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徐氏儿科“气阳不足”理论治疗小儿遗尿的临证体会❋

2023-09-29张奕星姜之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阳化徐氏遗尿

张奕星,姜之炎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

徐小圃先生是近代沪上声誉卓著的儿科名医,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徐氏儿科的创始人,后经其子徐仲才先生等人继承与整理,徐氏儿科思想得以传承与发扬。徐氏儿科长于以《伤寒论》方治少小疾苦,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气阳不足”是徐氏儿科对小儿体质特点的概括,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形态及功能均较稚弱,故易气阳不足、邪气聚集而得病,在治疗上顾护小儿“气阳不足”的特点,注重温阳扶正,具体又分温清、温补、温润、温潜等治则,即从温补、调和、通利气阳为着力点,使患儿气阳能正常输布、通达于全身,从而发挥其温煦、卫外、通调的作用,则疾病向愈。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对小儿生长发育及家庭生活治疗均造成影响,长期遗尿可引起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若不给予治疗,有0.5%~2%患儿遗尿症状将持续至成年期[1],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2]。西医对遗尿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均有较为系统的研究[3],在治疗上多使用抗利尿激素如去氨加压素、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等,但临床疗效不稳定,且停药后容易复发,而一些心理疗法及物理疗法又对专业人员要求较高,故难以推广。中医对小儿遗尿的辨治也有丰富经验,虽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认识各不相同,但总不离于肾之虚,以补肾固本为总则,分型治之[4]。徐氏儿科从“气阳不足”理论入手,以温潜法治疗小儿遗尿,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小儿遗尿的病机特点

遗尿在中医学中又称为“遗溺”,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膀胱不约为遗溺”,说明其病位在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之府,主气化,尿液排泄与贮留均为膀胱气化所司,但同时也赖于肾阳的温养和肾气的固摄。肾阳是一身阳气的基础,温煦五脏六腑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特别是肺、脾、膀胱等共同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如《张氏医通·遗尿》所言,“卧则阳气内收,肾与膀胱之气虚寒,不能约制,入睡中遗尿”[5]、《严氏济生方·小便门》中也有记载“肾藏有寒,寒积膀胱,注于脬脏,小便频数或遗尿而不禁”[6],故遗尿主要病机在于肾与膀胱虚寒导致膀胱不约、下元不固。肾阳充沛,肾气充足,肾固摄有权,温煦有度,则膀胱开阖有节,津液气化有常;肾气不足,肾阳亏损,肾不能温煦则水液不能温化,肾不能闭藏则膀胱失约,发为遗尿[7]。小儿稚阴稚阳,肾脏常虚,肾之气阳处于幼稚状态,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均不足,肾气亏虚,下元虚寒的病理特点在小儿身上尤为明显,故易造成膀胱气化失约,不能制约水道而发生遗尿,在治疗上相应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

2 徐氏儿科“气阳不足”理论探究

2.1 气阳为小儿生命之基

中医气-元理论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某些气如营气是存在于脉道,周流于全身的精微物质,能化生血液,是物质性的“气”,某些气如卫气指气抵御外邪、开合玄府的功能。气是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称为“气化”。气化的过程中又有阴化和阳化之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阳化气,阴成形”,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故气化中阴化偏重形态变化,而阳化偏重功能变化[8];再者,气属阳,气和阳在温热属性上是由渐至盛的关系,生理上气盛则为阳,少火则生气,病理上“气有余便是火”,壮火则食气,例如补阳还五汤用大量黄芪补气,取其气充则阳复之理,肾气丸在大队补阴药中少用桂枝、附子,在于补充气阳,鼓舞肾气[9]。国医大师刘祖贻有“调畅元真,气阳主用”的学术观点[10],认为气阳有生化、敷布、发动的作用,能帮助机体纠偏,重新恢复稳态,即“调畅元真”。国医大师颜德馨治疗慢性虚衰性疾病,无论阴虚阳虚,常加少量附子,其用意就在于“扭转正邪关系”,小阳助气,气机一转,其邪乃散[11]。说明众多医家均认可气、阳的关系并运用于临床,因此徐氏儿科所言“气阳”可以理解为气化中阳化作用,不是相对独立的气的功能和阳的功能的结合,而是强调两者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沪上名医祝味菊先生的温阳思想对徐氏儿科影响颇深,祝老认为“一切机能,皆属阳气,损在形质,始曰阴虚”[12],所以阳气为人体主要的动力来源。徐氏儿科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13],而在儿科尤为重要。小儿体属“纯阳”,说明其具有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但小儿的机体特点“肉脆,血少,气弱”,属于稚阴、稚阳,而不能认为是绝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纯阳”,《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有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即人生之气皆由阳化而生,故徐氏儿科认为气阳是小儿生命之基,对于小儿而言气阳的作用除了维持小儿的生命活动,还有维持小儿蓬勃的生长,主张治疗小儿疾病时必须处处顾及阳气。

2.2 气阳根于小儿脾、肾

徐氏儿科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时强调阳气的作用,阳气对于小儿既是全身动力又是抗病主力,有维持生机、抵御外邪、促进康复的能力,除此之外阳气影响一身之气的生化与敷布,影响气化过程中阳化的程度,人体精气经阳气推动运行全身,濡养四肢百骸,包括阴血的生化、小儿脏腑形质的变化都离不开气阳的生发,阳为生生之本,其意便在此。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阳气之用为“下基上茁”[14],故气阳根于小儿脾肾。

气阳之用,以温肾助阳为先。肾藏精,肾中精气又分阴阳,称为元阴、元阳,是生命物质化生的基础,肾精、肾气、肾阳虽概念各有不同,但又不能完全分开,它们都有推动小儿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发挥的作用,肾阳更是小儿一身气阳之根基,肾之气阳又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精充足,气阳充沛则五脏安和,生机勃勃,肾精亏虚,气阳不足,则机体功能失于温煦推动,诱生疾病。需要说明的是肾同样是元阴之本,但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肾本为水火之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阳,互根互生,温补肾中气阳不等同于“抑阴”,而是推动肾精肾气发挥作用,强调阴阳既济。气阳之用,又以调中助运为主。脾胃位居中州,调衡上、下各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元气虽来源于先天而藏于肾,但赖后天脾胃不断滋养而充盛,小儿脾胃健旺,泉源不竭则气阳充盛,“四季脾旺不受邪”,胃虚弱,水谷不运则气血无以化生,阳气无从补给,导致气阳不足,故小儿疾病治疗中应时时顾护脾胃气阳,使脾胃生发之气充盛,疾病易愈。

2.3 “气阳不足”导致小儿遗尿发生

基于气阳的概念和功能,“气阳不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气虚和阳虚同时存在,而是指气化过程中阳化不及或阳化作用衰弱[8]。气阳不足,首先是有寒相,《素问·调经论篇》曰“阳虚则外寒”,《素问·刺志论篇》曰“气虚者,寒也”,说明无论气虚还是阳虚都会有“寒”的表现,后人普遍理解为“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15],但气阳不足是在功能层面进行论述,除了产生寒相,“阳不足”更偏向于说明温煦、兴奋等作用减退,肾为先天之本,一身之阳根于肾阳,肾阳失于温煦则水液清冷,发生遗尿;“气不足”偏向于说明其推动、防御、固摄能力减退,肾中水液失于固摄,故产生遗尿。气阳不足,还代表机体功能减弱,于小儿而言表现为脏腑娇弱,如肺常不足则失于卫外,见易感、自汗、气短,脾常不足则运化无力,易发生积滞、呕吐,如肾常虚则失于纳摄,易发生喘促、遗尿等疾病,祝味菊先生提出“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怯一分,此必然之理也”[12]就是对此的概括。小儿由于生理病理特点,一方面生机勃勃,需要大量气阳来维持生命活动及生长发育,另一方面稚阴稚阳,脏腑娇弱,气阳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徐氏儿科认为阳动虽无形质可凭,然脏器之能活动,物质能变化,此皆阳之力也。气有往复,用有迟速,表里内外,升降清浊,是为阳用,故气阳不足可以认为是小儿遗尿产生的主要病机。

3 “温潜法”在小儿遗尿治疗中的应用

温潜法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及《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仲景以桂枝搭配龙骨、牡蛎,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失眠、遗精等症,后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创潜阳封髓丹,成为温潜法的代表性方剂。祝味菊先生明确提出“温潜”之称[16],用以治疗阳气虚为本,阳浮为标之“虚火”,即“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乃阳衰不能自秘也”[17],以大热之药温阳治本,以质重之药潜纳浮阳。徐氏儿科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以桂、附、姜等温阳药,配伍潜降之磁石、生龙齿、牡蛎等潜镇药,以达到温肾潜阳、引火元原的目的。

4 病案例举

患者,男,9岁,因“时有夜间遗尿3年余,加重1月”于2021年11月27日就诊。

患儿幼儿期时无夜间遗尿表现,3年余前因“肺炎”住院治疗,使用大量抗生素及苦寒清热药,痊愈出院,后出现不定时夜间遗尿,秋冬季节加重,夏季好转,约1~2次/月,量大清冷,夜眠深,不易叫醒,家长未予特殊处理,近1月入冬后感冒,遗尿加重,2~3次/周,近1周每夜均有遗尿,故前来就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手脚湿冷,食欲差,睡眠深沉,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濡。诊断为小儿遗尿(气阳不足证),治以温肾潜阳,健脾缩尿,予《证治准绳》固脬丸合《本草衍义》桑螵蛸散加减治疗,处方如下:桑螵蛸6 g、炮附子6 g、菟丝子6 g、石菖蒲6 g、远志3 g、党参6 g、龙骨9 g、牡蛎9 g、山药6 g、益智仁6 g、乌药5 g、金樱子6 g、覆盆子5 g、鸡内金3 g。免煎颗粒,7天,早晚各1包,开水冲泡温服。2021年12月4日二诊,患儿家长诉本周遗尿2次,余症状同前,予原方继服2周。2021年12月18日三诊,时长诉近2周仅发生遗尿1次,夜间偶尔能自行苏醒要求排尿,手脚湿冷症状好转,仍怕冷,食欲好转,汗多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微濡。原方去石菖蒲,加桂枝6 g、白芍6 g、麻黄根9 g,予14剂。2021年12月31日四诊,家长诉诸症好转。

本例为气阳不足导致小儿遗尿,小儿本脾常不足肾常虚,大量抗生素及清热剂更伤脾阳肾阳,脾肾气虚阳化不及导致气阳不足、下元虚寒故出现遗尿,予温潜法治之。固脬丸功能补肾固脬,方中以菟丝子、附子温肾益阳,配以桑螵蛸收敛缩尿,桑螵蛸散本是心肾不交小便频数之主方,使用时去茯神、当归、龟甲等补心安神之剂,专攻补肾缩尿,除桑螵蛸外,以龙骨收敛固涩,党参补脾益气,石菖蒲、远志健脾定志、交通心肾,另予牡蛎配合龙骨固涩止遗,缩泉丸(山药、益智仁、乌药)健脾益肾缩尿,鸡内金健脾和胃,金樱子、覆盆子收敛固摄。其中温潜法最常用的配伍方式是附子合龙骨、牡蛎,附子辛温大热,速健元阳,龙骨牡蛎辛凉咸寒,为镇潜之品,寒温并用,一阳一阴,亦动亦静,使其功专温下,共奏温潜之功,且以龙牡寒凉抑制附子温热,使到本方温而不烈,静而不郁,温潜固肾,壮阳顾正,体现出徐氏儿科重视正气,以阳固正的核心思想。

猜你喜欢

阳化徐氏遗尿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从温、补、清三法论治小儿遗尿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难逃的凶手
难逃的凶手
会跳的骷髅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会跳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