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研究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视角下

2023-09-30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李政璇闫晓雨

办公室业务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活圈便民公共服务

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李政璇 闫晓雨

目前,各地区的社区服务与公共管理已趋向于规范化、个性化与信息化,但仍存在需要紧随时代而改变的诸多问题。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作为提供服务的对象,将服务半径定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空间范围,旨在为区域内居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基本消费与品质消费,形成以多业态聚集而成的社区商圈。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通常将集聚多类业态的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或区域中心的“主动脉”,而建设于各社区的便民生活圈则是连通个体的“毛细血管”,更能体现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在民生方面的需求。

一、现阶段便民生活圈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老旧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早期建成的社区已是产权过半的房产。在早期的社区建设中,由于所在时期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社区公共空间内多是以基础公共生活设施为主,如自行车棚、晾衣架和小型仓房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基础公共设施已表现为闲置、破损或功能性不足等特征。部分社区在发展中引入可用于健身的体育器材,但规模小,且缺乏后期维护与更新,无法持续地满足人们生活所需。部分绿化地已成为居民耕种蔬菜的园地,公共区域与设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公共基础设施的落后使社区内的居住人群开始呈现出老年人居多的特征,临近学校的社区会聚集较多的中年和青少年群体,但这类群体在公共区域的活动时间较少,各类活动多集中于社区之外的商圈。

(二)新建社区公共空间效率受限。新建房产为了保障私密性与安全性,选择利用围墙将小区进行明晰划分。部分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小区,为维护商品房的价格,通常选择在园区内利用围栏或绿化带对区域进行划分。这些做法虽然在私密管理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围墙与围栏的设立将社区划分为诸多模块。围栏内的公共空间为满足更多类别的现代化需求,以及吸引差异化群体的入住,最终表现为种类多、面积小、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通常表现为某一公共基础设施在A小区围栏内,同时为满足B小区居民的生活所需,B小区围栏内同时设有该项公共基础设施,而两项基础设施的距离可能仅仅是一街之隔。同时,单一的封闭式小区难以满足某些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持续获益,致使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逐渐退出,难以形成满足居民日常所需的商业圈,而且围栏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延长了居民的出行时长。

(三)公共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匀。目前,各社区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部分早期成立的社区在建造时已决定了园区内的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效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具有一定的难度。同一城市内,处于市中心社区的便民生活圈相对成熟,设施分布的覆盖率和可达性较高,甚至表现出公共设施的配置过于集中的现象。同时,成熟的生活圈和商圈持续吸引人流,变相增加了所在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相比之下,城市边缘的社区则表现出公共基础设施覆盖不全、可达性较低的特征。居民为了获取相应的服务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社区内基础设施聚集性较低,对人流的吸引力不高,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能够维持现有基础设施持续盈利的能力偏低,进而对其他业态入驻的吸引力也偏低。在缺乏政府引导的情况下,社区间易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

(四)设施配置缺乏差异性特征。现有社区在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上多采用模仿的方式,即同区域或相邻社区在服务设施方面的建设将是本区域参照的对象。此行为的出发点在于,社区认为只要对比之下本社区的设施配置不落后于其他社区,或与其他社区趋同即可。忽视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配置并不是为了与其他社区进行比较,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居民提供便利。不同社区所居住的群体是存在差异的,而不同群体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需求同样存在差异。以年龄为例,对于儿童来说,游乐场和各类早教中心是需求较大的设施;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和运动场馆是需求较大的设施;对于上班族来说,超市和健身场所是需求较大的设施;对于老年人来说,菜市场、公园和医疗场所是需求较大的设施。同时,不同群体在设施的使用时间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现有设施在配置上更多地表现为规范化与统一化,少有的特别设施配置亦作为吸引居民入住的标志,而非真正结合社区居民生活所需而进行的差异化配置。

二、便民生活圈设施布局优化原则

(一)动态性原则。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配置并不是在园区建设时一蹴而就的。从供需层面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需要持续与居民的需求相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同一群体居民的年龄增长,其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便民生活圈在设施布局方面要秉持动态性原则,及时了解来自居民和各类业态经营者的需求,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增设或更新符合需求的服务设施。在需求的研判中,需要基于周边环境、社会经济和各类政策,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同时,需求的调查离不开完善的反馈机制,而高效的反馈机制是拉近居民间距离以及居民与各类经营主体间距离的有效保障。

(二)复合应用性原则。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动态发展并不意味着持续的新增和扩建,设施在配置中应综合考虑周边原有设施的建设情况,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设施配置后所带来的便利度和持续性等因素。在增设设施的过程中,需要倡导设施资源的复合使用,比如文具店可与图书、礼品、复印店和自习室共用同一场所。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为居民提供较高的便利度。在主销小学生日常用品的场所,可同样销售适合青年上班族的产品,便于陪同孩子购买商品的家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实现不同年龄段群体在同一空间享受服务。同时,不同年龄段群体在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时间上存在不同的闲置时间,如老年人的锻炼集中于早晨,儿童的游玩时间集中于下午,青少年的运动时间集中于周末或放学至晚饭期间,而中年群体的锻炼时间集中于饭后的晚间时段,这些差异为基础设施的分时段共享提供了条件。相对于空间而言,复合应用增加了设施的使用率与使用价值。

(三)因地制宜性原则。因地制宜又体现为适用性,各社区在进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缺少规范统一,应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地域和人文等因素相适应。比如对于处在城市中心的社区,其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在对基础设施进行配置时,需要重点考虑复合应用性原则;对于早期建立的社区,其往往附有一种历史文化感,在对基础设施进行配置时,需保留原有历史文化特色,以空间改造的方式创建生活圈;对于城市边缘社区,可适度扩大服务半径,以商业综合体的方式满足居民日常基本需求和经营主体稳定收益的需求。逐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缓解城中心聚集、交通压力大的问题,提高各区域居民的幸福感。

(四)多样性原则。差异化是人群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配置目标是实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由于不同居民表现出差异化需求,所以在供需视角下,基于差异的多样性供给应运而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重点不是在于“生活圈”,而是在于“便民”。这需要设施在配置时充分考虑人群间的差异性,而差异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依次推进,避免模仿式的跟风建设。多样性并非仅体现为数量方面的多,而应基于人性化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设施供给。在多样性设施的配置中,应注重效率问题,即有限空间下的多样性。此多样并不仅局限于年龄,亦受区域位置、居民工作类别等因素影响。

(五)创新性原则。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将互联网更好地与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和维护进行关联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如现阶段已发展成熟的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居民可以通过平台,以优惠的价格购买水果蔬菜等一系列生活物资。商品可实现次日到达,同时商品接收点的超市也可实现复合应用。此类平台所带来的便利性为其他设施与互联网的融合带来借鉴意义。如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收集居民对便民生活圈的需求和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对于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可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所需生活物资和帮助。同时,社区可设立志愿者团队,通过线上进行信息沟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线上服务可以为人们带来较大的便利性,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和人工成本,因此社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时需充分考虑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模式。

三、便民生活圈设施布局优化路径

(一)动态规划与管控。生活圈的建设不仅仅是单方面依靠市场进行调节,还需要政府引导社区进行规划。同时,规划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进行动态规划,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实施动态更新。生活圈在规划中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配合,但同时应明确二者间的边界,明晰政府对市场内各类行为的约束范围。针对老旧社区现存的设施落后与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在规划中可尝试与邻近社区进行合作融合。对部分老旧围墙进行拆除,整合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并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增设具有新功能的基础设施。鼓励居民在所辖区域内经营各类实业,社区的扩大亦有利于实业的持续性经营。通过基础设施的配置,可以使原本不同园区的居民联动在同一区域,增加邻里的互动,促进社区人文情怀的传播。针对新建社区,同样需要注重动态规划与管理。新建社区多吸引年轻群体居住,社区在建设时多考虑娱乐和教育,但随着居民群体年龄的增长,其需求是发生动态变化的,此时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同样需要动态更新。

(二)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财政支持,而财政资金的拨付是有限的,其往往是依据所在区域的人口密度进行集中配置。对于部分已建成或处于中心地段的社区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紧缺的,寻求大面积可用于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以空地新增的形式出现,还可以在现有设施空间内实现共建共享,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服务效率,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性。在设施的配置方面,可考虑接受服务的客体还存在哪些需求,将能够在同一空间满足客体需求的设施进行有效配置。在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降低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增加收益渠道。在一个自习室内,文具、图书、复印设备及食品、礼品、生活小物件等均可以处于同一空间,形成一个工作学习圈。在五金店中,家电维修与钥匙配备同样可处于同一空间,形成一个维修圈。社区为老年人建立的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与文化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场地等实现空间上的共建,以及功能上的复合。

(三)设施精细化配置。同一地域内,其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原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不同,因此对设施配置的优先需求也各不同。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完善的社区,市场、便利店、学校和公园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已经建设,居民的需求更多是针对品质提升类业态,如健身房、培训机构、早教中心等。相比之下,对于部分城市周边社区而言,综合性的菜市场成为首要需求,居民更多的是基于基本保障类业态的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要做到精确,即不同社区不得采用统一方案进行配置,需要精确掌握不同社区现有设施的配置情况和对新设施的需求,结合需求进行有效供给。同时,在设施的具体配置环节还要做到细致,考虑如何对设施进行配置,以使其空间利用率、受益居民范围和可达性达到最大限度。配置过程中,需要结合居住群体的主要特征,合理分布5分钟可达、10分钟可达、15分钟可达的服务圈,旨在通过精细化配置使所在区域的便民生活圈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四)差异化有效供给。差异化的服务供给是体现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和高效化的重要标志。社区内的居民人口结构特征是体现差异化的重要所在,需要对不同群体的居民需求进行调研。随着科技的进步,调研不再仅仅局限于线下,利用线上平台的调研和反馈可以更真实、更及时地获取需求数据。以年龄特征为例,不同年龄特征的居民对于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而针对不同差异群体的多元化供给是真正实现有效服务,是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的关键。老年人和儿童是社区内处于弱势的群体,这两类居民的基本保障类业态需要得到满足,线上平台的应用便于医疗机构及时获取老年人与儿童的身体状况,及时提出诊断建议。社区内组织成立的志愿者团队可在线上平台及时了解老年群体在生活中需要获取的帮助,及时进行帮扶。服务的均等是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宗旨,不仅是社区内的特殊群体可以获取服务,青少年和中年群体同样可获取自己所需的服务。此时,优化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结合受益群体的出行时间和需求程度等因素进行设计。年龄仅是基础的结构特征,随着社区的发展,还可以逐渐融入行业、收入等特征。

猜你喜欢

生活圈便民公共服务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公共服务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便民公告栏
琼岛道班的便民点
当动物走进人类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