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共通意义空间,讲好“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故事

2023-10-07付岩岩

传媒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通江苏符号

文_付岩岩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 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的共通模式。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1]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由于一些国家和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不够了解,对其还存在错误解读。在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我们在讲述“一带一路”故事时,需要加快构建共通意义空间,有效实现“中国叙事、国际表达、全球到达”。

2023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江苏广电总台推出的全媒体新闻行动“大道之行筑梦丝路”受到颇多关注。此外,在2018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时,新华日报社推出的“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国际传播融媒创新项目,获得了第29 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项目三等奖。这两个项目都是对党媒深度融合和国际传播方式创新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共通意义空间,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柔性传播,以讲好故事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开展“一带一路”策划报道时,相较于宣传式的国际传播,以讲故事为核心的“柔性传播”更容易引起海外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同时,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符合海外受众的理解习惯和接受方式,把内容故事化呈现可以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容易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2]。

江苏广电总台策划的“一带一路”十周年全媒体新闻行动“大道之行 筑梦丝路”,通过讲故事的手法全景展现十年来“一带一路”壮阔画卷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丰硕成果。该策划统筹全台广播、电视、新媒体的采访力量,组成20人的前方报道团队,分成欧洲线、非洲线、东南亚线、南亚线、中东中亚线五条线路,深入德国、马耳他、俄罗斯、埃及、肯尼亚、泰国、越南、孟加拉国、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近20 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走进各个标志性场景,探访最显著的变化,用最鲜活的故事展现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非凡成就,向世界展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报道涵盖了经贸、交通、物流、农业、医卫、旅游等众多领域,着力从改善沿线国家地区民生与提高其就业的角度,写人物、讲故事。比如,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是中国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走进埃及的首个项目,全长70 公里,时速120公里。在《走!坐中国轻轨去埃及新首都》中,当连接埃及新旧首都的“斋月十日城轻轨”启动,故事也随之而来。在乘坐轻轨的当地乘客讲起轻轨的开通如何为沿线500 万居民提供出行便利、创造许多工作机会时,“一带一路”倡议给国际、国内带来的有益影响和改变也徐徐展开。

“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系列报道

而“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系列报道也同样以鲜活的故事讲述人与人之间更好的共情,推动情感与观点的互相抵达,提高国际传播实效。漂流瓶跟随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分别从苏州、连云港出发,前往17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企业员工、文化交流推动者、留学生、援外医疗队成员等人手中传递,串联起“一带一路”中交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里一个个生动的变化。系列报道首篇《大道致远,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摆渡人”》中,通过漂流瓶串联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当“摆渡人”角色的物流工作人员的故事,如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的顾丹凤捧起一把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麦放入漂流瓶,在这背后是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仓库里,数千吨哈麦刚乘坐中亚班列(连新亚路线)的回程班列抵达连云港港区,等待转运;末篇《大爱无疆:他们是“一带一路”上的健康守护者》则是关于援非医疗队的故事。在桑给巴尔岛上的纳兹莫加医院,中国(江苏)第28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张震将一张青光眼预防宣传单放入漂流瓶。他将漂流瓶交给他刚刚诊治过的一个青光眼病人,嘱咐他带回所在的村庄,让身边人了解青光眼预防的重要性,以此串联起技术精湛的江苏医疗队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故事[3]。

真切自然、新颖生动的故事,更容易引发海外受众的共情共鸣。以讲故事为核心的“柔性传播”,以轻柔、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海外受众自愿地去接受,大大提高了重大主题国际传播的触及率、内涵性和影响力。

深度传播,寻求“共通意义空间”

“共通意义空间”是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讲述“一带一路”故事也需要通过建构符号语言文化等方式寻求一个中外都能理解的“共通意义空间”,才能减少传播中的障碍与隔阂,进行深度传播。

系列报道“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中的漂流瓶是具有共通意义的文化语言符号。在其中的文化篇章《意蕴万千:他们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动者》里,时任苏昆院长蔡少华将一张写有《牡丹亭》经典台词的明信片和一枚杜丽娘柳梦梅的卡通文创放进漂流瓶,并交给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青年合唱团的演员带回英国。这个从苏州昆剧院流向英国的漂流瓶正是江苏通过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缩影[4]。

漂流瓶曾是航海时代人类跨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而在“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项目中,漂流瓶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象征。这一文化语言符号的构建使得中外受众可以借由共通符号意义和时空意义产生共通意义,并在意义空间中交流碰撞,产生共同的价值和情感认同[5]。

江苏广电总台“大道之行 筑梦丝路”跨国新闻行动也运用和建构了一些国际上具有通用意义的符号内容。如《藏在咖啡里的中越贸易情》围绕“咖啡”这一文化语言符号,走进“从咖啡开始一天”的越南人的生活,讲述咖啡背后的中越贸易情。《小小绿豆蕴藏中泰两国科学家共同智慧》围绕“绿豆”这一文化语言符号,抒写中泰两国科学家共同研发出的多个新绿豆品种,怎样帮农民破解了种植难题,满足泰国百姓一日三餐所需,中泰农业在“一带一路”协同发展中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来自埃及的白云把一枚埃及硬币放进漂流瓶

这些语言文化符号体现了中西方共情的价值点,其意义共通性实现了与全球受众情感上的联通。“一带一路”的故事通过这种共通意义的符号建构得到了良好的传播,让海外受众在这些熟悉的语言文化符号中了解“一带一路”倡议更深层次的涵义。

融合传播,分享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系列报道的国际传播不仅应重视内容生产,也应发挥短视频和游戏等传播优势,进行融合传播,并打造海内外传播媒介矩阵,提高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江苏广电总台“大道之行 筑梦丝路”跨国新闻行动运用融合理念,形成全媒体立体化传播声势,整合了成就报道《山海见证》、人物微纪录片《不以山海为远》、中欧班列主题报道《“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跨区域联动直播《大道之行 筑梦丝路》等一系列融创产品,涵盖音频、视频、图文等全媒体报道形态。此外,此次跨国新闻行动还将梳理制作一批适合国际传播的长、中、短视频产品,通过我苏国际传播中心,实现大小屏同步播出、海内外同步释放、内外宣同步联动的效果。

新华日报社“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国际传播融媒项目不仅涵盖了视频、图文等,还开发了线上交互游戏小程序“江苏Drifter”增强互动,海内外用户轻触指尖即可让虚拟的“漂流瓶”在线上流转,在全球传递。用户不仅可以选择玩家身份和放入漂流瓶的内容,还可以要求好友助力,让漂流瓶以最快速度到达终点。游戏最后形成的漂流路线,也可以引导用户联系所有“一带一路”故事。

“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国际传播融媒项目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及其英文频道、JiangsuNow 微信公众号、Jiangsu-Now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美国《侨报》、韩国《全罗北道民日报》以及《欧洲时报》等报网端微全媒体发稿,通过打造海内外传播媒介矩阵,向世界展现“一带一路”这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共通江苏符号
品质上佳·息息共通|好的轮胎品牌靠这两点俘获消费者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数读江苏
学符号,比多少
数独江苏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数读江苏
“+”“-”符号的由来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