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以生命为核心的认知模式❋

2023-09-29宋梧桐曹洪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核心生命疾病

宋梧桐,刘 莹,曹洪欣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生命从自然中产生,人以生命为主体认知自然,在自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医学尊重生命规律,为生命在自然中的延续、繁衍与发展而形成完整医疗体系,在保障生命健康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医学如何认知生命及以生命为核心的优势作用与理论内涵进行探讨,进一步弘扬中医精华,为“生命至上”的人类生存发展与健康的共同追求提供有力支撑。

1 中医学如何认知生命

1.1 什么是生命

生命是天地自然赋予人与万物的特殊存在方式,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国古代先贤认为生命不是由人创造,而是在天地自然之中形成、存在与发展。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1]。

生命的范畴,不仅指人的生命,还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命都是在自然中形成,遵循自然变化规律,形成生命发生、发展、成长及衰变等过程。由于天地自然的精妙,形成没有重复性生命的状况,每个生命具有个体的本质特征、变化特点以及轨迹、历程。所以,生命不可以由人为或者机械所能够创造,亦无法通过机械创造而进行复制。只要脱离天地自然给予的条件,就不会有生命的形成与存在。自然给予生命生存、延续、繁衍、发展的条件,生命需要不断地适应自然变化,在适应自然过程中不断进行更新与进化。只有达到适应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在自然维护下得到延续与发展。

1.2 中医学的生命观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2]2。就人的生命内环境而言,生命源于阴阳和合,《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3]23,《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3]29。人的生命经历“生、长、壮、老、已”的动态过程,女子以“七岁”,男子以“八岁”“十岁”为标志划分生命周期,每个周期生命的生理、病理不同,维护生命健康的理念、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中医药的发现使人从自然中寻找到可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与药物,用以养生与疗伤治病,逐渐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升华为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倡导“贵生”的理念,为生命的生存、延续、繁衍与发展而发现、运用自然条件,作为发展进步的基础。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2]2。以生命为核心,突破人的思想认知限制,在尊重生命的同时,做到拓宽认识自然视野,帮助人们进一步寻找、发现生命的初始和本源。所以,以生命为核心有利于开拓人的思想认知,着眼广阔的自然变化。这样,在认识上从以自我为主体向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转变,就可以在人为的探索中,利用自然赋予的条件、机会,把握生命规律,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为“生命至上”与社会进步提供有利条件。以生命为核心,能给人带来全新视角,扩展人文格局,从而真正走入自然,在科学探索、医学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生命至上”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追求

2.1 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宇宙自然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等生命都在遵循着自然赋予的规律与模式,人类文明生存方式不断进化、完善与发展,人类不断地探索、研究认识与了解生命,然而至今对生命认识还十分有限。尽管生命具有不可重复性与绝对的差异性,然而从生命的生、长、壮、老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分析,有着相同的规律与模式,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与法则。由此,通过人文与医学努力可以实现对生命过去、现在、未来的探知,了解生命的本质,也正是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以生命为核心,既满足了人类对于文明的至高目标的追求,也有助于人类实现对生命全貌的认识。

2.2 生命活动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指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4]20。圣人为合于自然之道,尊重生命的自然属性,即从放下私心做起,回归自然本来,融入天地之中,顺应四时规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4]147。道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与模式,德是符合于生命之道的正确思想与行为。也就是说,道是生命形成的基础,德是生命延续的保障。人要做到对生命的维护,需要树立起符合生命之道的思想言行。《孙子兵法》“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5]。做到以生命为核心,必须放弃以自我主观意识的状态,顺应自然而养护生命,涵养品德而维护生命延续发展,规范言行、生活方式。不追求以高尚为努力目标,自然而然地达到“生命至上”的高尚境界。

3 “以生命为核心”认知模式的优势

3.1 以生命为核心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源泉

人类在自然生存、延续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疾病,从所处自然环境和条件中寻求防病治病方法,从而就有了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承载古代先贤维护生命及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智慧与实践结晶。由于古代生产力的限制,地域之间交流缺乏,往往因地制宜寻找适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医与中药的自然固有特色。至今,诸多中药的发现都有着地方专用性,具有地域特点的许多中药对本地疾病治疗的针对性。

以生命为核心是中医认知生命、健康与疾病的根基,尊重生命规律,尊重生命的自然特征,善于运用生命的自然特征而服务于人的生命过程。因此,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的维护,养生保健的方法,疾病的认识与治疗疾病的方法等都是以生命为核心而发展形成的医学体系。

3.2 维护生命的主要措施

《黄帝内经》记载了中医对生命的维护养生之道,强调以生命为核心,维护生命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56。上古之人以生命的自然规律和模式为原则,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心性淡定平和,不以主观意愿强迫干扰生命的自然规律,从而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之上达到生命的保养、维护与延续,以达到生命的天年之数。提出今时之人为了满足欲望不顾节制而劳神伤精耗气,导致生机耗竭,过早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2]108。过早过度耗损精气,致“半百而衰”,不能“尽终其天年”。

3.3 以生命为核心是中医的基本素养

中医学倡导“上德”修养,即合乎自然生命的本来状态,不以主观意志加以约束。因此,在养生保健与诊疗过程中,注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命的自然发展。

作为中医,利用天人合一的优势,服务于生命健康维护与疾病的诊疗和康复,始终坚持以患者生命为核心,所谓“医乃仁术”。医者全面观察患者生命的各种变化、表征、迹象等,对生命功能状态与病理变化作出客观评价、诊断与防治方法。因此,中医的素养贵在体现出生命的整体性、诊疗的客观性、顺应自然的合理性,避免个人片面的主观性、机械性和处置的末节性。实践以生命为核心的模式,必须不断提高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力,从动态变化、整体平衡把握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规律,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而满足民众生命健康需要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周期,秉承“大医精诚”,成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示范。

4 中医认知生命的基本理论

4.1 以阴阳学说认识生命现象

《黄帝内经》认识到天地万物和人都是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生命现象源于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身的矛盾运动。生命的活动模式在阴阳二气的运动中形成,每个生命都具有独自的特点。由于阴阳运动不息,为生命延续提供相应基础。生命体内阴阳二气,也具有阴阳运动的基本属性,其运动与外在自然的运动协调相应,形成生命适应自然变化而本有的能力和条件。中医在医疗过程中发现人体生命的固有活力与适应能力,并且根据人体生命的适应机制而采取相应措施,在天人一体的作用下,调和人体生命内在的阴阳二气,使其从失衡状态向平衡转化,使疾病向健康转变。

4.2 用五行藏象解析生命活动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生命从自然中形成,本身即具备了五行物质,由五行物质的相互运动、相生相克变化形成了复杂的生命形式与活动。五行学说基于人体生命活动内容,从而建立健全了中医特有的五行藏象体系,为诊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等提供理论基础。五脏系统通过经络联系构成一个统一体,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相互协调,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由五脏系统共同构成生命功能可知,一个脏腑失衡就会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障碍。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每种疾病的形成都存在着人体生命内在五脏运转失衡的病机。病患一脏,会影响整体五脏的运转,一脏受病就会引起生命整体功能的失调。一脏受病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五脏之间的传变。根据五行藏象学说,可以对脏腑疾病的传变顺序进行预测。治疗时考虑到五脏整体运行机制,达到整体调治的效果。

4.3 经络体系说明生命结构

经络是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体表、肢体之间进行联系的通道,可以传递生命信息,维持生命运转以及各项功能活动。经络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奠定基础。

通过经络,可以沟通内外,将脏腑功能状态以可见可察的形式表现于外,为生命健康维护与医者诊断提供依据。中医以整体观为核心,注重对症状的分析鉴别,定位罹患的脏腑经络与病邪的性质,结合生命与疾病的变化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疗。通过经络的作用可将药物运输至病灶,对病灶发挥作用。中医整体论治与经络的沟通与联系作用密切相关。

4.4 辨证论治基于生命状态

辨证论治是中医维护生命健康与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特有的认识与诊治方法。辨证不仅着眼于当前生理及心理的异常表现,同时关注过去所发生疾病对生命机体的损伤影响,以及随着疾病变化未来生命机体将要发生的病变。辨证注重生命、生理与病机的动态辨识,可对不断变化的病机进行整体诊治。特别是中医善于把握患者生命的自然状态以及自然过程,全面分析疾病动态过程中对生命状态的影响,同时注重患者生命的功能状态以及生命质量,整体动态辨证,确立治则治法。治疗方法选择上,从语言疏导、情志调理、导引按摩、针灸、中药等药物与非药物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从多方面达到整体治疗效果。

4.5 天然中药适应生命健康需求

中药本身也具备着生命,是依赖自然条件生成、获取、炮制、加工而成,因此适应着时代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从发现中药至今,历数千年保持稳定、确切的疗效。同处于自然的环境中,时时刻刻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所有的生命都在适应自然的变化中不断进化,从而达到在自然中更好地生存、延续。中药优势体现在中药所具有生命的活性与适应性,以其本身自然生命的特点,适应着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防治所需。

4.6 临床疗效维护生命功能

中医整体诊疗模式,对人类生命健康维护、生命寿命延长、生命质量保障等具有稳固而持久的作用。注重“标本兼治”,针对标本的轻重缓急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通过方剂配伍,立足疾病病机本质用药,又可结合其他症状变化用药,综合生命与疾病特征用药,达到整体动态治疗效果。中医诊疗的目的不仅限于治病,而在于以生命为核心,恢复生命整体功能,达到生命活动恢复与身心健康,体现个体化诊疗特点。

5 结语

数千年来,中医学以生命为核心的维护人体生命健康与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医认识到生命从自然中产生,在自然中寻找有利生命存在、延续、繁衍及发展的方法与经验,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在养生保健与疾病诊疗过程中,尊重生命规律,重视生命的整体功能,为维护生命健康而采取适应自然的方法,不断地为人类生命健康发挥优势作用,为维护生命,延续生命,享受生命提供智慧与方法。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以生命为核心的认知模式,深入发掘中医以生命为核心的理论与方法,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中医药随时代进步以及人文发展的活性技能,服务于民众生命健康维护与疾病防治的广泛需求,有助于人类健康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公共体,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核心生命疾病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