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中国钢笔书法》

2023-10-05邱明强

中国篆刻 2023年7期
关键词:钢笔刊物书法

◎邱明强

屈指行年,《中国钢笔书法》创刊至今整整38年啦!纵观当今书苑硬坛,唯有她独立于世,独占鳌头,独标风骨。她的年轮经纬,交由岁月编织成了一道亮丽独特的中国硬坛风景线。

岁月悠悠,欲说当年意未休。在我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我就与《中国钢笔书法》有着不解之缘。具有书法历史承续意味的是,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自古繁华”的钱塘杭城和孕育过书圣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的圣地,20 世纪80年代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着眼于年青一代而率先兴起钢笔书法,其势头犹如闻名天下的“钱塘大潮”,席卷大江南北。以1982年、1984年两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叠加成果和人才储备为基础,《中国钢笔书法》在西子湖畔应运而生,而我有幸应运而上,“创刊号”刊登了我等10 位荣获1984年大赛头等奖的作品。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说当时的大赛是钢笔书法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的“热身式”运动,那么杂志的创办则是中国钢笔书法迅猛发展的“里程碑式”标志。从此,《中国钢笔书法》不断见证和承载了中国钢笔书法事业的兴起及发展历程,我也因她成就并圆了自己的青春之梦。往后岁月以她为主要载体发挥自己的才情,发表了许多文论和作品,成了“封面人物”“百强人物”等,写下了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硬坛传记”故事。

我喜欢《中国钢笔书法》不同时期的形象。我至今还珍藏着由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先生题写刊名的《中国钢笔书法》创刊号,依然记得收到时的欢天喜地。创刊号封面素雅简静,书法家骆恒光先生用钢笔创作的行草书法柳永的名词《望海潮》,那湖蓝底色反衬着洁白笔迹和竖式界栏,给人素心若雪的简洁之美,正好表达了钢笔书法以简为美、以素显朴的特质。《在一畦新圃中耕耘》的创刊词,我记忆犹新。后来,杂志从封面到内文格式根据编辑和创意需要以及图文印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几经变化,但这一刊物的简静之美和简约之风,依然一脉相承,传递至今。

我喜欢《中国钢笔书法》越来越丰盈包容的品性。应该说,刊物开创之初,是以钢笔书法的普及为己任的,以青少年的钢笔字书写指导为主线的,也为广大青少年练好钢笔字、学好钢笔书法打造平台园地。可以说,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走过来的钢笔书法爱好者们,没有不知道《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的。伴随着杂志的拓展和发展,与之相应的“国字号”权威赛事—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也持续举办至今,已有14 届,跨越40 载!由此形成了举国独一无二的“杂志园地+赛事平台”互动模式,与时俱进、彼此促进,相向而行、相得益彰。近些年来,为了更上层楼,志存高远,刊物既注重普及更着眼于提高、扩大编辑视野,增强学术性,增加史料性,主动面对实践、面向未来,为中国钢笔书法的教学与研究不断搜集、积累、刊登第一手资料,扩充共享资源。特别是2021年的全新改版扩容,更加突显大型杂志的新时代风采,期待能与中国书法类刊物试比肩。介绍本人的“硬坛传记”被选在改版首期,以16 个版面的高清彩印,图文并茂地呈现,堪称杂志的大手笔,连同本期其他栏目,由此掀开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发展提升的崭新一页!

我感念为《中国钢笔书法》辛劳付出的一批批“硬坛中人”。吴昌硕先生曾治一方“西泠印社中人”印章,成为印社印人自信自豪之用语。在此,想借这一用语,称喜爱硬笔书法的作者、爱好者尤其是《中国钢笔书法》的编者为“硬坛中人”,以表敬意!在这里,永远缅怀启功先生、沙孟海先生,两位大先生为《中国钢笔书法》题写的刊名交替沿用,成为众多钢笔书法爱好者脑海中的一种符号标识!永远缅怀中国钢笔书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江丰先生、姚雪垠先生、姜东舒先生等!杂志的发展实离不开各个时期的编辑们,从初创、发展到今天,由于不同时期的编务工作和书法活动的联系,在我脑海里38年的时间轴上,时常浮现一串长长的名字,主要的有骆恒光先生、胡嘉廷先生、王正良先生、何幼慕先生、姚建杭先生、楼涛先生、陈海婷女士、郑鸣先生、傅良玉先生、潘现先生、韩建良先生、郑明耀先生、郑家禾先生等,以及现任编辑许晓俊先生、袁卫民先生等。他们的精益求精、接力接棒、作嫁衣裳的专业和奉献精神,令人感佩!

我深知,38 载岁月,对于历史长河,只是极其短暂的一瞬。正如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词中“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所感叹。然而,38 载岁月,对于一个人,不可逆转地由青年迈入了老年;对于一份刊物,能历经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历久弥新,实属难得。愿她依然生机盎然!愿中国钢笔书法事业因有她更显生机盎然!

猜你喜欢

钢笔刊物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三支钢笔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我的钢笔
书法欣赏
老钢笔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