住合理化、与周围都市紧密联系等现代化要求的同时,又注意保持农村传统的历史风貌与生活方式。村庄改造的建设实施方案要和村民代表开展多次探讨,倾听村民代表的要求和意见。最后,村干部和一些专职人员要对建议加以梳理和评估,并将其融入建设实施方案之中[10]。在该管理模式下城市和附近村庄可以实现合理的共享,城市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也促进了附近村庄的迅速发展。

2 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近郊村宜居性的主要因素

2.1 村居住环境不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严寒持续时间较长,供暖期多是3个月乃至更久,北方地区农村冬季由于其地理位置过于偏远、村民长期居住相对分散、经济欠发达以及当地能源资源相对分布不均等多种制约因素,无法大规模实现集中供暖,农村地区以居民家庭户数为主要单位集中燃烧部分散煤燃料进行大规模供暖的这种实际情况仍然十分普遍[11]。民用锅炉散煤集中燃烧供暖对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现在也正面临被取缔的命运。冬季无法供暖已经成为影响乡村宜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一般城市污水处理方法相比,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面临投资成本较高、管网维护建设难度过大、运维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多种实际困难,造成普遍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村民的公众保护意识较淡薄,房屋布局不规范、乡村房屋破旧,严重影响美观及生活质量。由于近郊村离市中心城区较近,乡村环境建设方面缺乏规范化管理,违法项目建设比较多,交通状况也差,村庄里的雨水、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长期受到城市污染的影响,乡村景观差问题严重[12]。

2.2 乡村文明治安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在乡村居住的人群大多数具有年龄大、教育水平低的特点。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文明提升。随着各个国家公众对乡村教育发展水平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乡村文化墙问题显得越来越明显。由于村民对当前乡村文化环境建设缺乏详细了解、研究与整体规划,导致一些乡村文化形象的建设工作流于形式,盲目跟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近郊村也会有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居住。传统的乡村风俗习惯,特别是婚丧嫁娶方面仪式复杂,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当地的宜居性。乡村治安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第一,乡村治安基层建设的程度和水平都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基层自治的弊端,一方面是警力严重不足,很多警员不愿意到环境差的乡村去任职。第二,乡村人口相对分散,基础建设制度不够完善,包括照明设施较少、监控配备不齐全、道路崎岖等,管理难度大。第三,城乡差异很大,很多地区的乡村思想文化严重落后,信息流通较差,法制宣传不到位,互相包庇现象严重。

2.3 乡村宜居性制度不够完善由于近郊型乡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城镇化发展迅速,许多村民需要进城打工,家中的孩子便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随着乡村人口往城市迁移,乡村学校数量逐渐减小,学校内部基础设施落后,乡村孩子无法在学校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体验。乡村教师资源及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教学方式相对传统与陈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随着农村村民大量迁移到城市,导致乡村闲置房屋较多。其房屋出售、出租制度、中介服务制度没有具体且系统的管理规划[13],加深了长期以来城乡矛盾分割、人地相分离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成为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根源[14]。

3 现代化近郊村建设原则及思路

3.1 建设原则

3.1.1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健全党在基层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机制,确保我国各地党政府部门在建立实施县域乡村整体发展振兴总目标工作体系建设中可以高效调动各方资源,为有效推动实现乡村经济调整振兴发展目标实施提供基层最优制度支持保障和最基本思想政治保障。同时合理协调农民的意愿和乡村规划要求之间的矛盾。

3.1.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农民是乡村振兴成果享有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共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乡村建设规划决策的同时,要积极与当地村民协商,充分采纳村民意见,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更能提出宝贵性意见,切实解决当地村民的实际问题,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3.1.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改革,保障农村特色经营权的“近郊村属性”,在发展要素优化配置比例和建设资金多元化投入力度上更优先考虑满足乡村城镇化发展要素需求,促使一批“新”“特”“优”经营主体有序在乡村落户经营发展,加快构建形成城乡联动互补、全面城乡融合、共同促进繁荣进步的新型城乡关系,形成发达国家经过百年发展的格局。

3.1.4坚持充分利用农村房屋资源。通过改善农村住房基础建设薄弱环节提升农村房屋的宜居性。通过短租、长租的方式充分盘活农村现有房屋资源,房屋可以用来居住,也可以用来经营特色商业活动;同时,持续有计划地对质量较差的房屋实行改造,实现边使用边改造。

3.1.5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国外发达国家乡村要素,结合当今我国广大农村现状情况和发展实际条件,构建农业新阶段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农业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3.2 规划阶段划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城市和其周边近郊型乡村形成了一种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型发展模式。一方面,乡村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城市外部资源,如资金运转、技术指导、人才引进与农产品、农业资源等内部要素紧密结合[15]。另一方面,乡村的发展也能为周边城市带来经济价值、绿色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正向反馈作用,比如为城市提供绿色食品供给、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以及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城市周边服务业的共同发展等。因此,解决好城市周边近郊型乡村的发展问题,对其自身及城镇区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近郊村居民一般会出现老龄化,进而出现空心化,一段时间以后村子会出现大量的闲置房屋。基于近郊村的发展变化规律,笔者的规划内容根据是否出现大量闲置房屋为依据分为近郊村初期规划和后期规划两部分。

3.3 现代化近郊村建设思路基于以上原则和思路,现代化近郊村建设思路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化近郊村建设思路模式 Fig.1 Thinking mode of modern suburban village construction

4 近郊村规划内容

4.1 近郊村初期规划内容

4.1.1雨污、粪污及有机废弃物处理。根据不同乡村的地理位置及发展特点,合理设计并建设乡村降雨排水和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作绿化带、林木等灌溉用途,增加雨水利用效率;设计并建设排污系统,将农村生活污水并入城市污水管网,或者统一收集进行集中处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卫生,保持乡村清洁卫生。

乡村粪污及有机废弃物资源的特点是分布零散,给集中处理带来很大的障碍。根据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统筹规划,设计并建立乡村人畜粪便统一收集处理系统,以村庄为单元将人畜粪污统一收集进行处理。定期对农林废弃物和厨余垃圾等进行收集处理。通过对人畜粪便、农林废弃物和厨余垃圾进行发酵等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沼气等,达到对畜禽粪便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卫生,保持乡村清洁卫生。

4.1.2解决冬季供暖问题。北方农村冬季室内气温和室外温差不大,给农村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根据不同地区生活环境特色的近郊村选择不同的供暖方式,在既能做到解决村民供暖问题的同时也不影响到乡村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建立乡村综合供暖系统,满足农村居民冬季室内取暖需求,提高农村冬季房屋的宜居性,进一步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我国北方地区乡村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太阳能进行供暖。“太阳能+甲醇采暖炉”“太阳能+燃气壁挂炉”“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多种组合供暖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散煤供暖。生物质能的清洁利用可有效解决农村农作物废弃物无害化的回收处理问题。若想要实现全村集体供暖应促进周边村民、政府单位和生产企业良性互利合作,实现多方利益共赢。政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实现多能互补的清洁供暖政策,加大中央对乡村清洁供暖的补贴力度;并发挥政府市场主导作用,吸引国内外更多企业共同加入我国乡村清洁供暖这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体系中来,增强供暖技术创新,针对我国各地市场实际应用需求,研发更多经济高效适用且容易操作运行的供热节能技术及设备。积极对村民定期进行绿色健康供暖的宣传、培训,提高村民自身的节能环保和清洁供暖意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1.3提升乡村乡貌。对乡村乡貌进行整体规划,房屋外观进行统一设计和改造,乡间小路可结合当地特色设计别具一格的“网红”小路,主街采用柏油铺设以便村民及游客进村,增加道路的舒适性和景观性;根据道路宽度一侧或两侧预留车位,规范车辆停泊;道路边界至房屋统一进行绿化处理。大量种植不同树种,提升乡村整体景观。改造与设计村庄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人们日常娱乐所需活动场所,为广大当地村民提供更加充分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结合乡村清洁行动,雇用本村村民进行街道卫生清洁、公厕打扫、草坪修剪等,促使农村居民就地就业。

4.1.4基本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设施,根据具体乡村的人口、现有基础设计并修建休闲娱乐公园及公园配套设施设备,如BBQ电炉(配套相关管理办法)、秋千、滑梯、公厕等。结合每个乡村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系统的交通规划,保障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功能相对健全完善。在乡村交通基础建设快速发展且仍然需要受到硬件设施发展制约带动作用的客观历史框架下,应尽量充分考虑土地布局的合理性并满足村民对基础交通设施的需求。对于人口密度总体较小的偏僻村庄,应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公交网络,为村民提供真正方便快捷的绿色出行方式,为农村交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4.1.5房屋建设及改造升级。对于人居房屋,结合当地人文特色进行统一设计改造,建议一村一种统一风格。对农村房屋居住安全性进行评估,根据安全性进行改造。但在改造的同时也应保留当地文化特色。对于安全类房屋提升其宜居性、安全性、美观性。房屋内部进行破损修复加固、房间隔音处理、门窗锁安全提升、隔音门窗更新等,实实在在地提高房屋的宜居性。门头设计可以采取传统方式美化和门头改造两种方式进行,不同房屋推行差异化改造,提高房屋的观赏性。有条件的房屋可以实行“前面拆除绿化,后面保留”的方式,提升庭院绿化的可视率;对于有居住安全隐患类的房屋主要进行拆迁重建,建筑类型采用“前面庭院后面房屋”的方式,预留公共绿化区域。对于丧失功能的原有建筑,对其进行内部改造注入新的使用功能,拓展其新的利用价值。

4.1.6社会文明建设。出台相应的文明村庄守则,通过编制文明居民管理办法、制作公益小视频等多个途径进行居民文明水平提升,包括保持安静降低噪音、传统风俗习惯的提前公布征求理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4.1.7乡村经济发展改革。第一,实行乡村特色经营权保护政策。积极探索挖掘一批适宜在近郊村落户的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一些具有“新”“特”“优”特征的小成本经营主体。根据其特征进行乡村特色经营权保护,逐步在城区外围近郊村形成越来越多的特色经营主体。充分对比借鉴国外特色经营模式及个体,在线征集当地城区没有的经营活动方案,鼓励特色经营主体在近郊村落户发展。例如,传统特色食品加工、租车公司、射击场、特色农家乐等。建立近郊村特色经营主体保护制度,通过对新型经营方式、范围、制度的鉴定、登记,禁止其他经营主体在市区进行模仿、复制,全面保护特色经营主体在近郊村的权益,促进特色经济在乡村布局和发展壮大。第二,进行招商引资制度改革。探索适宜在近郊村开展的招商引资项目类别及其配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在近郊村布局,促使城市资源和乡村之间相互交换,改变人口分布格局,形成资源要素在城区和乡村之间均等分布的城乡融合新局面。

4.1.8加强安全治理。设立过渡期治安管理派出所,加强乡村公共区域监控,制定保护样板村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高效管理条例;对家养具有攻击性的动物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对行人造成人身伤害;同时负责对居民文明行为规范引导。加强对乡村“雪亮”工程的覆盖度,会同当地派出所加强乡村安全治理。

4.2 近郊村后期规划内容

4.2.1闲置房屋管理。房屋出租和房屋出售参照国外房屋出租和出售细节,编制房屋短租长租合同及房屋例检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房屋出售制度;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房屋出租、出售制度制定规范的中介服务流程,包括对房屋的出售、出租、例行检查等。

4.2.2子女教育条件优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是导致人口向城区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化乡村中适当放宽子女入学条件,一定程度上提供和学区房相对应的子女入学教育政策;保障校车接送服务,提供子女上学基本服务保障。

4.2.3系列活动策划。目前大部分村民在农作之余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不高或根本没有文化活动等情况普遍存在。借鉴国内外乡村生活,充分调动周边政府、企业、高校资源,策划一系列特色活动,形成定期定点的特色产业链。如组织周末二手市场、留学生助教、小孩玩具租借、策划系列公益活动等多项活动,丰富乡村生活内容。

5 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我国广大农村的一项宏观政策,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合理的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主体应该是生活在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乡村的宜居性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建设内容,同时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效果的标准之一。目前乡村建设主要依据乡村具体的位置,借助自然条件、人文历史文化等特定条件进行打造。然而,我国农村数量巨大,大多数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既缺乏地理区位优势,也缺乏丰富的资源和特定的条件。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乡村的改造侧重乡村相貌的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然而乡村的宜居性受到乡村环境、房屋质量、配套设施、优质资源配比、优质子女教育资源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制约,导致乡村居住环境和城市居住环境相比毫无竞争力,无法吸引人们入住农村。因此,一个系统性、普适性的乡村建设思路对于推进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笔者以深度分析国外乡村和国内乡村外在和内在要素差异,以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两个方面为主要突破口,提出我国现代化近郊村规划初期和规划后期发展的系统思路。尤其是乡村特色经营权保护制度和招商引资制度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平衡城乡资源要素分配,促使新型经营主体在近郊村形成特色、壮大规模,促使社会资本在乡村布局分布,逐渐形成城乡要素平衡发展、乡村经济繁荣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房屋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